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發(fā)現(xiàn)孩子將手機拿到學校。放學后,向她了解事情原委,是為了給某同學拍照片,有兩個同學拿去了,她的根本沒有派上用途。
我拿出紙來,用留言方式寫下:手機一事,應嚴格按條款進行,立條款是為了使你的行為有所規(guī)范,也有利于你對自己的約束力。試想一個人利用職務之便挪用公款為母親看病,會因為他是個孝順孩子而免于法律制裁嗎?也許我比喻不洽當,但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不以惡小而為之。每個人的行為都要受到一定行為規(guī)范約束的,如果換了是我的話也會非常氣憤的,希望你坦然接受停用手機一個星期。
其實我也很理解孩子,當同學的手機被家長沒收后,想使用手機得到女兒和另一同學的支持,說明女兒是喜歡助人為樂的,她把友誼看得很重;這同時說明初中生對校規(guī)校紀遵守意識很淡薄。為此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與孩子交流,如何分辨、拒絕別人的不當要求。
我們做父母的都明白一個道理,即孩子最終要離開我們,獨自走向社會,慢慢適應在群體中生活。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因此要引導好孩子在學校學習與他人共同相處的基本規(guī)則。孩子在校期間面對周圍伙伴的一些請求,首先要明辨事非,是正當理由則能答應或回家與家長商量再做決定。如果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要堅決加以拒絕。但要考慮到如果直截了當?shù)鼗亟^,也許使孩子得不到尊重、信任、友誼、支持,得不到成功的動力,因此拒絕同學請求時要有一個把握的“度”。
面對同學的請求不能答應時,要委婉地、平和地、友好地、商量的口吻加以拒絕,這樣對方也許會為你的態(tài)度和方式受到影響而改變自己的做法。試試用商量的辦法,讓對方知道自己與媽媽定下條款,周一至周五不許帶入校園,否則會影響自己雙休日的正常使用。大家都是中學生,而且關(guān)系很好,她會為你的守約而放棄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會對你增添敬意。每個孩子都是單純、善良的,當她知道自己的某個行為、某句話會給同學帶來麻煩時,當體驗到你的感受時,她就能設(shè)身處地為你著想,心里會考慮收回自己的請求。即使對方不能理解你,那么你的態(tài)度果斷的表達出去后,自己的內(nèi)心應該多幾分寬慰,因為信守諾言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這樣做既不會失去同學的友誼,反而你們的關(guān)系也會更加融洽。
相鄰博客
- 改變自己真是很難 [2010-02-28 21:47:00]
- 李子勛老師關(guān)于青春期孩子的變化與家長的技術(shù)(轉(zhuǎn)載) [2010-03-16 22:31:00]
- 遲歸 [2010-03-18 10:5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