面對青春期孩子表現(xiàn)出的叛逆行為,家長要學會把自己從“老子”的角色上放下來,要學會對孩子“示弱”。面對青春期孩子表現(xiàn)出的叛逆行為,家長要學會把自己從“老子”的角色上放下來,要學會對孩子“示弱”。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為。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就要從改變孩子的“心”開始!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解決孩子的成長煩惱,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zhì);重塑孩子的“心靈”,對孩子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與培養(yǎng)。
那么,在幼兒期、少兒期、青春期這三個重要階段,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主要任務分別是什么呢?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完成這些任務呢?
幼兒心理依戀期:
多愛撫、多擁抱、多親吻
這段時間,孩子心理成長的最主要任務就是完成依戀轉(zhuǎn)移,即由對自我的依戀,向?qū)δ赣H的依戀或他人的依戀轉(zhuǎn)變。
在這個時期,假如母親性情暴躁,動作不細致,對孩子疏于照管,經(jīng)常讓孩子處于口渴、饑餓、寒冷、潮濕等不安狀態(tài),那么孩子就不能與人形成良好依戀。這種情況還會使孩子出現(xiàn)心理發(fā)展滯后的現(xiàn)象,嚴重的還會導致自閉。
那么,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完成幼兒期的這種依戀轉(zhuǎn)變呢?
幼兒期孩子心理依戀的完成,僅僅是有食物吃是完全不夠的,他們還需要父母的擁抱、親吻、愛撫等肢體撫慰,也就是說,他們需要父母的接納、溫暖和愛。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孩子才能與父母、與他人,形成信任、安定、親密的依戀關(guān)系。
事實上,這段時期孩子依戀的完成,一般都是媽媽協(xié)助他們完成的。除哺乳、給孩子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之外,還需要媽媽不斷地對孩子進行愛撫、擁抱和親吻,并不時地輕聲與孩子“說話”,讓孩子感知自身之外的世界,感知母親的存在,感知他物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心理依戀就能很好地完成。
少兒自我認同期:
尋找一切時機鼓勵孩子
現(xiàn)在,很多五六歲,甚至七八歲的孩子,還常常有這樣一個壞毛?。翰幌矚g去幼兒園或?qū)W校,整天跟在媽媽的身邊。而且,除了媽媽之外,他們不愿意跟任何一個人在一起,包括爸爸。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往往是由于他們沒有很好地完成少兒時期的心理發(fā)展任務。
進入少兒期之后,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務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媽媽完成親密分離,即孩子要從對媽媽一個人的依戀中走出來,開始接納爸爸和其他人。因此,在這一時期,家長就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與其他人接觸,特別是爸爸,一定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并不時地鼓勵孩子。另外,家長還要有意識地讓孩子與同齡的孩子多些接觸,以幫助孩子完成與父母的親密分離。
事實上,在孩子與父母完成親密依戀的同時,他們開始把目光投向世界,并試圖從社會或?qū)W校那里尋求認同。而這時,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也開始建立起來,如自尊、自信等。
因此,在這一階段,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完成自我認同。當然,這一階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完成正確的自我認同。
此外需要父母們特別注意的是,除了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認同感之外,在少兒期,孩子的心理發(fā)展任務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并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調(diào)控。
青春叛逆期:
家長適當示弱與讓權(quán)
青春期是指從12歲到18歲之間的那段時期,是介于少兒期和成年期之間的一段特殊時期。心理學極度重視這段時期,認為至此人生發(fā)展到了新階段,是人生重要的轉(zhuǎn)折期。然而,一提到青春期,很多家長就會頭疼,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家長會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變了,變得不順從、不聽話,他們的行為甚至可以用不可理喻來形容。
家長應該學會“讓權(quán)”。
到了青春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甚至開始反抗家長,其實,這都是由于他們身上的成人感在作怪。這種成人感使他們不再喜歡家長的束縛,因此這時,家長不妨分一些權(quán)力給他們,讓他們過把成人癮。
當然,對于一些自制力差的孩子,家長分給他們的權(quán)力要適度,比如,允許他們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但要把安排表交給家長一份,以供監(jiān)督。這樣既給了孩子權(quán)力,又考驗了孩子的自制力,同時還不會破壞親子關(guān)系的和諧,可謂是一箭“三”雕。
家長要學會“示弱”。
面對青春期孩子表現(xiàn)出的叛逆行為,家長要學會把自己從“老子”的角色上放下來,要學會對孩子“示弱”。
也許有家長要問了,向孩子“示弱”會不會助長孩子的囂張行為?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并不會。所謂向孩子“示弱”,并不是全盤肯定孩子,而是先肯定他們的優(yōu)點,然后再指出他們的缺點。它代表著一種教育態(tài)度,家長要關(guān)注孩子的優(yōu)點,并時刻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同時,它又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先揚后抑。
摘自《爸爸媽媽不可不知的家庭教育心理學》
返回目錄放大縮小全文復制上一篇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為。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就要從改變孩子的“心”開始!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解決孩子的成長煩惱,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zhì);重塑孩子的“心靈”,對孩子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與培養(yǎng)。
那么,在幼兒期、少兒期、青春期這三個重要階段,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主要任務分別是什么呢?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完成這些任務呢?
幼兒心理依戀期:
多愛撫、多擁抱、多親吻
這段時間,孩子心理成長的最主要任務就是完成依戀轉(zhuǎn)移,即由對自我的依戀,向?qū)δ赣H的依戀或他人的依戀轉(zhuǎn)變。
在這個時期,假如母親性情暴躁,動作不細致,對孩子疏于照管,經(jīng)常讓孩子處于口渴、饑餓、寒冷、潮濕等不安狀態(tài),那么孩子就不能與人形成良好依戀。這種情況還會使孩子出現(xiàn)心理發(fā)展滯后的現(xiàn)象,嚴重的還會導致自閉。
那么,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完成幼兒期的這種依戀轉(zhuǎn)變呢?
幼兒期孩子心理依戀的完成,僅僅是有食物吃是完全不夠的,他們還需要父母的擁抱、親吻、愛撫等肢體撫慰,也就是說,他們需要父母的接納、溫暖和愛。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孩子才能與父母、與他人,形成信任、安定、親密的依戀關(guān)系。
事實上,這段時期孩子依戀的完成,一般都是媽媽協(xié)助他們完成的。除哺乳、給孩子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之外,還需要媽媽不斷地對孩子進行愛撫、擁抱和親吻,并不時地輕聲與孩子“說話”,讓孩子感知自身之外的世界,感知母親的存在,感知他物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心理依戀就能很好地完成。
少兒自我認同期:
尋找一切時機鼓勵孩子
現(xiàn)在,很多五六歲,甚至七八歲的孩子,還常常有這樣一個壞毛?。翰幌矚g去幼兒園或?qū)W校,整天跟在媽媽的身邊。而且,除了媽媽之外,他們不愿意跟任何一個人在一起,包括爸爸。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往往是由于他們沒有很好地完成少兒時期的心理發(fā)展任務。
進入少兒期之后,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務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媽媽完成親密分離,即孩子要從對媽媽一個人的依戀中走出來,開始接納爸爸和其他人。因此,在這一時期,家長就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與其他人接觸,特別是爸爸,一定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并不時地鼓勵孩子。另外,家長還要有意識地讓孩子與同齡的孩子多些接觸,以幫助孩子完成與父母的親密分離。
事實上,在孩子與父母完成親密依戀的同時,他們開始把目光投向世界,并試圖從社會或?qū)W校那里尋求認同。而這時,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也開始建立起來,如自尊、自信等。
因此,在這一階段,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完成自我認同。當然,這一階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完成正確的自我認同。
此外需要父母們特別注意的是,除了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認同感之外,在少兒期,孩子的心理發(fā)展任務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并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調(diào)控。
青春叛逆期:
家長適當示弱與讓權(quán)
青春期是指從12歲到18歲之間的那段時期,是介于少兒期和成年期之間的一段特殊時期。心理學極度重視這段時期,認為至此人生發(fā)展到了新階段,是人生重要的轉(zhuǎn)折期。然而,一提到青春期,很多家長就會頭疼,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家長會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變了,變得不順從、不聽話,他們的行為甚至可以用不可理喻來形容。
家長應該學會“讓權(quán)”。
到了青春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甚至開始反抗家長,其實,這都是由于他們身上的成人感在作怪。這種成人感使他們不再喜歡家長的束縛,因此這時,家長不妨分一些權(quán)力給他們,讓他們過把成人癮。
當然,對于一些自制力差的孩子,家長分給他們的權(quán)力要適度,比如,允許他們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但要把安排表交給家長一份,以供監(jiān)督。這樣既給了孩子權(quán)力,又考驗了孩子的自制力,同時還不會破壞親子關(guān)系的和諧,可謂是一箭“三”雕。
家長要學會“示弱”。
面對青春期孩子表現(xiàn)出的叛逆行為,家長要學會把自己從“老子”的角色上放下來,要學會對孩子“示弱”。
也許有家長要問了,向孩子“示弱”會不會助長孩子的囂張行為?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并不會。所謂向孩子“示弱”,并不是全盤肯定孩子,而是先肯定他們的優(yōu)點,然后再指出他們的缺點。它代表著一種教育態(tài)度,家長要關(guān)注孩子的優(yōu)點,并時刻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同時,它又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先揚后抑。
相鄰博客
- 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科學測驗篇(六) [2010-06-09 16:06:00]
- 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科學測驗篇 [2010-06-09 16:19:00]
- 陪孩子玩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2010-06-11 22:40:00]
- 早期教育:培養(yǎng)孩子特長的最佳年齡段 [2010-06-11 22:4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