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病梅哭泣!
木棉
我不是理想主義者,也不是悲觀主義者,長年的埋頭苦教已經讓我淪落為一個應試教育的麻木主義者。偶爾驚醒,看到的是那些在水深火熱中煎熬著的靈魂。
于是,嘔出一顆心來,我為病梅哭泣。
一、 棄孩們,在壓抑中啜泣……
總也忘不了端木的那篇《我以性命擔保》。被老師定論為“沒有數學腦子”的女兒,在國外呆了幾個月,得到的竟是有數學“特長”、能“優(yōu)雅”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難題的評價。有“一大堆必須及時改正的缺點”的女兒,竟有老師說,“我很喜歡像她這樣有毅力的學生?!薄拔乙孕悦鼡K??!币粋€理科成績有“江河日下”的趨勢和沉重的心理壓力的孩子,在國外幾個月,就成了“獨立、靈活,非常善于適應生活中的變化”,能“以樂觀的態(tài)度看待將來在大學的學習”,“積極進取、善于接受挑戰(zhàn)的女孩”。這變化確實讓人吃驚。
這里沒有什么中國外國的月亮哪個更圓的問題。我說到它,只是想印證一個我們并不愿意承認的事實:以應試為功利性目的的教育(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中,人們已經習慣于用分數把學生劃分成三六九等,而如此用分數為孩子的潛能和發(fā)展所作出的定論是多么不合理,又多么殘酷啊!正是這樣的定論,在人為地“制造”著大批老師、家長、同學眼中的“差生”! “差生”隊伍的龐大,令人驚駭。據全國少工委的一項統(tǒng)計,在我國現有的3億學生中,被老師和家長列入“差生”行列的學生已達到5000萬人,每6個學生中就有一個差生,他們在學業(yè)上不再被認為有什么希望,而業(yè)已成為家長和老師的“問題孩子”。有統(tǒng)計,這一總數相當于1個法國、10個瑞士、100個盧森堡的人口數?。ā端麄兪チ讼M繁本┣嗄陥?2001-06-25/記者 陳焱)
“差生”的生活里,充滿著來自內心的愧疚與自卑,充滿著來自他人的歧視和冷眼,學習的熱情被沉重的心理負擔消磨殆盡,更多的人,在分數的爭奪戰(zhàn)中,惶恐壓抑,落魄失意,喪失了尊嚴和自信。
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寫道:那些成績好的學生,是高高在上的花朵,我們只是不起眼的小草?;ǘ淇傆袌@丁的精心呵護,小草卻只配自生自滅。等到它枯萎了,影響美觀了,園丁也就把它鏟除了。
就這樣,“差生”自然而然地成了教育的“棄孩”?!皸壓ⅰ眰?,有的承受不了沉沉重負,在屈辱、惶恐和絕望中自戕了。有的,為了分數,為了名次,或無奈出走,或被父親拳打腳踢,甚至慘死于母親之手……
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你可以隨處聽到“差生”的哀鳴。
是的,我們不能回避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可我們的教育,究竟應該告訴學生:“你是多么差勁!”還是該告訴他,每一個人,都有進步的希望,都有成長的權利?
二、 狼孩們,在逼迫中扭曲……
學習,是成長的必經之途,也是一個完善生命的過程。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課堂,卻把這個需要學生熱愛的過程變得令人生厭?! ;
“6月14日上午,對于年僅8歲的二年級小學生芳芳來說,是一個痛苦的日子。她僅僅因為做錯一道數學題,就遭到了數學老師劉某令人發(fā)指的調教,致使芳芳右耳垂部被擰成1.5厘米的皮膚挫裂傷,右耳內部骨肉分離。”(法制日報/2001-06-22/韓萍 張普)
不必要再舉其他的例子了。從這里,我們已經可以感受到教育與孩子有多大的對立!這樣的教育,還指望學生心悅誠服?這樣的教育,還指望孩子好學上進?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炸藥包?我去炸學校……”多么可怕的歌謠,卻在孩子們中間傳唱得火熱,它意味著什么?
學校,已經不是孩子們的樂園,而是讓孩子們又怕又恨又無奈的煉獄。大人們全體一致地把孩子們往一個模子里趕,偏偏出來一些塑不成形的,被逼之下,狼性發(fā)作。殺死母親的,火燒師門的,毒打老師的,還有那些“小混蛋”、“小霸王”、“小惡魔”,“小流氓”,那些教育的“死敵”……
在壓制中靈魂被扭曲的“狼孩”,以一種可怕的方式向教育抗議著,報復著。我們都在感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了!厭學的學生越來越多了!學生越來越敵視學校了!卻沒有想到,這種尷尬的局面,是教育的自食其果,是應試教育把學生往一條道上死逼所制造出來的悲劇!
三、 偏才也嘆息……
“我現在腦子里很亂,不知該說什么,從何說起。只是感到在我周圍有一股無比強大的壓力,壓得我喘不過氣來。這壓力,是從應試教育而來。這種教育方法,對我這種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是一種摧殘,因為你成績不好,就一切都完了?!薄 ∧甑某鲎吡粞浴!案鎰e書”里,訴說著一個愛好體育的特長生對教育的不滿,他在高呼:“我是一個犧牲品,但我希望是最后一個?!?(中國青年報/2001-05-25/蔣韡薇 )
其實,像子君這樣失意的偏才又何止一個!
他們本來可能是一棵作家的幼苗,一個畫家的嫩芽,一塊音樂家的胚子。他們本來可以憑著自己的稟賦和天分尋找到自己熱愛的目標,本來可以在滿腔熱情地追求中活得開心快樂,豐富充實。但在殘酷的現實里,不是因缺少發(fā)展空間使他們才氣被磨滅,就是因不合理的評價使他們找不到上進的自信和勇氣。最終也只是無奈,只是嘆息。
四、 假才最可鄙……
在應試教育里,分數的高低是衡量學生老師成功與否的指標,學生只要成績好,總能得到青睞,得到老師家長的賞識,即使毛病多多,也會因分數的光彩而忽略不記。這就是所謂的“百分掩百丑”。老師只要能教出高分數,不管是靠強制、填鴨,還是搶占時間,奮戰(zhàn)題海,總之,黑貓白貓,能考高分就是好貓。老師的高分數之下,是缺乏遠見、急功近利的成就感,是廢棄其他、以智育為首位的滿足感。學生的高分數之下,是“養(yǎng)尊處優(yōu)”、唯我獨尊的優(yōu)越感,是眾星捧月、“以我為重心”的自私欲。甚至在分數的掩護下,陽奉陰違,滋養(yǎng)劣跡,習慣于做“假人”。無論是高分低能,還是弄虛作假,結論只有一個:“只要分數高,就是好寶寶”。從這個意義上看,許多普通學生從心里看不起有些“三好生”,不無道理。
不僅如此。我們的教育中,存在著一個最嚴重的失誤,即忽視了對學生智育以外的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尤其喪失了對學生的人文熏陶和全面關懷?!叭藗兛偸钦J為科學最有價值,因為科學揭示了世界最為本質的東西,為此在課程設計中認為只要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就可以完全解決人類生活和生命存在的全部問題。這種知識觀觀照下的課程設計,知識成了第一性的東西,而人自身的欲望、需求、意志隨著這種知識的包裹則遠離而去。這種知識觀導致了在課程設計中只是過多地注重學生知識結構的培養(yǎng)和認識圖式的建構,教育并沒有真正地深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并沒有與學生精神的完整性相交融?!保ā痘A教育應給孩子奠定什么基礎》《中國教育報》/2000-11-11/毛亞慶 )一方面,我們的文科教育也如理科一般題型化,把生動活潑的知識,肢解成一道道考題,把本來可以容入精神世界的養(yǎng)分變成要學生死記硬背的試題,讓學生認 為學習人文學科根本沒有意義?!叭恕钡慕逃钠?,致使青少年在精神上沒有一種文化底蘊作為依托,精神上沒有一種可依恃的東西。另一方面,長年追求能得高分的捷徑,片面的追求升學率,使一些學生鄙棄副科,只注重理科成績,久而久之,知識的硬殼內,沒有了真實的內心,沒有了“人”的存在。高智商低情商,思想貧乏浮淺、情感淡漠麻木。
這樣的“人”是“虛”的,這樣的“才”是“假”的。不是時代所需要的人才,不是能承擔未來使命的人才。
五、 庸才在繼續(xù)……
素質教育的口號已經叫得人耳膜成繭了,但教育一個勁往死胡同里鉆的狀況,在許多地方(應該是大多數學校)并沒有得到改變。請看下面關于鄉(xiāng)鎮(zhèn)學校教育狀況調查中不堪入目的體罰:(廣州日報大洋網/2001-06-07/記者王軍華 )
罰學生寫字,抄課文,最多一萬字,寫不完就打。
扭他們的耳朵,揪他們的頭發(fā),抓住頭發(fā)往墻上撞。
讓學生蹲在桌子底下、蹲墻角、跪臺階、跪碳渣子、蹲馬步。
讓學生用自己的衣服擦黑板,用舌頭舔墻上的臟物,吃臟紙,吃粉筆。
夏天讓學生在太陽下曝曬,或站在雨中仰頭張口(有的一上午,有的一整天)。
讓學生跪在講臺上,跪在走道里爬。
給學生臉上涂粉筆,抹泥。
……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鄉(xiāng)鎮(zhèn)中學尤其如此)!
我們的教育究竟想打造什么樣的人?
是逆來順受者!
是奴化的品種!
是聽話的奴才!
讓人心酸的是,這些被體罰的孩子,在問到他們恨不恨老師的時候,說的是:“老師是為了我們好!”
我看不出那些可惡的做法為的是學生的哪門子好,我也不敢設想這樣打造出來的“人才”將會是怎樣的“人才”!
我們的教育,總喜歡加工同一型號的產品,讓學生讀著一樣的應試書,寫著一個腔調的作文,拼著一樣殘酷的分數,最后被捏成一個規(guī)格,沒有個性,沒有自己,而是唯唯諾諾的庸才。那些與眾不同者,自然成了“異類”,成了教育排斥的對象,成了最終要被逼為廢品的異己。 大一統(tǒng)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獨立人格的同時,更淹沒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哈佛大學校長曾講過這樣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在邁向新世紀的過程中,一種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們具有創(chuàng)造性,使人們變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因此,教育要創(chuàng)新,其核心就在于教育的個性化,通過個性化的教育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所必備的創(chuàng)造性人格。教育的個性化是教育本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人們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保ā逗霌P個性化教育 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格》,山東省臨邑師范學校,李素華)
看看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生,有多少展示個性的自由天地?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們其實仍然沒有看到真正的素質教育在哪里。我們感受到的是應試的把戲在愈演愈烈中繼續(xù)。我們的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我們的孩子,將要挑起更為艱巨的重擔,但我們的教育,卻還在把他們往死胡同里逼……
在我們面對著被扭曲的生命的時候,我們依然為這些被縛被綁被人為彎曲成型的“病梅”而哭泣!
看看這個美好的夢想吧:
“我們應該把我們的小學辦成兒童的天堂,我們應該把我們的中學辦成青春的田野,我們應該把我們的大學辦成自由的太空?!保R克義《關于中國教育的哲學反思》)
這樣的理想太渺茫?! 〉绻麤]有這樣的企盼,我們教育的希望又在哪里?
我們懷著那個美麗的夢想,和龔自珍一起呼喚: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將人才!”
我們懷著那個美麗的夢想,“甘受詬厲”,為孩子們,呼喚一種真正的教育,“人”的教育。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大學心理問題透視 [2010-12-12 22:24:52]
- 如何培養(yǎng)高情商的學生 [2010-12-12 22:26:02]
- 國家主席談情商教育 [2010-12-12 22:27:54]
- 情商之父戈爾曼談---認識情商 [2010-12-12 22:29:26]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