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切忌諷刺、挖苦,要以理服人
(二) 切忌嘮嘮叨叨,要簡練、深刻
(三) 切忌空話、大話、套話、假話,更不能講錯話,要有情感性
(四) 切忌盲目性,要做到“事先備課”,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教育。
(五) 切忌脫離實際,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要符合孩子年齡特點,要符合孩子的實際需要。
三、說服教育法的運用技巧
(一)全面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機制,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能力接受程度。做到掌握情況,弄清事實,摸準問題,因人施教,提高說服效果,這樣才能產生共鳴,達到教育的成效。 (二)說理要透徹,事實要充分:家長要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家長教育孩子不能輕易的將問題心理化、道德化。家長要就事論事的幫助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多看孩子好的、努力的方面,多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 說理要真,即實事求是,符合客觀實際;實,即能說明實際問題;新,即用最新的認識成果和新鮮經驗,使對象心悅誠服。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边^失過錯就如同大小疾病一樣,在人的一生中很難避免。身心尚處迅速發(fā)育成長過程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不是。家長平時要善于運用點撥式的談話方式,往往能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三)準確把握教育良機:興趣是最好的教育突破口,當孩子饒有興趣的問家長一些問題的時候,家長要把握孩子問題的實質,進行有效教育。針對性要強,不怕反復。 以性教育為例 (四)情理統(tǒng)一,心理協調:家長要性情穩(wěn)定,特別是媽媽要溫柔、體貼,爸爸要開朗、大氣。 (五)說服要有耐心,說話要有藝術:方法得當,言語生動。要言之有理,有感而發(fā)。多用建議替代命令、指責。說服教育法就是很重要的家庭教育方法,其成功與否的標準在于孩子的認可,如果達到了說服的效果,孩子有了明顯的進步和變化,就說明使用的方法有效能,否則就值得商榷。
說服教育法的第一步絕不是“說”,而是傾聽,除非是一些需要現場馬上糾正的問題。不少家長經常抱怨孩子的某些不良習慣,而且說“我都說了他無數遍了, 怎么就是沒用?!” 這里講一個小故事: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被牧師精彩的演講感動了,下決心聽完后要多捐些錢。十分鐘后,他聽得有點不耐 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更厭煩了,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最后,等到牧師終于結束了他那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沒捐錢,反而還從盤子里偷走了兩元錢。當然,偷錢的行為顯然是不對的, 但這個小故事也說明了一種現象: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時間過久而引起的極不耐煩和反抗的心理現象,叫作“超限效應”。 反思一下就會發(fā)現,“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fā)生。當孩子做錯事,家長反復嘮叨批評時,孩子的內心就會經過這樣的變化過程:由開始的“內疚不安”—— “不耐煩、反感、討厭”——“我偏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所以,我們提倡:犯一次錯誤,只批評一次。如果需要再次批評,也不應簡單重復,而應換個角度、 換種方法(反復嘮叨是一種重復刺激,會使人的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抑制,結果,你越說,孩子越不聽,沒有效果的多說,不如不說)。 [案例]:有一個媽媽,曾經為孩子寫作業(yè)拖拉、磨蹭,總要無數次離開座位,導致每天很晚才能完成作業(yè),無論怎么提醒都無效而苦惱不已。后來,在心理老師的 建議下,她采取了這樣的方法來處理:她跟兒子商量,在兒子寫作業(yè)時,如果做到每小時離開座位三次以下,就獎勵他,允許他看六點鐘最喜歡的動畫片。孩子的自 制力畢竟是有限的,第一周只有三天做到了,但只要孩子做到,媽媽就及時鼓勵和獎勵他。三周之后,孩子每天都能做到每小時離開座位三次以下。這時,媽媽又進 一步鼓勵孩子,并和他商量,把每小時離開座位三次減少為兩次、一次… …就這樣,堅持了三個月后,孩子終于改掉了寫作業(yè)拖拉、磨蹭的壞習慣。 這位母親就是巧妙地運用了“錯誤遞減法”,在孩子的不良習慣不可能一下子改掉時,也能不斷地產生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fā)孩子產生改正錯誤的內部動力,形成良 性循環(huán),最終使問題得已解決。 在說服教育孩子的同時要尤其注意對孩子一如既往的愛和關注,讓孩子更加能夠體會到父母的愛。 孩子的進步就如攀登樓梯,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可能是最高或比較高的那個臺階,而孩子可能站在很低的臺階上,如果家長不切實際地希望孩子一步就跨到最高那 個臺階,而忽略掉中間的臺階,那就會適得其反,讓孩子覺得無所適從。作為家長也不是高高在上地指揮孩子,讓孩子感覺到我們的權威和地位,而我們可能經常要 走下臺階和孩子一起攜手從最低的那個臺階邁步。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