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智商:記憶學習,開發(fā)大腦后天潛能
1、 學習方式對比
大腦分左右腦,左腦追求記憶和理解,右腦則被稱為“圖像腦”。
(1)重左腦學習:
個案1中的那位大班小朋友,做數(shù)學題,看拼音識字等,都是在用左腦學習。
現(xiàn)在世界上普遍的教育方法是:“先記簡單的,再記難的”、“先理解,再記憶”, 這種模式是分析性的、成人式的,是把成人的思考方法強加給兒童。因0-6歲是大腦快速發(fā)育期,所以學齡一般定在7歲。
我國一些重視早教的父母,生搬硬套地將小學的教育模式拉到幼兒期,就像讓小孩挑成人的擔子,可能有害大腦發(fā)育。
(2)重右腦學習:
猶太人認為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一般從一歲半開始讓孩子背誦,即開始有意識的接受“記憶訓練”。
背誦,并非是強記硬背,而是像唱歌那樣,背誦朗朗上口的音律感強的經(jīng)典文章。因“經(jīng)典”,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結晶”,孩子在背誦的過程中,在潛意識中貯存了豐富的智慧。
到了三四歲時,開始在私塾里面學習,繼續(xù)進行“記憶學習”,即“指經(jīng)讀書”,在朗誦過程中,讓文字像圖畫那樣,整體性地,自然而然地刻進腦海,輕松地識文斷字。
大量背誦的方法,是培養(yǎng)天才的真實方法。巴金小時候背熟了《古文觀止》等兩百多篇散文的選集,他說,當時只能說是似懂非懂,只是將文章儲蓄在腦子里面了,慢慢地體會到了它們的好處,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調(diào)子,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以前日本人的做法也是“素讀”——不求理解含義、只照著字面朗讀漢籍《論語》、《孟子》等。戰(zhàn)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有10個人,他們?nèi)甲鬟^“素讀”練習。
2、機理
0-5歲是大腦發(fā)育最快的時期,這個階段孩子需要大量的接受各種信息,讓散亂的神經(jīng)細胞,組成神經(jīng)網(wǎng)絡,因此,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講,“讀書識字”不是負擔,而是生理需要,而兒童巨大的記憶潛能,也正是大腦快速發(fā)育的特征。
猶太小朋友的“指字讀”,類似念唱。眼睛看文字,是透過視覺作用來刺激右腦;而念唱的旋律,也啟動了右腦。右腦的認知方式是照相似的接受信息,是把信息作為圖畫整體識別和記憶,這種不求理解的記憶方法,就是右腦教育法。
右腦記憶力驚人,因此“背誦記憶”,是兒童最自然的學習方式。
研究表明,3歲是整體識別和自然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這時的兒童擅長記復雜的東西,擅長不加理解地死記硬背。
3歲后形象記憶的效率逐漸降低,錯過這一時期就會錯過人生的最佳記憶期。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同時又具有寫意性,每一個字像一幅畫,最適合幼兒朗誦學習,若錯過了大腦發(fā)育的最佳時期,學習同樣內(nèi)容,則要多花6至7倍的時間。
3、開啟智慧來自于提問
個案:一位留學生介紹:房東利婭見小兒子拉米爾從幼兒園回到家,立刻問:“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澳敲?,你都問了些什么呢?”拉米爾復述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么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么有的螞蟻會有翅膀?為什么牛奶不能換你的餅干……我略數(shù)了數(shù),這小家伙一天問了二三十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利婭告訴我,“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因為智慧,恰恰就來自于提問!”
猶太人家的孩子4歲時就要開始完全的思考行為。那時候,大人會告訴孩子們,世上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不要拘泥于一個想法,因為還有很多其他的思考方式。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情商、智商、財商 培養(yǎng)孩子一切要從小做起(3) [2011-04-30 13:40:11]
- 情商、智商、財商 培養(yǎng)孩子一切要從小做起 [2011-04-30 13:45:50]
- 幼兒情商和智商哪個更重要 [2011-04-30 13:47:11]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