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講:不要過于迷信體罰
(2010-02-16 12:25:00)
[編輯]
●打不能使孩子就范 ●打是為了教育孩子 ●不要吝惜用棍子 ●響鼓不在重捶
●打不能使孩子就范
近兩年來,在地方的報紙上報導(dǎo)過幾起父母打死親生子女的事件。這種事件到處都有。 事情的起因都非常簡單,就是孩子不聽話,不好好讀書,引起了父母的惱怒。通常開始是 罵。罵了,孩子不聽,仍然不認(rèn)真讀書,喜好在外面玩耍。于是父母就動手用棍子打。當(dāng)然 開始也還只是小打。因為又有哪一個父母不是疼愛自己的子女的呢?他們之所以督促孩子讀 書,罵孩子不讀書無非是想孩子成龍。當(dāng)然“成龍”這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而已。并不是每 個父母都敢于奢望自己的孩子成龍。說實話,大多數(shù)的家長,也不過是望子多讀一點書,成 為一個有用的人。 但孩子年幼,父母親有時候過份迷信打可以使孩子用功讀書或成績進(jìn)步,是相當(dāng)可笑的 相法。應(yīng)該適時誘導(dǎo)孩子從小對讀書的興趣,并教導(dǎo)正確社會價值規(guī)范。以人為本的教育, 才應(yīng)是現(xiàn)代年輕父母所應(yīng)保持的理念,因為“打”并不能使孩子明了父母的用心,只會在幼 小的心靈上,種下不可磨滅的傷痕。
●打是為了教育孩子
既然只是為了教訓(xùn)孩子,使他有些怕懼,因而也不宜多打。打兩三下,作為警告也就夠 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響鼓不用重捶。反之,打多了,打慣了,把一個孩子打疲了。那 么,孩子對打也就不會有所怕懼了。一旦一個孩子對打失去了怕懼。那就最好就此住手,另 想他法。如果作父母的仍執(zhí)迷不悟,認(rèn)為打一定可以解決問題:不信你不怕打。那么就會越 打越重,越打越厲害。這樣當(dāng)然也仍然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孩子果然被打服了。另一種就是 孩子越打越頑強,大人的火氣越來越大,以致失去了控制,結(jié)果把孩子打死了。從報紙上的 報道可以看出被打死的孩子通常很小,還不成年,無力反抗。到了十四五歲的孩子,如果他 已經(jīng)不聽話到了不怕打的程度,他就會反抗,與父母對打。這種反常的現(xiàn)象在城市里現(xiàn)在也 不少。 所以,不能過份迷信棍子的威力,尤其是今天的孩子已不是三十年、四十年前,我們作 子女時的子女。他們成熟得早,他們沒有什么封建傳統(tǒng)的束縛,有著更強的獨立意識。這就 是為什么打多了,他們不是更怕打,而是仇恨和反抗的原因。前幾天我還聽說一位教師在打 女兒時,被女兒一拳打腫了眼睛。這是不能教育好孩子的。如果說,他們只想通過打,使孩 子吃一些皮肉之苦而有所怕懼,那么要使孩子對自己的過失有所反省和悔悟,就還要作耐心 的說理與說服工作,使孩子明白父母為什么打他;同時,今后應(yīng)汲取教訓(xùn),不再做不應(yīng)該做 的事:逃學(xué)、曠課、不作功課、在外打架惹禍等等。
●不要吝惜用棍子
當(dāng)然,也有一些人家是從不打孩子的。我對門的一位老太太從不打孩子。她有兩個兒 子、一個女兒?,F(xiàn)在兒子又有了兒子,女兒也有了兒子。孫子們到她這里來,就是鬧翻了 天,她也是不罵不打。照她的說法:“我舍不得打呀!怎么打得下手?。?!” “我舍不得打呀!”其實哪個母親又舍得打自己的孩子?!哪個打孩子的母親就是下得 手呢?!我的妻子就多次說過,她打一次孩子,自己要難過心疼一次。打是為了教育,也是 迫不得已才采取的最后的手段。 她舍不得打孩子,因而她的幾個孩子在該讀書的年齡都不大讀書,現(xiàn)在都是工人。尤其 有趣的是她的女兒,既不會讀書,也不會做家務(wù)事。那位老太太為了彌補家用,長期幫人做 衣服。而她那二十好幾的女兒卻居然連釘鈕扣也不會,也從不伸手幫一把。 完全不打的孩子容易被慣壞或?qū)檳?。也就是英國諺語所謂的“丟棄了棍子,慣壞了孩 子”。不讀書和不會做事,這是一種。還有更壞的那就是任性,無法無天。也就是我們在戲 曲中常見的畫了白花臉的無惡不作的花花公子。 那位老太太的孫子,只有五歲,在家母親逼他一天要習(xí)字一小時,不寫完一小時,就打 屁股。星期天到奶奶家來玩,有時也寫一寫字。奶奶爺爺見了都夸他字寫得好。而小孩子都 說:“都是媽媽打出來的。不寫一小時,不認(rèn)真寫,媽媽就打?!?br /> 孩子不懂事、貪玩、好吃。這是天性,不足為怪。作父母的就要進(jìn)行教育。而對孩子進(jìn) 行教育,單靠說理他是聽不進(jìn)去的。罵他聽?wèi)T了,也不會在乎。有時只有打,讓他痛一下, 他才會有所觸動。同時,從小就不能慣縱。所以打,也要從小就開始。當(dāng)然,愈小打得應(yīng)愈 輕,警告而已。前面我講過一,兩歲的孩子不懂一點事,見桌子上的東西,不論是開水或燈 火,覺得好奇,就要伸手去抓或拖,很容易出危險。這時父母一面應(yīng)喝令禁止,一面可以把 他伸出的小手,輕輕敲打一下。孩子痛了,手就縮回去了。三四歲的孩子還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 蹲廁習(xí)慣,隨地大小便。這時,父母在訓(xùn)斥的同時,在他屁股上拍打兩下,他就不會不再隨 地亂屬了。這樣從小養(yǎng)成一個怕打的習(xí)慣,孩子長大了,對打也才會有些怕懼。打作為一種 懲罰的手段和教育的手段,才能奏效。反之,如果從小慣縱,從來舍不得打,那么到了十一 二歲再打,孩子就會很難接受,必然反抗。 幾年前報上曾登載一位家庭教師的日記。一位馬老板請這位教師輔導(dǎo)兒子的課業(yè)。馬老 板的兒子已十五歲了,中學(xué)即將畢業(yè),可是數(shù)學(xué)語文仍然是一片空白。馬老板希望兒子能升 一所好的高中,所以重金聘請了一位有經(jīng)驗的中學(xué)教師輔導(dǎo)。第一次見面,馬老板的交代 是:兒子很聰明,只是不太喜歡讀書,希望先生大力開導(dǎo),但切勿打罵。其實先生又豈敢打 罵?馬老板的囑托不過是表露了馬老板的一片愛子之心而已。 馬老板一出門,那孩子便打開錄音機,并搬來各種武打錄影帶要家庭教師欣賞??戳艘?br />兩個鐘頭,然后對教師說:“你替我寫一篇雜記,我給你一千元?!崩蠋煋u頭不肯,學(xué)生便 威脅兌:“你不寫,我就要我爸開除你!”家庭教師不肯馬上讓步,恐嚇說:“我告訴你爸 說你不作功課,只看武打錄影帶,要你爸打你!”那孩子笑了起來:“我爸媽從來沒有打過 我,也沒人敢打我!” 這種驕縱慣了的孩子,將來會變成什么樣子,很難說。但是父母丟棄了棍子,慣壞了孩 子。這一點確是無疑的了。
●響鼓不在重捶
看來”不打不成才”,這句話還是有些道理。而且把“打”作為一種教育孩子和懲罰孩 子的手段,從教育學(xué)和心理學(xué)的觀點來講,也無任何不妥之處。只是不能濫用“打”。 首先,它只可作為一種最嚴(yán)厲的懲罰手段。如果濫用,父母動輒就是幾板子或幾巴掌。 孩子打慣了,習(xí)以為常了,當(dāng)然對打也就沒有了怕懼。孩子一旦對打失去了怕懼。“打”作 為一種最嚴(yán)厲的懲罰手段也就喪失了它的威懾力。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有些孩子 所咕噥的:“動不動就打,只會打?!?br /> 如果孩子一旦發(fā)出了這種咕喊,父母就應(yīng)該住手,不要再打了。因為打已經(jīng)不能使孩子 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它已經(jīng)失去了懲罰的作用,起不了教育孩子的作用了。這時,父母應(yīng) 該自己反思,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局面,想出另外有效的教育方法。 但是,遺憾的是,不少的父母在兒子已經(jīng)不怕懼打后,卻執(zhí)迷不悟。堅持非要給孩子一 些怕懼。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我不信我就打不怕你!”于是越打越厲害,一次一次地加 碼。他們總以為兒子不怕是因為打輕了。打重了,孩子就一定老實了。最后他們喪失理智, 不知輕重,把孩子一棍子打傷或打死了。城鄉(xiāng)間屢次發(fā)生的父母打死子女案,或者一記失去 了理智的耳光把孩子耳朵打出了血,打聾了。 其次,一旦濫用打罰,它既會嚴(yán)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 信。“動不動就打,不講道理!”“武斷、橫蠻!”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與父母親近,而且 打多了,只會使父母子女之間在感情上產(chǎn)生隔閡,嚴(yán)重的甚至對抗、對罵對打。 所以,為了避免造成上述的悲劇,同時也是為了“打”能具體發(fā)揮它在教育孩子中的懲 戒作用,應(yīng)當(dāng)慎重使用,盡量少用。同時,在使用“打”這個手段時,還必需輔以說理。應(yīng) 該讓孩子明白父母為什么打他。打完全是由于他做了大的錯事,而且多次提醒不聽、責(zé)罵無 效,不得已才動了棍子。通過皮肉之痛使孩子認(rèn)識錯誤,有所反悔。 孩子有孩子的自尊心,有孩子的獨立人格和意志。因此,要改正錯誤,必須孩子自己有 所反悔,有改過自新的要求和愿望。一昧地打,而不進(jìn)行說理教育是永遠(yuǎn)達(dá)不到這個目的 的。而孩子不讀書。不愿讀書,打雖為一種懲罰手段,但更需要啟發(fā)和激發(fā)起孩子讀書的欲 望、要求和興趣,更需要作耐心和細(xì)致的啟發(fā)教育。所以像前面所舉的例子,由于要孩子讀 書,而把孩子打死了是極端愚蠢,也是極端野蠻的行為。如果棍子真的能夠萬能,那做父母 也就太容易了。 但是更多的,我們聽到打罵都是粗野的?!拔乙驍嗄愕耐龋∥铱茨氵€到外面去同男的 一起玩、跳舞。你這個不要臉的東西,騷貨!……”這樣打罵一個未成年的女兒,而且用的 都是一些侮辱性的語言,嚴(yán)重地傷害了一個少女的自尊心和人格,必然會引起女兒的反抗: “你打,你打,打死了算了啦!反正我也不想活了!” 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必然要伴隨以罵,實際上也是訓(xùn)。因此,為了不激化矛盾,罵和 訓(xùn)一定要是說理的,即曉之以理。絕不要意氣用事,什么話惡毒,什么話難聽就罵什么。而 且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反之,應(yīng)該喚起孩子的自尊,啟發(fā)孩子反省侮悟。 有的孩子、罵打無效,就不必勉強。如有的孩子不愛讀書,孩子實在讀書不行,也絕不 要把孩子往死胡同里趕。事實上,天地廣闊得很,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 | |
來源:
u/gxmgxm/archives/2007/200739121150.html
相關(guān)博客:
能力提升
網(wǎng)上家長學(xué)校
閱讀次數(shù):
104
評論次數(shù):
收藏次數(shù):
0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xué)習(xí)培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