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僅喜愛孩子,而且理解孩子,重視教育孩子。我提倡,對兒童要了解他們的心靈世界,懂得他們的興趣和喜好。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fā)達(dá)。有一天,我在家里請朋友吃飯,桌上擺了一盤魚丸子,我兒子海嬰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好動,先夾了一個嘗嘗,覺得味道不新鮮,就嚷菜壞了。大家從大盤中揀來嘗了嘗,都說是新鮮的,以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我認(rèn)真地對待孩子的意見,把海嬰碟子里的揀來嘗了嘗,果然味道變了,趕緊吐了出來??梢?,孩子說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否定是不對的。
——魯迅
尊重兒童天真的本性
我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父親,他49歲得海嬰,對海嬰非常疼愛,他記下了父子間的一組生活鏡頭:
有一次晚飯后,魯迅先生靠在躺椅上,小海嬰跑過來騎馬式地坐在爸爸身上,一邊吃著糖果,一邊聊起天來。海嬰向爸爸提出了許多幼稚的問題,魯迅先生都一一耐心解答。
“爸爸,你是誰養(yǎng)出來的呢?”
“是我的爸爸媽媽養(yǎng)出來的?!?/h2>
“你的爸爸媽媽是誰養(yǎng)出來的呢?”
“是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養(yǎng)出來的?!?/h2>
“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一直從前,最早的時候,人是從哪兒養(yǎng)出來的呢?”小海嬰步步深入地問道。
魯迅先生毫不心煩,他望著兒子企盼的眼神,耐心地說:“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就能說得清楚的,更不是你一個五六歲的孩子能理解得了的,等你長大上學(xué)以后,老師會給你講清楚的。只要你好好學(xué)習(xí),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決。”魯迅先生的回答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小海嬰懂得了家庭成員的血緣關(guān)系,而對海嬰暫時理解不了的問題又避而不答,在小海嬰的心靈深處埋下了求知探索的種子。
魯迅先生反對打孩子。海嬰頑皮不聽話時,魯迅先生只是用報紙臨時卷個筒舉起來,看上去很嚴(yán)肅。海嬰見了立即喊:“爸爸,我下回不敢了!”魯迅先生也就笑了。這時的海嬰就小大人似的說:“等我做了爸爸,絕不打兒子的?!濒斞赶壬鷨枺骸叭绻麅鹤訅牡煤茉趺崔k?”“好好地教育他,給他買些好吃的?!濒斞赶壬α耍瑢胝f:“主要還是要講清道理的?!毙『朦c點頭。
魯迅先生尊重兒童天真的本性,平等待子,將“五四”科學(xué)民主精神引入家庭生活。請看魯迅夫人許廣平的記述:魯迅先生生活的時候,給予他(海嬰)的教育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nèi)。他自己生長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賊兒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記得最真,絕對不肯讓第二代的孩子再嘗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所謂禮儀,把小孩子教成木頭人一樣,見了人都不肯聲響的拘拘為仁,他是絕不肯令海嬰如此。要他“敢說、敢笑、敢罵、敢打”。如果我們錯了,海嬰來反駁,他是笑笑地領(lǐng)受的。
魯迅先生在生活中的小事上都注意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所以,孩子尊重爸爸也是很自然的。
孩子需要什么
孩子需要什么?是每天的三頓飯,還是花花綠綠的金錢?是父母包辦照顧,還是按父母的目標(biāo)去努力?這些都不是!
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通過不斷地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生下來就有個“精神胚胎”,兒童的成長是順應(yīng)這個“精神胚胎”的“自然趨向”的。如果父母們給孩子需要的養(yǎng)分,孩子們將通過自我選擇建立完好的心智。因此,蒙臺梭利得出結(jié)論:孩子需要愛!需要自由!需要平等!需要尊重!需要信任!
1.孩子需要在愛的沐浴下成長
教育孩子,愛是第一位的,愛是基礎(chǔ)。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夠的愛,就會給他的心靈帶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成為他心靈深處終身的陰影。
剛出生的孩子就有情感的需要,他喜歡父母的撫摸和擁抱,他喜歡看父母溫柔的微笑和眼神,他喜歡父母對他說:“寶寶,我愛你!”“寶寶,你是媽媽的心肝寶貝!”這種情感需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種需求。
研究表明,一歲的嬰兒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是孩子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級情感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兒童的情感發(fā)展研究則表明,沒有愛或缺少愛的孩子,往往生長發(fā)育差,言語、動作發(fā)育遲緩,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落后于得到正常關(guān)心與愛的孩子。因此說,愛是孩子成長必需的精神養(yǎng)料。作為父母,應(yīng)該愛孩子,而愛孩子要表現(xiàn)出來,要讓孩子明白。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臉蛋,微笑地看孩子,當(dāng)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時,要表揚孩子:“你真是一個善良的好孩子?!彪S時向孩子傳遞你的愛,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2.自由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需要
當(dāng)孩子有了自由時,他就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因為有了興趣,孩子就會反復(fù)做某件事情,在這樣反復(fù)的練習(xí)中,孩子就會形成專注,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模式。
如果我們不了解自由是孩子的需要,而時時刻刻阻止他們自由探索這個奇妙世界的一切,那將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比如孩子喜歡什么東西都碰一下,尤其是一些新奇的東西,事實上,這是孩子順從“精神胚胎”的自然趨向,他們不自覺地被引導(dǎo)著去“配合自己的行動”,從而獲得對各種事物的印象。但是,許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這種需要,他們喜歡禁止孩子的各種探索行為,當(dāng)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時,自然而然會變得“不順從”,自然而然會變得“叛逆”。事實上,只要父母把自由給了孩子,“不順從”和“叛逆”就沒有理由存在,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3.理解和尊重是孩子良好發(fā)展的需要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前任主席賴斯·狄恩說:“心靈需要理解才能溝通,感情需要理智才能升華?!弊鳛橐粋€獨立的個體,孩子有獨立的“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得到他人平等的對待,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尊重。
理解就是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并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對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們應(yīng)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后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h2>
許多父母習(xí)慣于把孩子只是當(dāng)成“孩子”來看待,認(rèn)為孩子是可以糊弄的。實際上,如果父母不平等對待孩子,不尊重孩子,孩子就會一直把自己當(dāng)成是與他人不一樣的人,這種做法只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不良的影響。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總是渴望得到成人的賞識、贊賞、尊重、信任來肯定自我,發(fā)展自我。如果父母處處不信任孩子,總是說:“你在搞什么鬼,是不是想糊弄我?”“別騙我了,你以為我不知道你腦袋里想些什么嗎?”這樣,孩子往往會感到沮喪,從而產(chǎn)生消極的自我否定的心理。
呵護(hù)孩子的童心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總以為教育孩子就是板起面孔來說教,甚至是訓(xùn)斥孩子。這樣會使家長和孩子之間產(chǎn)生很大的心理距離,所以孩子對家長的說教,也往往是這只耳朵聽,那只耳朵冒,有時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難怪常聽家長說:“這孩子怎么就這么不聽話,我拿他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其實,辦法還是有的,那就是要父母放下家長的架子,與孩子縮短心理距離,真正做孩子的朋友或知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家長不僅自己要有點“童心”,而且更要體諒孩子的童心,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他一生十分熱愛并善于教育孩子,他的兒女也成了他作畫和寫文章的題材。他教育孩子的一條可貴的經(jīng)驗是:保持童心。他曾經(jīng)在《我與新兒童》一文中指出:“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兒童’,讓別人去奇怪吧!”豐子愷曾作過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認(rèn)為由兒童變?yōu)槌扇耍秃帽惹嘞x變?yōu)楹?。而青蟲的生活和蝴蝶是大不相同的。他告誡成年人:對待孩子,切不可在青蟲身上裝上翅膀,教他同蝴蝶一起飛翔;而應(yīng)是蝴蝶收起翅膀同青蟲一起爬行。豐子愷常常是唱著小曲哄孩子睡覺,有時候,三筆兩筆畫幅畫逗不高興的孩子發(fā)笑,有時也和孩子一起用積木搭高樓、造汽車,用小板凳擺一排玩開火車的游戲,有時甚至和孩子們一起搶著看《新兒童》雜志,和孩子坐在一起討論里面的問題,玩里面的游戲……這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長有一顆“童心”,通常表現(xiàn)在與孩子的游戲中,“童心”是家長愛心的流露,它可以博得孩子的親近和喜愛,從而達(dá)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聞一多先生是我國的民主革命家、愛國詩人。他一生從事寫作和革命工作,時間抓得很緊。但不管工作多忙,生活多清苦,他從來沒有放松過對5個孩子的教育。
一個冬天的早上,聞先生見孩子們都在院子里堆,便也卷起長袍,跳到地里,捧起一堆,就勢滾起來。孩子們起先是驚奇地看著,然后,大家就一起來幫忙。滾呀、推呀,球滾得比孩子都高。他把孩子招來,一起為球裝飾,一會兒,一個滑稽的人出現(xiàn)了。孩子們把媽媽找來,一起看爸爸給人裝紅鼻子,孩子們天真地說:“爸爸還有這一手呢!”聞先生開懷地笑了:“我小時候冬天也經(jīng)常玩這個??吹侥銈冊谕媲颍乙蚕窕氐搅送??!焙⒆觽兛吹礁赣H也喜歡和他們一起玩,自然更親近父親,也更樂意接受父親的教導(dǎo)了。家長有“童心”,就能體諒孩子的一片童心,因此,平時讀點孩子的書也是必要的。兒童讀物內(nèi)容豐富,生動活潑,色彩鮮艷,反映了孩子的情趣、愛好以及藏在心底的小秘密……用的是孩子話,表的是赤子情。大人不光是看或讀給孩子聽,更要摘其主題,加深理解。大人去多讀小孩子的書,就可以學(xué)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用孩子的心靈去體味孩子的所思所想,用孩子特有的思維方式去分析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會達(dá)成大人與孩子心靈上的溝通。大人用“童心”去觀察孩子,就會更加理解孩子,即使是孩子做錯了事情,也會體諒孩子的好奇之心,從而愛護(hù)他們,當(dāng)然也能得到孩子們的敬重。
“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一直從前,最早的時候,人是從哪兒養(yǎng)出來的呢?”小海嬰步步深入地問道。
魯迅先生毫不心煩,他望著兒子企盼的眼神,耐心地說:“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就能說得清楚的,更不是你一個五六歲的孩子能理解得了的,等你長大上學(xué)以后,老師會給你講清楚的。只要你好好學(xué)習(xí),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決。”魯迅先生的回答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小海嬰懂得了家庭成員的血緣關(guān)系,而對海嬰暫時理解不了的問題又避而不答,在小海嬰的心靈深處埋下了求知探索的種子。
魯迅先生反對打孩子。海嬰頑皮不聽話時,魯迅先生只是用報紙臨時卷個筒舉起來,看上去很嚴(yán)肅。海嬰見了立即喊:“爸爸,我下回不敢了!”魯迅先生也就笑了。這時的海嬰就小大人似的說:“等我做了爸爸,絕不打兒子的?!濒斞赶壬鷨枺骸叭绻麅鹤訅牡煤茉趺崔k?”“好好地教育他,給他買些好吃的?!濒斞赶壬α耍瑢胝f:“主要還是要講清道理的?!毙『朦c點頭。
魯迅先生尊重兒童天真的本性,平等待子,將“五四”科學(xué)民主精神引入家庭生活。請看魯迅夫人許廣平的記述:魯迅先生生活的時候,給予他(海嬰)的教育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nèi)。他自己生長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賊兒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記得最真,絕對不肯讓第二代的孩子再嘗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所謂禮儀,把小孩子教成木頭人一樣,見了人都不肯聲響的拘拘為仁,他是絕不肯令海嬰如此。要他“敢說、敢笑、敢罵、敢打”。如果我們錯了,海嬰來反駁,他是笑笑地領(lǐng)受的。
魯迅先生在生活中的小事上都注意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所以,孩子尊重爸爸也是很自然的。
孩子需要什么
孩子需要什么?是每天的三頓飯,還是花花綠綠的金錢?是父母包辦照顧,還是按父母的目標(biāo)去努力?這些都不是!
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通過不斷地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生下來就有個“精神胚胎”,兒童的成長是順應(yīng)這個“精神胚胎”的“自然趨向”的。如果父母們給孩子需要的養(yǎng)分,孩子們將通過自我選擇建立完好的心智。因此,蒙臺梭利得出結(jié)論:孩子需要愛!需要自由!需要平等!需要尊重!需要信任!
1.孩子需要在愛的沐浴下成長
教育孩子,愛是第一位的,愛是基礎(chǔ)。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夠的愛,就會給他的心靈帶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成為他心靈深處終身的陰影。
剛出生的孩子就有情感的需要,他喜歡父母的撫摸和擁抱,他喜歡看父母溫柔的微笑和眼神,他喜歡父母對他說:“寶寶,我愛你!”“寶寶,你是媽媽的心肝寶貝!”這種情感需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種需求。
研究表明,一歲的嬰兒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是孩子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級情感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兒童的情感發(fā)展研究則表明,沒有愛或缺少愛的孩子,往往生長發(fā)育差,言語、動作發(fā)育遲緩,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落后于得到正常關(guān)心與愛的孩子。因此說,愛是孩子成長必需的精神養(yǎng)料。作為父母,應(yīng)該愛孩子,而愛孩子要表現(xiàn)出來,要讓孩子明白。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臉蛋,微笑地看孩子,當(dāng)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時,要表揚孩子:“你真是一個善良的好孩子?!彪S時向孩子傳遞你的愛,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2.自由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需要
當(dāng)孩子有了自由時,他就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因為有了興趣,孩子就會反復(fù)做某件事情,在這樣反復(fù)的練習(xí)中,孩子就會形成專注,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模式。
如果我們不了解自由是孩子的需要,而時時刻刻阻止他們自由探索這個奇妙世界的一切,那將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比如孩子喜歡什么東西都碰一下,尤其是一些新奇的東西,事實上,這是孩子順從“精神胚胎”的自然趨向,他們不自覺地被引導(dǎo)著去“配合自己的行動”,從而獲得對各種事物的印象。但是,許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這種需要,他們喜歡禁止孩子的各種探索行為,當(dāng)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時,自然而然會變得“不順從”,自然而然會變得“叛逆”。事實上,只要父母把自由給了孩子,“不順從”和“叛逆”就沒有理由存在,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3.理解和尊重是孩子良好發(fā)展的需要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前任主席賴斯·狄恩說:“心靈需要理解才能溝通,感情需要理智才能升華?!弊鳛橐粋€獨立的個體,孩子有獨立的“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得到他人平等的對待,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尊重。
理解就是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并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對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們應(yīng)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后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h2>
許多父母習(xí)慣于把孩子只是當(dāng)成“孩子”來看待,認(rèn)為孩子是可以糊弄的。實際上,如果父母不平等對待孩子,不尊重孩子,孩子就會一直把自己當(dāng)成是與他人不一樣的人,這種做法只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不良的影響。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總是渴望得到成人的賞識、贊賞、尊重、信任來肯定自我,發(fā)展自我。如果父母處處不信任孩子,總是說:“你在搞什么鬼,是不是想糊弄我?”“別騙我了,你以為我不知道你腦袋里想些什么嗎?”這樣,孩子往往會感到沮喪,從而產(chǎn)生消極的自我否定的心理。
呵護(hù)孩子的童心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總以為教育孩子就是板起面孔來說教,甚至是訓(xùn)斥孩子。這樣會使家長和孩子之間產(chǎn)生很大的心理距離,所以孩子對家長的說教,也往往是這只耳朵聽,那只耳朵冒,有時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難怪常聽家長說:“這孩子怎么就這么不聽話,我拿他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其實,辦法還是有的,那就是要父母放下家長的架子,與孩子縮短心理距離,真正做孩子的朋友或知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家長不僅自己要有點“童心”,而且更要體諒孩子的童心,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他一生十分熱愛并善于教育孩子,他的兒女也成了他作畫和寫文章的題材。他教育孩子的一條可貴的經(jīng)驗是:保持童心。他曾經(jīng)在《我與新兒童》一文中指出:“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兒童’,讓別人去奇怪吧!”豐子愷曾作過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認(rèn)為由兒童變?yōu)槌扇耍秃帽惹嘞x變?yōu)楹?。而青蟲的生活和蝴蝶是大不相同的。他告誡成年人:對待孩子,切不可在青蟲身上裝上翅膀,教他同蝴蝶一起飛翔;而應(yīng)是蝴蝶收起翅膀同青蟲一起爬行。豐子愷常常是唱著小曲哄孩子睡覺,有時候,三筆兩筆畫幅畫逗不高興的孩子發(fā)笑,有時也和孩子一起用積木搭高樓、造汽車,用小板凳擺一排玩開火車的游戲,有時甚至和孩子們一起搶著看《新兒童》雜志,和孩子坐在一起討論里面的問題,玩里面的游戲……這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長有一顆“童心”,通常表現(xiàn)在與孩子的游戲中,“童心”是家長愛心的流露,它可以博得孩子的親近和喜愛,從而達(dá)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聞一多先生是我國的民主革命家、愛國詩人。他一生從事寫作和革命工作,時間抓得很緊。但不管工作多忙,生活多清苦,他從來沒有放松過對5個孩子的教育。
一個冬天的早上,聞先生見孩子們都在院子里堆,便也卷起長袍,跳到地里,捧起一堆,就勢滾起來。孩子們起先是驚奇地看著,然后,大家就一起來幫忙。滾呀、推呀,球滾得比孩子都高。他把孩子招來,一起為球裝飾,一會兒,一個滑稽的人出現(xiàn)了。孩子們把媽媽找來,一起看爸爸給人裝紅鼻子,孩子們天真地說:“爸爸還有這一手呢!”聞先生開懷地笑了:“我小時候冬天也經(jīng)常玩這個??吹侥銈冊谕媲颍乙蚕窕氐搅送??!焙⒆觽兛吹礁赣H也喜歡和他們一起玩,自然更親近父親,也更樂意接受父親的教導(dǎo)了。家長有“童心”,就能體諒孩子的一片童心,因此,平時讀點孩子的書也是必要的。兒童讀物內(nèi)容豐富,生動活潑,色彩鮮艷,反映了孩子的情趣、愛好以及藏在心底的小秘密……用的是孩子話,表的是赤子情。大人不光是看或讀給孩子聽,更要摘其主題,加深理解。大人去多讀小孩子的書,就可以學(xué)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用孩子的心靈去體味孩子的所思所想,用孩子特有的思維方式去分析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會達(dá)成大人與孩子心靈上的溝通。大人用“童心”去觀察孩子,就會更加理解孩子,即使是孩子做錯了事情,也會體諒孩子的好奇之心,從而愛護(hù)他們,當(dāng)然也能得到孩子們的敬重。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情商教育之理解孩子 [2011-03-18 00:49:22]
- 從獨自游戲走向集體游戲 [2011-03-18 00:50:45]
- 你有公車族焦慮癥嗎 [2011-03-18 00:51:36]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