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嫌”變好了 ——對小冰的家庭教育個案指導
于俊卿
一、 孩子基本情況:小冰,男,12歲,初一學生。頑皮好動,上課紀律差,愛做小動作,尤其每天上午三、四節(jié)課,小冰更是坐立不安,影響周圍同學聽課,同學叫他“萬人嫌”。老師說他有“多動癥”。在家倔強任性,愛發(fā)脾氣,摔東西,甚至有時因要求得不到滿足,躺到地上撒潑打滾。家長拿他沒辦法,前來咨詢。
二 、家庭基本情況:父母感情還好,父親,大專文化,個體經(jīng)商。家庭條件富裕,因為有自己的公司,常年工作很忙,要么對孩子不管不問,要么對孩子粗暴訓斥。對小冰的教育幾乎都落到母親一人身上。母親,高中文化,無職業(yè)。性格溫和,對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要盡力的滿足,否則,小冰就大發(fā)脾氣。爺爺奶奶更是溺愛這個唯一的孫子,無原則的遷就小冰的一切無理要求。對于小冰的問題,媽媽束手無策,如果告訴父親他的劣跡,父親對他就是一頓暴揍。所以只好一切都由著孩子。
三、孩子表現(xiàn)出的問題:上課時不遵守紀律,東張西望,不認真聽講,注意力不集中,經(jīng)常做小動作,做事沒有持久性,組織紀律差。有時還故意發(fā)出怪聲,出洋相,引同學發(fā)笑。學習成績差,經(jīng)常不交作業(yè),任課老師都為他感到頭疼,不知道拿他怎么辦。課間活動時,他總喜歡搞些“惡作劇”,欺負戲弄女同學,易沖動,人緣極差,每天都有同學向老師告狀,他卻毫不在乎。待人無禮貌,不尊重老師,經(jīng)常取笑同學,以此引起同學及老師的注意。在家倔強任性,無理取鬧,有時因愿望得不到滿足,就發(fā)脾氣,摔東西,有時甚至像小孩子一樣,躺到地上打滾撒潑。
四、原因分析: 1、生物原因:了解小冰的早餐情況,小冰每天早晨吃三個雞蛋,一斤牛奶,從來不吃谷類食物,媽媽說雞蛋和牛奶是最有營養(yǎng)的,加之小冰愛吃雞蛋,所以早餐就吃蛋喝牛奶,多的時候能吃四個雞蛋。這應該算是小冰上課坐不住的一個原因之一,因為牛奶和雞蛋,蛋白質(zhì)多而碳水化合物少,碳水化合物不足,無法向人體提供充分的熱量。所以每天到了上午三四節(jié)課,小冰就餓了,所以在課堂上也就坐不住,更不能聽老師講課了。 2、心理原因:12歲的男孩子正處于青春期初期。貪玩、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自控能力差,意志力脆弱,判斷能力欠缺,自以為是,逆反心理強等也是這個年齡男孩子的主要特點。根據(jù)艾里克森人格發(fā)展理論,人格的發(fā)展過程是通過自我的調(diào)節(jié)及其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斷整合的過程。人格發(fā)展任務完成的成功或不成功,就會產(chǎn)生人格發(fā)展的兩個極端,屬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積極的品質(zhì),屬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極的品質(zhì)。12歲的小冰在童年末期和青春期初期的銜接過程中,由于家庭教育上的偏差,能力品質(zhì)沒有形成積極的品質(zhì),在青春期初期的自我意識發(fā)展中,展現(xiàn)出的正是消極的品質(zhì),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能力,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于是表現(xiàn)出搞“惡作劇”欺負戲弄女同學等一些不良的行為。 3、家庭原因:小冰的問題首先是出在家庭教育上,父親的不管不問,任小冰放任自流,偶爾簡單粗暴的管教,使得家人不敢讓其知道;母親性格的溫和,所謂的“好脾氣”,使得小冰更加變本加厲;還有爺爺奶奶無原則的溺愛與嬌慣,形成了他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的行為習慣。二是全家人只重視小冰的養(yǎng)育,忽視了對小冰的教育,全家人從來沒有對小冰的教育問題溝通、探討過,總以為讓他吃好、穿好、玩好就是對孩子好,忽視了孩子還有其他的心理需求。三是對孩子的無原則性,不管孩子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是一味的遷就滿足,沒有想過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動因。正是由于全家人不分緣由地一切滿足于孩子,圍著孩子轉(zhuǎn),有如眾星捧月一般的家庭環(huán)境,使得孩子到了學校才感覺到備受冷落,心理上難以適應,于是才出現(xiàn)上述不良行為,以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 4、指導師觀察:經(jīng)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分析,我又對小冰進行了觀察,我發(fā)現(xiàn)他每天下午放學后,就到學校大門外的象棋桌旁看別人下象棋,一看就是一兩個小時,而且總是那么全神貫注。這時候的小冰一改在校時的頑劣,全然不是那個好動,沖動的“萬人嫌”。對此,我跟家長談了我的看法,小冰絕對不是“多動癥”,最多就是注意力渙散和多動行為。“多動癥”是一種行為障礙,具有注意力缺損癥狀,不論何時何地都不能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不能靜坐,總在活動,有嚴重的注意力維持困難和異常的軀體性不安,也無興趣愛好。而小冰能長時間的觀看別人下象棋,說明他對象棋有興趣,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能夠長時間的注意力保持,說明他不是注意力缺損,而是一般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是學生認知加工活動中的一種現(xiàn)象,一般人都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小冰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除生物原因以外,還有些故意搗亂的原因。
五、改進教育方法: 經(jīng)過上述的了解和分析后,我與小冰的父母進行了一次長談,說出了我對小冰問題的分析和觀察,并給出了改進教育的方法菜單。
1、改變小冰的早餐食物。由原來單調(diào)的雞蛋牛奶,改為花樣繁多的谷類食物,每天限量只吃一個雞蛋,半斤牛奶。添加面包,花卷,面條等糧食類食物,告訴小冰媽媽:早餐不吃糧食類食物,不僅不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還可能成為孩子學習成績的“殺手”。
2、父親參與孩子的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自制力。男孩子好動,象踢球,玩打仗等,這些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父親每周都要抽出時間陪孩子活動。針對小冰做事沒耐心,好玩,坐不住,聽課不用心,愛惹事,動手打架等行為,重點培養(yǎng)小冰的自制力。讓父親制定計劃,每天陪孩子下下象棋,或給孩子報名參加業(yè)余棋類興趣班等。以培養(yǎng)孩子遇事冷靜,有耐性,注意力集中等良好個性。
3、改變不合理的觀念,對孩子教養(yǎng)并重。讓家長認識到“只有不會教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問題在孩子,根源在家長”。給孩子一定的責任,這是成長中至關重要的,讓他感覺到在這個家里他和別人是同等的,感受到他的地位和重要性,既有責任也有義務,逐漸形成自我約束的習慣。
4、家庭教育要結成統(tǒng)一聯(lián)盟,即教育的一致性。盡快改變目前家中這種無原則的遷就,首先從媽媽做起,并和爺爺奶奶溝通好,形成教育的合力。并相互監(jiān)督。運用陽性強化法,讓小冰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做得不好,也要給予鼓勵和表揚。以增強其自信心和責任感。尤其讓爺爺奶奶明白:越是較少得到照顧的孩子生存能力越強,越是嬌生慣養(yǎng)的寵兒,面對未來世界越茫然無助。你可以代替他做事,卻代替不了他成長,更代替不了他作為一分子生存于這個世界。
5、要多和班主任及任課老師溝通。一是及時和老師溝通孩子在家和學校的情況,了解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進步和變化;二是讓老師抓住孩子喜歡表現(xiàn)自己的特點,發(fā)揮他對象棋興趣愛好的特長,給他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讓他在獲得大家重視的滿足中,找到自信心和保持上進的動力。
6、建議家長多看一些有關家庭教育的書籍,并有時間多和孩子一起討論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講述學校的所見所聞,以及對事情的看法,及時給以正性的鼓勵與表揚,以強化孩子的積極行為,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
六、指導成果: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跟蹤指導,小冰在學校有了很大的變化,班主任老師和任課老師都說,現(xiàn)在小冰上課也能坐住了,基本能集中精力聽課,再也不騷擾周圍的同學了,并在這次期中考試中,成績由原來的倒數(shù),提高到班里23名。下課也能和同學好好玩了,還在班里主動組織了象棋活動小組,每天放學后輔導同學下象棋呢!更為可喜的是小冰的家人在家庭教育理念上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育方法也更科學合理了,爺爺奶奶再也不毫無原則地答應孩子的所有要求了,許多時候還能講些道理引導孩子。爸爸也不像原來那樣,要么不管不問,要么簡單粗暴的斥責或打罵。經(jīng)常下班后和小冰一起下象棋,或在周末陪孩子出去踢球,玩游戲等,與孩子相處越來越融洽。家長的變化,帶來了孩子的變化。最高興的是小冰的媽媽,看見我很高興地說:“現(xiàn)在的小冰在家很懂事,每天早晨自己起床,吃飯也好了,對爺爺奶奶也不像從前那樣無理了,即使有的時候愿望得不到滿足,給他講道理也能聽得進去,再也不像從前那樣撒潑打滾,愛發(fā)脾氣了。”
七、指導感悟:通過對小冰這一個案的指導,我認識到頑皮淘氣是孩子的天性,是一個人成長發(fā)育過程中,是在某個時期特有的心理特征。在孩子層出不窮地搗蛋和頻出不迭的錯誤時,他所在的生長環(huán)境和家長的教育理念以及引導方式,決定著孩子的個性與發(fā)展方向,其關鍵還是家長這個首任老師。真正領悟到“問題在孩子,根源在家長”。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體現(xiàn)在,是對家長教育理念的改變和教育手段的正確運用,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與根本所在。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有效的解決存在的問題。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