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個標題,源于一條QQ簽名。主人表述了一個極其明了的意思,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原點本來是個數學名詞,而回到原點,則是非數學語言,用理性的詞匯表達感性的內心,我覺得“回到原點”這個說法用得很生動。
而令我念念不忘的,是原點背后的聯想。“回到原點”更像是一道人生哲學命題。
先看一段新東方總裁俞敏洪關于三文魚的勵志故事。
三文魚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四年。每四年的十月份,加拿大佛雷瑟河的亞當斯河段,平靜的水面變得沸騰起來,成千上萬條三文魚從北太平洋逆流而上,來到這里繁殖后代。銀白色的魚身在逆流而上的過程中變成猩紅色。三文魚的一生令人驚嘆!從魚產卵開始---每條雌魚能夠產下大約4000個左右的魚卵,并想方設法將其藏在石頭底下,但大量的魚卵還是被其他魚類和鳥類吃掉---幸存下來的魚卵在石頭底下熬過冬天,發(fā)育成幼魚。春天來臨,幼魚便順流而下,進入淡水湖中,它們將在淡水湖中度過大約一年的時光,然后再順流進入大海。在湖中盡管它們東躲西藏,但大多數幼魚依然逃不脫被捕食的命運,每四條進入湖中的魚就有三條被吃掉,只有一條能夠進入大海。危險并沒有停止,在廣袤無際的北太平洋中,它們一邊長大,一邊面對鯨魚、海豹和其他魚類的進攻,同時還要更加具有危險性的捕魚船威脅著它們的生命。整整四年,它們經歷無數艱險,才能長成大約三公斤左右的成魚。
成熟之后,一種在體內的召喚使得它們開始了回家的歷程。十月初,所有成熟的三文魚在佛雷瑟河口集結,浩浩蕩蕩游向它們的出生地。自進入河口開始,它們就不再吃任何東西,全力趕路,逆流而上將會消耗掉它們幾乎所以的能量和體力。有些魚躍到了岸上成了其他動物的美食;有些魚快到達目的地之前力竭而亡,和它們一起死去的還有肚子里的幾千個魚卵。最初雌魚產下的每4000個魚卵中,只有2個活下來長大并最終回到產卵地。到達產卵地后,它們不顧休息開始成雙成對挖坑產卵受精。在產卵受精完畢后,三文魚精疲力竭雙雙死去,結束了它們?yōu)榉敝诚乱淮M行的死亡之旅。
三文魚的一生,充滿了危險和悲壯。它們克服重重困難,躲避無數危險,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逆水搏擊,為下一代給自己的生命畫上句號。也許它們這樣做只是遺傳和基因使然,但這一生命的過程,依然讓我感動。這一生命的過程,讓生命本身顯得彌足珍貴。使命,不管遭遇多少險阻都要完成一生的使命,哪怕以生命為代價。這種使命感,這種生命的付出,讓新的生命得以延續(xù),讓三文魚這一魚種得以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和三文魚相比,我們人類要幸福得多。從三文魚身上,我們能夠感悟到什么呢?人類為了繁衍下去,為了我們的后代,我們的使命是什么呢?
人類生命的進程中,也應該有非常明確的主線,我們應該努力成長,不惜一切代價使生命變的成熟;為了成熟我們應該去經歷,經歷自然、社會、人文和歷史,使我們的生命變得完美;我們更需要有使命感,活著不僅僅為了活著而已,我們生命的背后有使命存在,這些使命也許各不相同,但從終級意義上來說,應該是一致的,是為了讓我們和我們的后代在更加和諧自然的世界中幸福的生活。也許我們不需要像三文魚那樣以生命為代價,但完成這一使命的精神,卻應該比三文魚的回游產卵更加嚴肅和不可動搖。
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忘記了自己需要成長,變得懶惰、無聊和平庸;有太多的人忘記了應該去經歷,變得膽怯、狹隘和固執(zhí);有太多的人忘記了自己承擔的使命,變得蒼白、迷茫和失落。那成千上萬的在三文魚回游的季節(jié)來到河邊的人們,在觀看三文魚與死神搏斗的同時,是否從它們身上得到一點點感悟,并且重新開始思考自己生命的歷程呢?
轉自:http://www.jj59.com/35/2996/
相鄰博客
- 最深的愛 [2009-12-01 11:27:00]
- 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2009-12-07 13:32:00]
- 用心去感受陽光-勵志生活美文 [2009-12-07 13:39:00]
- 讀懂人生的第一步 [2009-12-07 13:5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