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施”比“受”更有福
楊偉強,一個隨著“康泰克”和“PPA”在一起;一個變惡運為機遇、化腐朽為神奇的人物。
楊偉強告訴記者,所有這些都源于他的一句人生信條:“施”比“受”更有福!
是家人的教育,鑄就了今天的楊偉強!楊偉強出生于香港一個商人家庭,家境寬裕,但他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的理解,與金錢并沒有產(chǎn)生多大的聯(lián)系。在他的印象中,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才是他心中力量的源泉。雖然家境豐厚,但楊偉強的父母、三個姐姐、兩個哥哥從未嬌慣過他,家庭成員對他這個“寶貝”所采取的教育態(tài)度是“有原則的愛”,讓他學會關心他人,學會感恩,并在生活中,幫助他理解“助人之樂”的道理。因此,在楊偉強很小時,他就覺得自己擁有很多幸福,開始覺得“施”比“受”還要幸福,希望能夠讓身邊所有的人擁有這種幸福。從幼年開始,楊偉強無論在與伙伴、他人的交往還是在工作態(tài)度上,都始終奉行一條“施”的原則,盡自己的力量帶給他人幸福和健康。
成年后,無論在處理中美史克的“PPA”事件,還是在日常的其他工作中,楊偉強始終擺正自己的位置,從社會大局和消費者群體利益出發(fā),不斷進行換位思考,將最廣大的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讓更多的人受益。正因為如此,楊偉強的行事風格才顯現(xiàn)出大氣磅礴、力挽狂瀾的架勢。
“施”比“受”更有福,是楊偉強從小就形成的人生態(tài)度。楊偉強用自己成功的事例告訴大家:懂得施予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珍惜自己所有的人。
“施”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的給予和幫助,另一種是不直接給他人錢財,而是通過自己的工作和努力,讓所有的人從中受益,在自己的“得”中“施”。
怎樣對孩子進行“施”的教育?讓孩子用他自己的才能、他的“所有”,去造福他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懂得自己擁有什么,懂得珍惜自己所有的人。
家長自我提高卡
讓我們一起來思考幾個問題:
1.孩子們是否經(jīng)常覺得很滿足?
2.當他看到別的小朋友需要幫助時,是否會表現(xiàn)出同情并試圖去幫助他?
如果你的回答都是“否”,你可以嘗試著帶孩子一起去孤兒院看看孤兒,到貧困地區(qū)看看小朋友們的學校和教室,讓孩子問一問農(nóng)村小朋友都有哪些玩具?他們吃過那些東西……
通過孩子親身體會,讓孩子感受幸福,珍惜自己的擁有,懂得關心和愛別人。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教孩子控制情緒的公式 [2011-04-17 03:42:51]
- 故事二:伸出你的一雙手 [2011-04-17 03:44:03]
- 讓孩子懂得擁有和珍惜:茱蒂的一封信 [2011-04-17 03:44:35]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