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孩子,輸不起!教好一個,造福三代!
當父母什么都有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沒有教育好而走上了斜路,馬上有種全軍覆沒的感覺。
有記者調查,在貪污犯罪的一此中老年干部中,他們犯罪的動機竟然是為了孩子。原來,他們忙于事業(yè),疏忽了對孩子的教育,末了,總覺得自己虧欠孩子,試圖通過物質形式來彌補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的失敗。這種做法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也許你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領導,能管理好上百萬人的城市;也許你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能每年創(chuàng)造成百萬上千萬;也許你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教師,你已桃李滿天下;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不成功,就不算真正的成功。
孩子是你的,更是國家的!孩子的好壞決定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的未來!一個孩子,輸不起!教育好一個,造福三代!
任何成功都不能彌補教育孩子的失?。?/span>
2、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好農(nóng)民不讓最矮的莊稼枯萎,好父母不讓最“差”的孩子自卑!
農(nóng)民對待莊稼的態(tài)度,決定了莊稼的命運,父母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往往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農(nóng)民希望莊稼快快成長的心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樣的,可做法卻往往不同。
農(nóng)民日思夜想的是莊稼需要什么?怎樣滿足莊稼的需要?父母為教育孩子徹夜難眠,有沒有想到孩子心靈深處需求是什么?怎樣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莊稼長勢不好時,農(nóng)民從不埋怨莊稼,相反,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學習不行時,許多父母卻一味指責,很少想過自己的責任,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外界環(huán)境變化時,農(nóng)民都知道要改變種植方法;社會環(huán)境變革時,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觀念呢?
也許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做父母的不可能選擇孩子,但可以改變教育孩子的態(tài)度。態(tài)度變了,孩子的命運也許會發(fā)生巨變。
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3、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生命永遠自豪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贊美他,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生命永遠自豪。
我女兒周婷婷自幼雙耳全聾。到處求醫(yī)問藥收效甚微,出路只能是上聾啞學校。我研究古今中外的各種教育,終于覺醒:每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跡,宇宙的潛能蘊藏在每個孩子的身上,教育的奧秘就是要承認差異,因材施教。雖然婷婷雙耳全聾,但是我堅信宇宙的潛能已蘊藏在女兒幼小殘疾的身體里。
我對女兒的教育,是把我沸騰的父愛,化作一陣陣春風,只管播種,不問收獲,永遠堅信我的女兒行!奇跡出現(xiàn)了,婷婷上了正常小學,連跳兩級;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員;16歲成為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23歲美國碩士畢業(yè)。而我我這位老三屆初中畢業(yè)生,也破天荒地成了所謂的教育專家。
孩子生命成長的道路就象跑道和戰(zhàn)場,父母應該高喊:“加油!”高呼“沖啊!”,哪怕孩子1000次跌倒,我們都要堅信孩子能1001次站起來!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贊美他,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生命永遠自豪!
4、尋回教育寶藏
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請撿回遺忘的寶藏
為什么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時候,都是好孩子,沒有一個壞孩子,百分之百成功呢?其中究竟蘊藏著什么樣的教育奧秘呢?
孩子說話含混不清,我們想到孩子未來清晰的口語;孩子走路歪歪倒倒,我們想到孩子未來矯健的步伐。那個時候,父母都堅信自己的孩子行!能承認差異,允許失敗。
父母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過程,反映了世界上最基本的教育規(guī)律,原來,這種只管付出,不求回報的,只問播種、不問收獲,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的教育過程,充滿著無私的愛,體現(xiàn)了積極的心態(tài),隱含著一種堅定的信念!就是因為這種愛,心態(tài)和信念,讓每個孩子在學說話,學走路時都處于一種快樂的,幸福的天才狀態(tài)。
“學說話,學走路”的教育方法是父母本來就擁有,卻沒有意識到,本來就使用過,卻無意中遺忘的最有效的,最快樂的教育寶藏!
賞識教育就是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教育!
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請撿回遺忘的寶藏!
5、愛孩子先要懂孩子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關鍵在于會愛--懂孩子
中國的父母太愛孩子,但是往往不太會愛。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關鍵在于會愛--懂孩子!
懂孩子的秘決是父母要明白,每個孩子身上都仿佛隱藏著兩個小人,一個是“好孩子”,另一個是“壞孩子”?!昂煤⒆印笔侵负⒆由砩吓c生俱來的潛力,現(xiàn)在的優(yōu)點、長處和我們希望在孩子身上發(fā)生的一切美好事物?!皦暮⒆印笔侵负⒆由砩系娜秉c、短處和父母不希望孩子身上發(fā)生的一切不美好東西。懂孩子的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喚醒“好孩子”,而不懂孩子的家長可能會逼出“壞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要懂得如何去愛,孩子有好狀態(tài)。不懂愛 ,愛變害。現(xiàn)在一些教育悲劇是父母不懂孩子,違反規(guī)律地教孩子,不是“拔苗助長”就是“壓苗阻長”還打著“為你好”的旗幟,讓孩子受不了。太多的父母用無知的“愛心”剝奪孩子快樂成長的機會。
6、賞識使孩子越來越好
賞識使孩子越來越好,抱怨使孩子越來越糟。
每個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仿佛有兩個小人:一個是好孩子,一個是壞孩子。懂孩子的奧秘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喚醒好孩子。如果父母不懂孩子,一片愛心反而變成害,會逼出壞孩子。好孩子的特點是不浪費腦細胞,很安靜。人不安,心不靜;人一安,心就靜,靜能生慧。安靜狀態(tài)下的孩子,學習好是水到渠成的。就像農(nóng)民種莊稼,莊稼長勢綠油油的,沒有好收成都難。
父母有好思維就能喚醒好孩子,有壞思維就會逼出壞孩子。好思維和壞思維的本質區(qū)別是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缺點!父母把孩子的優(yōu)點看成百分之九十九,孩子被賞識,即使批評,孩子也知道你是為他好。百分之一是留給孩子的成長空間,永遠給孩子指明前進的方向!
成功教育的結果是噢醒好孩子,失敗教育的結果是逼出壞孩子。賞識使孩子越來越好,抱怨使孩子越來越糟。
7、先覺醒,后喚醒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生命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一旦發(fā)生改變,孩子的命運將產(chǎn)生巨變
婷婷三歲半時還一個字不會講,當時我看了一本名為《幼兒才能開發(fā)》的書,介紹日本教育家鈴木先生用教孩子說話的方法,1年內(nèi)培養(yǎng)出700名達到莫扎特同齡水平的小提琴神童,全世界為之轟動。
我想鈴木先生能把智力正常而不是超常的孩子培養(yǎng)成小提琴神童,我為什么不能把我雙耳全聾的女兒培養(yǎng)成神童呢?
婷婷還是原來的婷婷,沒有變;可讀過這本書后,我對婷婷的看法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交認為雙耳全聾的女兒只要長大有口飯吃,我這個做父親的臨終就能眼閉了。而現(xiàn)在我堅信宇宙的潛能在我女兒幼小殘缺的身體中。
希望天下父母通過我覺醒后教育女兒成長的經(jīng)歷明白:我們不能選擇孩子的天賦,但我們可以選擇對孩子的態(tài)度,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一旦改變,孩子的命運將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8、強迫只會換來抵抗
教育一定要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保護孩子的求知欲,把求知的快樂帶給孩子。
孩子為什么沒有學習興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報告,把一只老母雞放到了講臺上,說:“這只老母雞已經(jīng)3天沒有吃東西了,你們看我怎么喂它的?”說著一把抓住老母雞的翅膀讓雞吃米,老母雞頭一歪,不吃。陶行知說:“看來還要加壓!”又按住老母雞的頭,使勁讓它吃,老母雞昂著頭,一副寧死不屈的樣子,就是不吃。
陶行知說:“看來這種方法行不通,要換個方法了。”他放開老母雞,捋捋老母雞的羽毛,摸摸它的頭,老母雞慢慢安靜下來了,突然發(fā)現(xiàn)前面有米吃,沖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有此父母讓孩子學習,像不像要老母雞吃米?求知本來是人世間最大的樂事,卻在父母的逼近下異化了。孩子從天生的愛學習,變成了恨學習,填鴨式教育,題海戰(zhàn)術是典型的強要老母雞吃米,不想吃的硬給孩子吃,孩子求知的胃口被破壞了!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不要只盯著分數(shù)。教育一定要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保護孩子的求知欲,把求知的快樂帶給孩子。
9、說你行,你就行
“行”這個字為什么這么靈因為它滿足了孩子無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賞識
孩子動作慢,我們看成是未來的快,是慢中生快;孩子粗心,我們看成是未成的細心,是粗中生細;孩子膽小,我們看成是未來的膽大,是小中生大;孩子成績差,我們看成是未來的好,是差中求好;用這種賞識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的缺點和弱點,孩子就不怕犯錯了,現(xiàn)在的不行就會變成未來的行。
越是膽小的孩子,越渴望膽大;越是粗心的孩子越是渴望細心;越是動作慢的孩子 越渴望動作快;如果還講他膽小,粗心,這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是負面強化。就像頭發(fā)少的人談禿子問題,誰受得了?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恰恰反映了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規(guī)律。父母的教育言行要多一些正強化,少一些負面強化。
“行”這個字為什么這么靈因為它滿足了孩子無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賞識。孩子在父母的賞識激勵下,潛能就會像火山爆發(fā)。
10、找感覺,嘗甜頭
讓孩子嘗成功的甜頭,而不是吃失敗的苦頭。
喚醒好孩子的第一招是找感覺,找什么感覺呢?找好孩子的感覺!要不斷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播撒天才的種子,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狀態(tài)下快樂成長。
好多父母以為考高分的孩子是天才,其實天才是一種生命狀態(tài)。狀態(tài)好就是天才,狀態(tài)不好,天才也會變成蠢材!
第二招是嘗甜頭,讓孩子嘗成功的甜頭,而不是吃失敗的苦頭,現(xiàn)在父母的教育老給孩子吃苦頭,過分強調孩子努力了才能成功。懷疑孩子不努力,響鼓還要重槌敲。于是問題出來了,父母整天盯著孩子的缺點,短處和不足--“優(yōu)點不說少不了,缺點不說不得了!”小題大做,無限夸張,嘮嘮叨叨,非把孩子搞得恢溜溜的,以為盡到責任了。而我教育女兒的特點是讓女兒嘗成功的甜頭,因為對孩子而言,成功了才會去努力。父母對孩子應該“優(yōu)點不說不得了,缺點少說慢慢少”要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上,小題大做,無限夸張,讓好孩子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
孩子找到了天才的感覺,就能成為天才。
11、重視孩子的精神需求
孩子物質上是小皇帝,要啥有啥;精神上是小奴隸,沒有自由。
貴州有一對雙胞胎小姐妹,生活在物質生活非常富裕的家庭里。但是就是這一對漂亮的小姐妹卻3次下毒,最終把 父母活活毒死在自己面前!為什么?
我到監(jiān)獄去探望他們,看著她們單純可愛的樣子,黯然淚下,是父母自己不懂孩子,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我要他們?yōu)樘煜赂改笇懸欢卧挘齻兞髦鴾I寫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像朋友一樣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理解孩子,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物質需求,而是精神需求?!?br />
她們當年所有時間都被爸爸媽媽控制得很死,沒有絲毫自由的她們求爸爸媽媽:“能不能給我們一點自由?”媽媽火了:“你們要自由,就和那些窮孩子一起去過吧!”啥都有,沒自由的孩子就像是一顆顆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現(xiàn)在的孩子物質上是小皇帝,要啥有啥;精神上是小奴隸,沒有自由。其實父母該給的沒有給,不該給的給得太多。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像翹翹板一樣,嚴重失衡了!
12、不要讓“好孩子”成為負累
孩子的心靈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就的關鍵。
父母用近乎神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父母自己都不完美,卻想讓孩子完美!孩子不能被喚醒就是因做好孩子太累太累了。
在這種心態(tài)下父母往往不允許失敗,跌一跤也不行。孩子犯一次錯誤,一次考砸了,老師,同學,甚至爸爸媽媽都瞧不起自己。
父母教育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時候為什么不累呢?因為承認差異、允許失敗?;ㄔ玳_有早開的美,遲開有遲開的美,各有各的好,遲開的花也許更美??筛改溉鄙佟盎ò膽B(tài)”,別人的花開了,我們的花還沒開?掰開來,結果成了死花!
父母對待孩子不能苛求完美,對待成績差的孩子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不要讓好孩子感到太累,允許孩子犯錯,心靈舒展的孩子才真正受學習,學習起來才有后勁!
13、大拇指,豎起來
一個不會使用大拇指的民族,從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種悲哀。為孩子,讓我們豎起大姆指!
我身上的其他肌肉都不發(fā)達,惟有大拇指肌肉特發(fā)達。女兒從小到大,只要我在她身邊,我的大拇指總在她面前晃來晃去。
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含義。有的父母習慣用食指對孩子指指戳戳;別的孩子都那么聰明,你怎么那么笨?
在孩子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而許多父母根本不會對孩子豎起大拇指。一次我在一所工讀學校作報告,一位滿臉淚痕的母親對我說,“周老師,如果早幾年聽您的報告,我的兒子就不會進工讀學校了,我那時不知道教育孩子要豎起大拇指。”母親悔不當初:“為了讓兒子專心做作業(yè),我們什么哄嚇招數(shù)都用過了,還是不靈。最后一招,兒子做作業(yè)時,我和他爸輪流拿一把刀在他面前逼他。結果學習沒上去,倒把孩子逼進了工讀學校。。。?!?br />
一個不會使用大拇指的民族,從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種悲哀。為孩子,為我們豎起大拇指!
14、優(yōu)點不說不得了
優(yōu)點不說不得了,缺點少說逐漸少。
孩子的無形生命像一棵棵的果樹,果樹有果枝(優(yōu)點),也有瘋枝(缺點),父母抱怨的目光盯著不長果實的瘋枝,瘋枝就會瘋長,父母賞識的目光盯住果枝上,果枝就會越長越壯,最后碩果累累。
父母習慣性地認為;優(yōu)點不說少不了,缺點不說不得了。
希望孩子動作快,老說孩子慢;
希望孩子細心,老說孩子粗心;
希望孩子膽大,老說孩子膽?。?br />
希望孩子聰明,老說孩子笨。
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的缺點反而得到了強化。往往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而賞識教育的觀點恰恰相反;優(yōu)點不說不得了,缺點少說逐漸少。
15、豆腐嘴,鐵心腸
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態(tài)度平靜,但堅持原則不讓步。
現(xiàn)在的孩子不聽話,脾氣犟。其實是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結果。
父母批評起孩子來,嘴巴象刀子,絲毫不在乎孩子的尊嚴,孩子一哭二鬧,父母又心軟得像豆腐,再苛刻的要求也滿足。于是孩子從斗爭,失敗,再斗爭中發(fā)現(xiàn):原來爸爸媽媽都是紙老虎!孩子無形生命營養(yǎng)不良,就會轉向有形生命索取,這也是學習不好的孩子,對父母的物質要求越多的原因?!暗蹲幼?,豆腐心”反映了賞識教育的“蹺蹺板原理”,孩子有形生命的一端高高翹起,而無形生命的一端嚴重下墜,孩子的心理失衡了。
賞識教育提出:豆腐嘴,鐵心腸。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態(tài)度要平靜,但堅持原則不讓步。原則就像高壓電,說不能碰就不能碰。但態(tài)度要平靜而理智,而不是踐踏孩子的自尊,用情緒傷害孩子。
父母嘴巴不節(jié)制,用發(fā)泄情緒對待孩子,不堅持原則,則他們在孩子面前是毫無威信可言的,他們只能教育出任性,頑劣的孩子。
16、把挫折,當存折
一個人能經(jīng)受多大的苦難,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yè)。
孩子的成長,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煩惱,這時父母要鼓勵孩子不怕失敗,給孩子人生的智慧;把挫折,當存折,化苦難,為寶藏。
一個小姑娘,剛學溜冰,小心翼翼,戰(zhàn)戰(zhàn)兢兢,還是摔得四腳朝天,小女孩傷心地坐在地上,眼淚汪汪地看著周圍的人優(yōu)美的姿勢。這時,一位大哥哥把她扶起來,親切地說:“小妹妹,溜冰就要不怕摔跤。從現(xiàn)在起,你準備好了,摔50次跤你就學會了?!?br />
于是,小姑娘勇敢地站了起來,1次,2次,3次。。。。。
每多跌一跤,小姑娘知道自己離成功更近了,數(shù)到第21次時,小姑娘再也不用往下數(shù)了,因為她已經(jīng)學會了。
不害怕失敗比允許失敗更進了一步,因為孩子已經(jīng)看清了失敗的本質,現(xiàn)在的失敗就是未來的成功。挫折是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教育婷婷的經(jīng)歷告訴我,一個人能經(jīng)受多大的苦難,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yè)!
17、把成功,作驛站
一心想成功的孩子;成功了膨脹,失敗了壓抑;專心成長的孩子,經(jīng)得起挫折,充滿了幸福感,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成功!
現(xiàn)在的孩子為什么不快樂?是從古至今父母都希望孩子做人上人,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如果用成功的標準來衡量,孩子成功了,容易自滿;失敗了,又沒有后勁??闯煽?,論名次,讓大多數(shù)孩子都淪為了人下人。人下人的孩子很壓抑,他們都感到你好我不好,活得太無聊。有些孩子只是成績好,就以為一好百好,成了人上人,目空一切,落得眾叛親離,孤家寡人。有些孩子一會兒人上人,一會兒人下人,這樣的孩子更痛苦,就像玻璃杯,一會零上40度,一會零下40度,搞不好就會爆炸,小小年齡變成了人外人。人上人,人下人,人外人的孩子,都是你恨我,我恨你,恨來恨去恨自己,對自己不滿,對別人不滿,對社會不滿,內(nèi)心發(fā)出的聲音也是我恨你。
賞識教育提出:把成功,作驛站,每次成功,都是成長路上的一個休息點。
成功容易停止,而成長是一刻不停的。孩子的一生,都永遠走在成長的路上。
父母把眼光放在孩子的成長上,孩子的生命狀態(tài)就舒展了。
18、玩是學,學是玩
孩子貪玩就是貪學習,會玩的孩子才會學習。
玩和學習其實是一回事,愛玩的孩子就是愛學習的孩子,會玩的孩子就是會學習的孩子。玩成師,苦成匠:玩可培養(yǎng)出大師,苦只能生產(chǎn)匠才。古往今來,真正的大師都是玩出來的。
孩子貪玩就是貪學習,會玩的孩子才會學習。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農(nóng)村孩子玩泥巴,也是一種學習。對孩子來說,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玩在這個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時代更加重要。父母不能因為孩子貪玩而給孩子任何的指責,這是一種罪過。孩子博覽群書是貪學習,玩電腦也是在貪學習。
為什么孩子不愛學習呢?因為我們把學習和玩分開了,把學習變成了苦,孩子就害怕了;好些父母還不讓孩子玩,結果,孩子玩也玩不好,學也學不好。壓抑成了強化,禁止反而是一種誘惑。玩,就讓孩子痛痛快快地玩;學,讓孩子安安心心地學。這樣才符合教育的規(guī)律。
千萬不要把玩和學習對立起來,應和孩子一起“玩學習”,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19、重過程,輕結果
好多父母芝麻撿了不少,西瓜卻丟了。
一時的學習成績和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態(tài)相比,前者是芝麻,后者是西瓜。
父母在功利心態(tài)的驅使下,往往過分看重分數(shù)這個芝麻,而丟了孩子的生命狀態(tài),“我是好孩子”這個西瓜。
父母經(jīng)常把“考了多少分?”掛在嘴邊,考得好,“肯德基”,考不好,“皮帶炒肉絲”(懲罰孩子),結果將教育異化了。
我見了女兒,第一句話就是:心情好不好?感覺怎么樣?如果女兒心情不好,說明她的無形生命有“心結”,我會千方百計幫他化解。我始終讓女兒的心里熱乎乎、甜絲絲的。孩子的心情好,就會快樂而輕松地飛,否則只能痛苦而緩慢地爬。
懂得教育規(guī)律的父母,應該注重孩子的生命狀態(tài)是否舒展。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是科學的,孩子學習得開心,生活得快樂,成績好是必然的。
教育孩子按規(guī)律,有好過程不愁沒有好結果。
20、打就好?拔就高?
農(nóng)民種莊稼,只要肯拔,莊稼肯定高?但農(nóng)民為什么不拔?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多少父母在這個問題上感到疑惑。
這好像是問:農(nóng)民能不能拔莊稼?農(nóng)民種莊稼只要肯拔,莊稼一定高;那么父母教育孩子,只要肯打,孩子成績一定好。
但是農(nóng)民為什么不拔莊稼?因為他們懂得規(guī)律,拔高的莊稼是假的高,因為根斷了,沒有生命力。
同樣打出來的好成績,也是假的好,孩子在恐懼中學習,甚至是恨學習。這樣的學習好,是以犧牲孩子的學習興趣為代價的,沒有后勁。
父母的出發(fā)點是“為孩子好”,把打孩子,罵孩子看成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但這是違反教育規(guī)律的。
我們敵父母的教育孩子真應該像農(nóng)民種莊稼的態(tài)度:要按規(guī)律!
21、先接納,后升華
一個人越恨自己的缺陷,這個缺陷對你的傷害就越大。
父母往往不能容忍孩子的缺點,其實孩子的每天都在成長,現(xiàn)在的缺點很可能就是未來最大的優(yōu)點。
對待孩子的缺點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接納,后升華接納是前提,孩子學說話時,口齒無論多么不清楚,學走路時,無論多么歪歪倒倒,父母都是無條件地全接納。
孩子考試就像當初學走路,同次考咂了,就像跌了一跤,鼓勵他、扶起他,他最后一定會走得好的。
但面對孩子的學習,父母的態(tài)度出了大問題。
要反過來學習,對待孩子學走路的那種態(tài)度,越是孩子跌跤的時候,父母越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寬容。
但只接納不升華,就變成了縱容孩子。接納是尊重了孩子的天怕,保持了自然,這還不夠,還要主動升華,引導孩子找出問題的結癥,走向成功。
22、融進去,誘出來
走進孩子心靈,走出教育誤區(qū)。
很久以前有個王子,得了一種怪病:總覺得自己變成了大公雞,整天躲在桌子下面學公雞“喔喔”地叫,沒有一個醫(yī)生能治好他的病。最后國王懸賞:無論是誰,只要能治好王子的病,重重有賞。一個流浪漢揭了榜,他向國王保證:“治不好,你就殺了我的頭!”流浪漢一看王子,兩眼就放光了:“哇!你是大公雞!我也是!”,說著他就下鉆到桌子下面,王子“喔喔”地叫,他也跟著“喔喔”地叫,王子跳,他也跟著跳,扮了幾天大公雞后,流浪漢和王子融進去了,兩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流浪漢突然從桌子底下鉆出來:“我不做大公雞了,我要做人咯!”王子也鉆了出來:“我不做大公雞了,我要做人咯!”就這樣王子的病治好了。
父母教育孩子也要先融進去、和孩子心靈相通了,好孩子就會被你誘出來。
走進孩子的心靈,走出教育誤區(qū)。
23、解心結,出心牢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敗筆是:遠離生命,不談人生。
現(xiàn)在的孩子高智商,高自尊、高敏感、高脆弱,心情一好,一好百好;心情一壞,一了百了。父母再用“打是親,罵是愛”的方式根本行不通,那是一種不尊重生命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敗筆是:遠離生命,不談人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每天都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沒人幫他們及時化解,慢慢就成了心結。心結有點兒像便密,大便憋在肚子里,幾天不排出去就已經(jīng)吃不消了,更何況是經(jīng)年累月的心結,越來越多的心結不能及時化解,長期郁結,“硬化”成“心牢”孩子仿佛在自己的心中筑了一個牢房,孩子的心靈在地獄中煎熬,走不出來。
越是聰明的孩子,越容易受傷害,越容易形成心結,甚至走向心牢。我研究發(fā)現(xiàn),90%以上成績不好的孩子絕對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心情問題、心結問題、心牢問題。
孩子的成長不可能沒有煩惱,父母的責任就是不斷的化解孩子的心結,讓孩子快樂輕松地成長。
24、撫創(chuàng)傷,療心病
很多孩子看起來刁蠻創(chuàng)造性,其實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壞孩子”,而是他們受到太多的傷害和委屈
賞識教育“好孩子快樂營”里有一個叫林必成的10歲孩子,大家都說他:“林必成林必成,出口必傷人”,她說的每一句都像刀子,說得你心口疼。老師、父母都拿她沒辦法。
我問她:“必成,在這里心情好不好?”
“不好!”
我又問:“孩子想不想和周伯伯談心?”
“不想!你講話老土”
我不慌不忙:“孩子,你身邊有沒有好人?”
她頭一扭:“忘記了!”
“孩子,你想不想知道,為什么你身邊沒有一個好人,都是壞人?”這時她好奇地盯著我。
我告訴她:“因為你內(nèi)心深處感到自己不是好孩子!你心口疼,傷害人,攻擊人,搞平衡,對不對?”孩子呆了:“其實你是最善良的孩子,伯伯知道你受了太多的委屈?!焙⒆右宦牭健拔眱蓚€字,眼淚就出來了。緊接著我又問:“想不想和周伯伯談心?”“想!”“想不想跟周伯伯交朋友?”“想”......后來林必成成了“好孩子快樂營”里最優(yōu)秀的孩子。
很多孩子看起來刁蠻創(chuàng)造性,其實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壞孩子”,而是他們受到太多的傷害和委屈。他們是披著狼皮的羊,只要把狼皮扒掉,可愛的小綿羊就出來了。
25、高目標化為低要求
目標定得太高,孩子容易放棄;目標要剛剛好,讓孩子跳一跳,夠得著。
婷婷小時候打算盤從1加到100,是全班最慢的?;貋韺ξ艺f:“爸爸,我不想打算盤了?!蔽矣谑菍︽面玫母吣繕嘶癁榈鸵螅簩⒁獙崿F(xiàn)的高目標分解為多項低要求的多個小項目。我把從1加到100的每10位的答案寫在墻上,婷婷每打對10位,全家人都為她鼓掌歡呼,10層全搭完,自信心找到了。婷婷打完10次,全家人了圍著她歡呼10次,自卑,恐懼一掃而空。本來害怕打算盤的婷婷,第二天就對我說,爸爸我就喜歡在你面前打算盤。因為我對婷婷的要求降低了,每次都是從成功走向成功,她在我這里找到了安全感。不到1個月,婷婷打算盤全班第1名。
現(xiàn)在很多孩子沒有自信、成績不好的根本原因是父母“高標準,高要求”的結果。
目標定得太高,要求太嚴,容易破壞孩子學習的興趣,孩子容易放棄;目標要剛剛好,讓孩子跳一跳夠得著,把一個大目標分成幾個小項目,讓孩子從成功走向成功!
26、夠朋友,孩子王
孩子本來是父母最天然的朋友,但一些父母卻把孩子變成自己最親密的敵人
有位父親整天和自己的兒子鬧鬧轟轟,父子沒上沒下,沒大沒小。外人看了說:孩子這樣教,將來肯定沒出息。十幾年過去了,誰知道這個孩子輕松考上了清華。別的父母一看傻眼了,都想知道他教育兒子的秘決到底是什么?
這位父親說:“還不是講的好,講了你們也做不到?!彼绞遣徽f,那些父母越想知道:“你就說說吧,兒子這一代做不到,用在孫子身上總可以吧?”
這位父親被逼無賴,說:“我教育兒子的秘決其實很簡單,就4個字。在我兒子4歲生日時,我正式和他結拜兄弟。”
我教育婷婷也是3個字“夠朋友”。做父親的要是都能和孩子結拜兄弟,做母親的能和孩子拜姐妹,父母和孩子就可以成為真正的朋友了。
孩子本來是父母最天然的朋友,和孩子不夠朋友的父母卻把孩子變成了自己最親密的敵人。
父母和孩子成為朋友還不夠,還要做孩子王,在教育的過程中態(tài)度平靜,堅持原則!愛孩子要愛得有力量,給孩子安全感。
27、不要白見黑,要黑見白
反正是鉆牛角尖,為什么不要教孩子鉆光明的牛角尖
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在美伊戰(zhàn)爭即將爆發(fā)的前夜,去伊拉克談判,緩解了沖突。當時人們問他:為什么全世界都看到戰(zhàn)爭烏云密布,而你卻看到了和平的一線曙光?
他說是中學老師的一堂課改變了他的思維方式。
當時老師拿出一張白紙,中間有一個黑點。問同學們看見了什么?全班同學齊聲喊道:一個黑點!
老師說,這么大一張白紙你們沒有看見,怎么只盯著一個黑點呢?看來還是黑暗有吸引力。
教室鴉雀無聲。
老師又拿出一張黑紙,中間有一個白點。老師又問:同學們這回又看見了什么?同學們異口同聲:一個白點!老師欣慰地說:太好了,無限美好的未來在等著你們。
現(xiàn)在父母看孩子不順眼,就是白見黑,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短處和不足上,讓孩子在“我是壞孩子”的感覺中沉淪;如果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上,就是黑見白,孩子就會在“我是好孩子”的感覺中升華!
28\心中有佛,滿目是佛
心中有佛,滿目是佛;心中有屎,滿目是屎!
蘇東坡喜歡跟佛印斗嘴。一天他對佛印說:“和尚,我看你一身黃袈裟,越看越像一泡屎!”說完以后,哈哈大笑。佛印聽了,不但不生氣,反而樂呵呵地回答:“施主,我看你倒是越看越像一尊佛呀!”蘇東坡樂壞了,以為斗嘴贏了,回家后告訴妹妹。蘇小妹聽了,肚子都笑痛了:“哥呀,你上當了,人家佛印心中有佛,所以滿目是佛,看什么都是佛。而你呢,是心中有屎,滿目是屎,看什么都是屎!”
父母在教孩子學說話是、學走路時,能夠承認差異、允許失敗,就是心中有佛。隨著孩子的長大,優(yōu)點一天比一天多了,可父母卻總盯著孩子的缺點、短處。這時父母心里裝的是什么就不好說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明白孩子是發(fā)展中的孩子,凡事發(fā)生多往好處想,養(yǎng)成陽光思維習慣!
29、好孩子,人中人
教育要培養(yǎng)與諧,與周圍人和諧,與大自然和諧的人,讓孩子做人中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總結出人有4種:
人下人,是你好我不好,活得太無聊。
人上人,是我好你不好,未來也不妙。
人外人,是我不好你也別好,整個世界亂糟糟。
這3種人都不好,教育要培養(yǎng)孩子做舒展,快樂的人中人,這就是陶行知先生總結出來的第4種人。人中人的特點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個世界才美好。
人中人,是讓每個孩子的生命像黃山上的松樹,各有所長,彼此不同,千姿百態(tài),展現(xiàn)生命奇觀。尊重孩子的生命差異,喚醒孩子無限潛能。
人中人的孩子失敗了不會壓抑,成功了不會膨脹,懂能人生的智慧,成長的每天都充滿了幸福感。
30、不要易變難,要難變易
對孩子的潛力來說,沒有難易之分,感興趣的難變易;不感興趣的,容易的也變得難了。
孩子為什么害怕學習?國為父母違背了教育的規(guī)律,從小就讓孩子覺得學習很難!
在父母高目標下、嚴要求下,孩子經(jīng)常被考試打敗,嘗不了甜頭,對學習產(chǎn)生了恐懼感,于是易變難。
孩子現(xiàn)在學英語口語很難,但為什么孩子當初學說話不難呢?因為父母從來沒有覺得學說話難,孩子在容易的心態(tài)中,學會了最難的口語,這是難變易。
父母還要用學說話,學走路的心態(tài),把學習當游戲,和孩子玩學習。引導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如果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孩子會感覺爸爸媽媽比自己聰明,反而把孩子自學的能力破壞了。久而久之,產(chǎn)生依賴心理。
父母教育孩子要恰到好處,引而不發(fā)。對孩子的潛力來說,沒有難易之分,感興趣的難變易,不感興趣的,容易的也變得難了。
31、為困頓的孩子點一盞燈
為心靈困頓的孩子在幽暗讓點燈引導孩子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遭遇一些無法擺脫的困境,那種無助的感覺,就像黑暗中孤獨的旅人,需要有人在黑暗中為孩子點一盞燈,引導孩子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一個男孩子數(shù)學考試從沒超過8分,換了不知多少個班,所有老師都討厭他,怪他拖班級后腿。每次考數(shù)學他就緊張得發(fā)抖。后來,又換了一個班級。一次數(shù)學測驗,班主任看著被考試嚇得發(fā)抖的孩子,憐憫之情油然而生,就走到孩子身邊。孩子一看老師過來了,嚇壞了!哪知道老師輕輕地摸了他的頭,小聲說:“孩子,我們都姓劉”。
孩子的眼淚頓時流出來了。之后他慢慢從數(shù)學上找到感覺。大學畢業(yè)第一件事是請劉老師吃飯,他說:“老師,我一輩子也沒想到,你摸了我的頭說一句我們都姓劉,我就感到自己有希望了!”
為孩子黑暗中點一盞燈的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師,可以是朋友,甚至可以是陌生人不經(jīng)意的一句鼓勵的話。。。。。
孩子的心靈脆弱,他們多么渴望得到賞識,讓我們?yōu)樾撵`困頓的孩子在幽暗處點亮一盞燈,引導孩子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32、要明包暗,不要暗包明
培養(yǎng)孩子積極,健康的心理,比健康的身體更重要。凡事發(fā)生往好處想,就是明包暗;凡事發(fā)生往壞處想,就是暗包明。
有一位很懂教育的老奶奶和孫女一起超過一條臭水溝,孫女說:“奶奶,這條水溝又臟又臭,真討厭。”奶奶笑著說:“孩子,你想不想知道這條水溝幾十年前,幾百年前是什么樣子?”小孫女很興趣?!霸谀棠毯苄〉臅r候,這條水溝清澈見底,小河流水象唱歌。奶奶在水河邊一玩就是半天,多開心!是我們?nèi)祟悰]愛惜好,讓水污染了。孩子,隨著我們?nèi)祟惖某砷L,現(xiàn)在又開始注意環(huán)保了。。。等你長大后,臭水溝又會變成清澈如初了。”孫女聽了奶奶的話,笑了:“奶奶,我一定要為環(huán)保出力?!?br />
“明包暗,暗包明”還指父母在批評幫助孩子的過程中,首先要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閃光點,先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愛他的,是為他好,再指出孩子的缺點。也就是說先賞識,后批評。這樣的過程才是科學的,合乎孩子心理規(guī)律的。
33、換個角度看孩子
父母其實是是放大的孩子,孩子其實是縮小的大人,換個角度看孩子。
教育孩子心態(tài)決定看法,思路決定出路。
一座破廟,小和尚們都說不好看。只有一休和尚把頭伸到褲襠下面,倒著看:“很好看啊!”幾個小和尚倒過來一試:果然好看。老和尚發(fā)現(xiàn)了很惱火,把他們趕走了。見沒人,老和尚也忍不住也把頭伸到褲襠下看,咦真是好看了!
好多父母教育孩子之所以有問題,只是一念之差。 為什么父母教得那么痛苦呢?倒過來,看到本質,也就那么簡單。真理和謬論只有一步之遙,需要把思維“倒過來”。
很多優(yōu)秀的教師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塌糊涂。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父母一旦對自己的孩子太愛了,就容易失態(tài),失去了平常心。現(xiàn)在提出一種“換子教學”就是倡導自己教別人的孩子,就能保持平常心了。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chǎn)。把你的孩子看成是人類的孩子,是萬物之靈。做父母的要尊重他,而不是改造他。想到這點,就能“跳出去”了。
34、把孩子看作小大人
不要以為孩子小,要像尊重成人一樣尊重他;不要以為孩子大,要像保護嬰兒一樣保護他。
父母為什么不能和孩子做好朋友?是父母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差異拉大了。父母總認為:我們吃的鹽比你的飯還多,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浯筮@種差異,就和孩子產(chǎn)生了距離。其實成人只不過是放大的孩子,孩子只不過是縮小一點的大人。父母最多只比孩子大二三十歲,又有多少區(qū)別呢?本質是相通的。我們一旦把自己太當大人,把孩子太當孩子,和孩子就不夠朋友了。既不要孩子仰視大人,父母也不要俯視孩子,家長和孩子之間要平視。生命之間能溝通了,教育就活了。
陶行知的《小孩之歌》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人人都說孩子小,
其實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你比孩子還要小。
35、千萬不要把孩子當私有財產(chǎn)
孩子是生命之火的兒女,并不屬于你。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小詩:
你的孩子其實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之火的兒女;
他們通過你來到人世,
卻不是你的的化身,
他們整天和你生活在一起,
但并不屬于你。
我讀這首詩的時候,淚流滿面。父母一旦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時,就會要打就打,要罵就罵,隨心所欲。如果父母讀懂這首詩的意境,就不會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而是當作人類的孩子來對待,就可超越個人情感、超越功利心態(tài),按規(guī)律教育孩子。
只有將孩子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來看,不是作為自己的附屬品,才可以使孩子的人格受
尊重!
36、好心情,好人生
與幸福有約的孩子,必然與成功有緣
孩子有了好心情,就會有好人生。
教育最終是讓孩子熱愛生命,熱愛生命最好的體現(xiàn)是孩子快樂地成長。而孩子的快樂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心態(tài)。如果父母是快樂的,他們的快樂會傳染給孩子。如果父母自己整天愁眉苦臉,孩子如何能笑逐顏開呢?
讓孩子快樂很簡單,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心情。
關注孩子的心情,就要關注孩子的生命狀態(tài)。莊稼綠油油的,豐收已在望了。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好,成績肯定好。父母要像關注孩子的身體一樣關注孩子的心情。孩子的無形生命舒展了,他的無形生命就能承受更多的風風雨雨。
90%以上的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心情問題,這一類孩子是高素質、高敏感、高自尊、高脆弱,容易受傷害,心情容易破壞,父母和老師更要用心地呵護他們,讓每個孩子都能有好心情,好人生。
37、眼睛傳神
父母以眼神告訴孩子一定行,認為孩子不可思議,孩子就會越來越不可思議。
父母向孩子表達愛時,口頭語言不如書面語言,書面語言不如肢體語言,肢體語言不如眼神。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練就了一門“功夫”,只要看孩子父母的眼神就可以知道他孩子的生命狀態(tài)好不好,是不是舒展。如果父母的眼神是放光的,自信的,這個孩子肯定不錯;要是父母的眼神充滿了憂傷,他的孩子恐怕是有問題了。
我就是用一雙堅信婷婷行的眼睛看著婷婷成長,結果婷婷不但沒有上聾啞學校,而且現(xiàn)在美國碩士畢業(yè)了。但很充滿天賦的孩子卻被 父母用一雙雙懷疑的眼睛看著,引向了自卑。
父母的眼神如果懷疑孩子不行,覺得孩子不盡人意,孩子就會越來越不盡人意;父母以眼神告訴孩子一定行,認為孩子不可思議,孩子就會越來越不可思議。
38、“重點培養(yǎng)”,適得其反
父母教孩子,要學農(nóng)民種莊稼的方法--按規(guī)律辦事。
有位教授,他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他對女兒要求低,心想:女孩子嘛,稍讀點書就好了。至于兒子,就一定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兒子可慘了,整天被老爸逼著,快樂的求知變成了無盡的痛苦,學習不是為自己學,哪來的動力?是“要我學”,結果“眼學習”??謬?、威脅在兒子小的時候還管用,兒子一長大,那一套就不管用了。最后公認天賦高的兒子卻一事無成。相反,在寬松的教育環(huán)境下長大的女兒,求知的胃口保住了,在“我要學”的狀態(tài)下不斷學習,最后成了博士。
種莊稼,有規(guī)律;教育孩子,更要按規(guī)律。一味的高壓、拔苗助長,只會走向反面。
39、不高興,沒后勁
現(xiàn)在的孩子學習不是為了生存,孩子們愿意為快樂而學習。
孩子學習的動力是西瓜,其它都是芝麻。
我們做父母的所處的那個年代,學習是為了生存,因為不好好學習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沒有錢......那是一個要為生存犯愁的年代。
很多父母都想:父母吃過的苦,再不能讓孩子吃;父母沒享過的福,要讓孩子享。因此我們的下一代在蜜罐里長大,捧在手里怕碰著,含在嘴里怕化了。在父母的呵護下,根本沒有機會體會生活的艱辛,這時父母要是還把“為生存”當成孩子學習的動力。那就大錯特錯了!
現(xiàn)在的孩子學習不是為了生存,孩子們愿意為快樂而學習!
愉快愉快,心情愉快,動作就快。孩子學習的過程不快樂,學習的效率就低。孩子不是主動學習,而是被動接受,就沒有后勁。
40、中聽的話最入心
到底是孩子不聽話,還是父母講話不中聽?
我聽到太多的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父母在抱怨之前,能不能客觀地想一想,“到底是我們的孩子不聽話,還是父母講話不中聽?”
現(xiàn)在父母的普遍特點是:講起話來嘴巴像刀子,一句一句說得孩子在流淚,心在流血,無形生命傷痕累累。父母發(fā)泄完了,痛快了,又后悔了:覺得對不起孩子。就在物質上補償孩子,好吃的,好穿的......父母以為自己仁至義盡了,其實差得遠了,該給的沒給,孩子在精神上空虛,心靈受傷;不該給的給得太多,物質上成了小皇帝。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長久以來,在精神上得不到父母的賞識,而物質上得到過分的滿足。有些父母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用物質條件作為交換孩子聽話的砝碼。于是孩子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天平,被“愛孩子,但不懂孩子”的父母弄得傾斜了。
現(xiàn)在的父母都在研究領導愛聽什么,有沒有研究過我們的孩子愛聽什么呢?
41、偉人志,平常心
千萬不要嘲笑有夢想的孩子!
幾乎每個孩子都聽到過爸爸媽媽說:“好好學習!不要做白日夢!”
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我們的孩子連夢想都沒有了,學習又有什么意義呢?夢想使人偉大??!古今中外干大事的人都是有夢想的人。
我們要告訴孩子:“白日夢,最有用!”讓孩子從小就立下偉人志,同時擁有一顆平常心。有了夢想,孩子才會有動力。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不會退縮!因為目標明確了,孩子就會勇敢!如果孩子稀里糊涂,為學習而學習,遇到點小困難就成了縮頭烏龜。
有夢的孩子是有思想的孩子;
有夢的孩子是有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
有夢的孩子是能干大事的孩子。
但是,在立偉人志的同時,平常心更重要!因為偉人志能讓孩子成功,平常心使孩子幸福!
42、滿分的感覺更重要
讓孩子有滿分的感覺,遠比孩子得100分更重要。
有的孩子即使考試得了100分,還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因為他并沒有找到拿滿分的感覺,沒有真正的自信。
家庭、學校、社會,像三座大山把孩子壓得喘不過氣來。天真、充滿靈氣的孩子,心靈被異化了。
拿破侖有句名言: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侖就是幫他的士兵找到了做元帥的感覺。于是士兵幫助拿破侖征服了歐洲大陸。拿破侖說:我之所以比阿爾卑斯山高,是因為我站在阿爾卑斯山上。那些想做元帥的士兵就是拿破侖腳下的阿爾卑斯山。
戰(zhàn)爭年代,我們培養(yǎng)能征善戰(zhàn)的勇士;和平年代,我們培養(yǎng)心理健康、人格高尚的人才,人才的目標不是簡單的100分,而是始終堅信自己行,不怕失敗的“滿分人”。小學考試考不到100分,有中學;中學考不到100分,有大學;大學考不到100分,還有社會;這一行考不到100分,還有其他行,關鍵是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擁有“滿分人”的感覺。
43、失中落,得中升
眼朝上,心境暗淡,腳往下滑,不能自拔;眼朝下看,汲取能量,腳往上行,人生光明。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有失落感。問題出在一個“比”字上面。我們的孩子不會比,他們眼朝上看,眼睛盯著比自己好的同學,比著比著,心情暗淡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于是腳往下滑,不能自拔,產(chǎn)生了失落感。
孩子們不會比,就是“人比人,氣死人”,應該怎么比?要“人比人,樂死人”,以長比長,以短比短??吹絼e人的長處,就想到自己的長處,不自卑;看到別人的短處,就想到自己的短處,不膨脹。如果孩子老想著自己失落的東西,老想著不稱心的事,就有失落感。失落是負面思維,在推動中還要墜落。我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反的詞--“得升”。讓孩子們想得到的東西,想稱心的事,在得到中升華。
快樂是一種思維方式:眼朝下看,汲取能量,腳往上行,人生光明。
44、善良是智慧之舵
善良是智慧之舵,是幸福之源,沒有善良的智慧會給人類帶來大的災難]
二戰(zhàn)期間,希特勒集中了一些頂級的科學家研制化學武器,毒害了無數(shù)猶太人。戰(zhàn)爭結束后,從集中營里死里逃生的一位校長,對每一位即將走上講臺的老師,都會送上他親筆寫的一封信,信中告誡:我親眼看到那些杰出的科學家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殺害了成千上萬的生命......教育的結果難道是為了培養(yǎng)這樣的人才嗎?教育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的善良,孩子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牽引孩子的靈魂!
父母要多賞識孩子的善良。善良就象肥沃的土壤,容易長出智慧的莊稼。教育孩子如果只盯住分數(shù)而忽視善良,就失去了舵的船。
善良是智慧之舵,是幸福之源,沒有善良的智慧會給人類帶來大的災難。
45、教育孩子是快樂的事
父母和孩子如果出現(xiàn)了溝通問題,一定要及時解決,否則洞小不補,洞大叫苦。
教育孩子其實是最快樂的事。父母在享受中教,孩子在快樂中學。而好多覺得教育孩子是很煩的父母,根本原因是父母不懂規(guī)律,不會教。
噢醒好孩子,父母要先覺醒。廣州的一位家長跟我說:我沒什么文化,孩子被我搞得半死不活,兩年前我聽了你的報告后,向你學習,每天問孩子心情好不好,剛開始孩子不相信,以為我是“狼外婆”,換湯不換藥。我還是天天堅持問。終于有一天我回家后,剛要開口問女兒心情好不好,女兒竟反過來說:“媽媽,你今天心情好不好?”我最開心的是可以和女兒溝通了,可以享受到教育孩子的快樂!以前女兒的成績是倒數(shù)幾名,現(xiàn)在女兒學習我基本上不操心。
父母和孩子如果出現(xiàn)溝通問題,一定要及時了解決,否則洞小不補,洞大叫苦。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不耐煩、沒耐心,有了問題也不及時解決。這種父母要盡早覺醒,花時間改變方法,是以煩一時換來幸福一世。如果“煩一時”的事不做的話,恐怕要煩惱一生了。
46、心理殘疾比生理殘疾更可怕
就每個孩子的精神生命而言,他們仿佛是為了得到賞識而來到這個世界。
每個孩子都有兩個生命,一個是有形生命,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一個是無形生命,宇宙的潛能蘊藏在每個孩子幼小的生命中。
有形有限,無形無限。生理的殘疾,看得見,誰都會同情;而心理的殘疾,更容易被父母忽視。
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要小心呵護,有的父母雖不打孩子,但話語像刀子,眼神像錐子,他們給予孩子的是精神暴力。這種心靈施暴,給孩子內(nèi)心刻上加強團結傷痕,造成后天的心理殘疾。孩子的有形生命吃得好,穿得暖,健健康康,而無形的生命可能已經(jīng)殘缺不全了。
就每個孩子的精神生命而言,他們仿佛是為了得到常識而來到人間。得不到賞識的孩子,無形生命仿佛缺少陽光,空氣和水,殘疾的精神生命帶給孩子的是一生的痛楚,心理殘疾比生理殘疾更可怕!
47、看清生命長路,不計一時得失
黑暗最容易讓人恐懼。因為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清。一旦看清了,心中便充滿了光明,就不會害怕。
父母是孩子心中的明燈,照亮孩子的一生。讓孩子像凱撒大帝一樣向世人宣布:“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勝利了!”
凱撒大帝看到了光明,也看到了黑暗,但他的目光穿透了黑暗,擁抱了光明。
每個孩子來到世界上都是一個奇跡!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每一句話,每一步路都經(jīng)過反復練習,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挫折,但因為有父母的賞識,每一個孩子都快樂地學會了說話和走路。學說話,學走路時,父母為什么能賞識孩子?國為心中有光明,看清了孩子現(xiàn)在的不好就是未來的好,所以不害怕、不擔心。
父母應該是智者,幫助孩子看清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而不要比孩子還脆弱,孩子一次一次考砸了,還沒怎么樣,父母倒像世界末日來臨,惶惶然,給孩子的情緒也染上失敗的陰影。
讓自己和孩子的心靈始終主充滿光明,才是每個父母給予孩子的。
48、從播光明之種到結快樂之果
播放光明之種,發(fā)智慧之芽,開理想之花,結快樂之果。
我從20多年的教育探索和實踐里,將教育孩子的過程分為4個階段:
播光明之種:從小在孩子心里播下光明的種子,告訴孩子:“你是最善良的,你是最勤勞的,你是最勇敢的......賦予孩子一切最美好的品質”;
發(fā)智慧之芽:給小孩子大智慧,培養(yǎng)孩子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凡事發(fā)生往好處想,讓孩子能夠享受苦難,享受失敗,享受挫折,享受委屈,享受一切不稱心的事。
開理想之花:讓孩子博覽群書,閱讀古今中外偉人的傳記,鼓勵孩子立偉人志,為民族,為國家做大事;
結快樂之果:人格高尚,心理健康的孩子自信、舒展、善良,有一顆平常心,他們快樂地成長,就像小溪奔向大海,一分鐘也不浪費,會快樂地走向成功。
49、播笨種只會結傻瓜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播種笨種,結出傻瓜。
父母聽到外人說自己孩子笨,肯定不高興;可是輪到父母自己時,罵孩子笨就成了天經(jīng)地義的事了。
父母罵孩子笨的花樣層出不窮,有對經(jīng)式播種:“爸爸媽媽小時候那么聰明,你怎么那么笨?”還有謾罵式播種:“養(yǎng)你不如養(yǎng)條狗!”
父母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是恨鐵不成鋼!把孩子當成自己圓夢的對象。罵孩子笨,就像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播下笨種,孩子開始聽到爸爸媽媽罵自己笨還不服氣:“我不笨!”,經(jīng)過家長一次次的“啟發(fā)式播種”,孩子真的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呢?
任何一個孩子,從他堅信自己笨那一刻開始,他的言談、舉止,真的笨了,因為好孩子的感覺被破壞了。遇到困難時,孩子的反應是:“我肯定不委,因為我笨”。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父母播種笨種,結出傻瓜。
50、多留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孩子需要父母多和他們在一起,需要父母給予安全感,需要父母給予賞識。
一位父親,聽過我的報告后給我一篇文章。我讀過之后,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痛。很想把這篇文章獻給忙碌中的父母。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的孩子來到人世間。
然而,我很煩,很忙,時常不在他旁邊。不知不覺間,他已度過了童年。
又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的孩子已是少年。
我仍很煩、很忙,
無意之間,我看到了一張失望的臉。
某一天,我的孩子離開家上了大學,幾年后的某個雨天,他問:“爸爸,有沒有空出席我的畢業(yè)大典?”
我說:“孩子,爸爸沒有時間......”
無意之間,我發(fā)現(xiàn)他紅了雙眼。
...... 希望我們做父母的要從此刻開始,多留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