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不經意瞥見鏡中的自己,驚覺反射真實的虛像里,白發(fā)又增添幾縷、眼皮末端斜度明顯縮小、嘴角旁的法令紋似乎不是隨權力加深,而是依年齡刻劃……。曾幾何時,不再輕易遇見青春飛揚的自己?我們被自己驚嚇,是因為極少看見自己。 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舉止或言辭,感到疑惑、憤怒、悲傷、失望……,相同的,也是因為你極少看見孩子。
??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成長與變化,隨自然時序的運轉、隨環(huán)境組合的不同結構、隨情緒心智的起伏移動,不時調整自己的內在與外表,以符合生長的歷程。 美國心理學家蓋塞爾(A. Gesell)曾說過:「發(fā)展與生命,厥為一事,包括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身心的變化……?!拱l(fā)展發(fā)生在生命中,生命過程中完成發(fā)展。發(fā)展雖有時間表,卻不是規(guī)劃妥當的課程表,無法預知進度,更無法跳級。 我們比孩子提早數十年開始人生旅途,途中造訪的景點站站迥異,收集成冊的回憶頁頁絕版,理應無法復制重來。幸福的是,人生劇本編寫至我們與孩子相遇,交融出生命延續(xù)的至情至美,重燃生命的新火。
這樣的期待與喜悅是天命,同時也是迷思,已走過千山萬水的我們認為,如果下一代的發(fā)展是人生劇本的場景重現(xiàn),似乎絕對不應該有過往的誤差、失敗或不完美。
?? 于是,我們開始干涉孩子可能觸及的任何危機,或橫身阻擋所有可疑的冒犯。 我們像鐵甲武士般,捍衛(wèi)一切。 可是卻忘了,在孩子的人生劇本里,我們只是配角,只是一個讓主角可以淋漓盡致演出他自己的重要配角。
?? 要勝任一名出色,而且充滿關鍵性的配角,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謹守角色的份際,觀察主角的不足和需求,隨時提辭退位。
?? 觀察是為了有客觀的視野、冷靜的思緒和正確的判斷。觀察的原則只有一個,就是退后一步,給出實際的距離和內心的空間。 為什么身為主角的孩子需要被觀察?因為:
??
孩子有自己的密碼??
?? 夜晚,一個該入眠的小女孩,皺著鼻子推開想擁抱她的媽媽,然后訴求明確的說:「妳趕快去洗澡,好嗎?」媽媽不解,甚至有點慍怒。待洗完澡抹上如常的保養(yǎng)乳液,回到女兒的床邊,女兒才緊緊擁抱她,把鼻子埋進媽媽剛擦上乳液的臂彎里,沉沉睡去。 有點兒臨界的危險,是嗎?如果媽媽在女兒拒絕的當時,先考慮自我的不悅而發(fā)上一頓脾氣,是無法知道孩子依戀母親氣息的本能和安全感的尋覓。
?? 一場可能預見的親子沖突伏筆悄然埋下。 成人在面對幼兒言行時,最難越過的障礙是「解碼」。我們彷佛各自使用自認正確的密碼溝通著,即使意指的可能是相同的事物。
?? 其實,只要成人退后一步,就會看到孩子總是寬宏大量的任我們指天說地、高談闊論,卻不會責怪我們忽略他的不解。所幸孩子雖然拙于言辭,卻不吝于行動;在他們無法完整表達的同時,我們可以發(fā)揮偵探般的敏感度,明察秋毫的搜集他們伴隨的動作和連貫的去向,而這些無言的動向總能提供更多分析的線索,讓我們貼近孩子不擅表達的真相。
來自網絡
相鄰博客
- 感覺統(tǒng)合訓練游戲 [2010-11-21 20:51:47]
- 多動癥的病理病因 [2010-11-21 21:04:18]
- 多動癥的鑒別診斷方法 [2010-11-21 21:08:58]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