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博弈二三事
家長難當,做現代孩子的家長更難當。每個做家長的是否在生活中會遇到這樣的情景:
情景一:“寶貝,吃飯了”,“媽媽,我肚子還沒有餓,我不想吃?!薄皩氊?,吃一點吧!”……
情景二:“女兒,你好睡覺了?!薄鞍职?,你怎么還在看電視呢?”……
情景三:“兒子,你幫媽媽拿一下鞋子吧!”“媽媽,老師說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span>……
在家長的心中,孩子有時是天使,給我們燦爛般的笑臉。有時簡直是惡魔的化身,讓家長簡直是咬牙切齒,恨不得抓起來狠狠地揍一頓。更無奈的是,小鬼的身邊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金剛護身,簡直拿他沒辦法。
其實,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歷過的那一件件事,像是一次次博弈的過程。可能說“博弈”有點殘酷,但實際分析起來卻有道理。通俗地講,博弈論是一種“游戲理論”。其準確的定義是:一些個人、團隊或其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在一定的規(guī)則約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并從中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而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諸如以上的三個情景,家長希望孩子能聽從指揮吃飯、睡覺、幫家長拿物品,而孩子卻不聽從。家長要想方設法讓孩子順從,而孩子也要絞盡腦汁應變。這相互的過程就是博弈的最基本思想。因此,稱為博弈并不為過。
博弈一:讓孩子搞衛(wèi)生——支付工資——略有盈余
老公和我都是教師,上班一天下來已經夠忙的,回家后煮飯、洗碗、洗衣服,折衣服一系列瑣碎的事情接著??蓺獾氖牵?/span>7歲的女兒和13歲的侄女(和我們住在一起)還要吵架。于是,老公就吩咐:“有空吵架,就有空搞衛(wèi)生”??粗忝脗z嘟著嘴巴不情愿,我和老公商量,是否以工資的形式支付。于是,我向姐妹兩宣布衛(wèi)生規(guī)則:
1.姐姐用餐后洗碗,搽廚具。妹妹收碗,搽桌子茶幾、門檔等。工資2元錢。
2.姐妹倆收衣服、折衣服、歸類給所有家庭成員放好衣服。工資1元錢。
每天由姐姐登記賬冊,不做衛(wèi)生工作者,無工資,姐妹互相監(jiān)督。這下,姐妹倆非常高興,在工資的驅使下,干活非常起勁。而老公和我則在旁邊做好指導兼監(jiān)督的工作。等兩周以后,我們就坐在沙發(fā)上翹著二郎腿看報紙了。一個月下來,該與姐妹倆結賬了,不結則以,一結嚇一跳。每個人每個月需要費用今70元(雙休日回老家除外),這簡直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于是,我們找來姐妹倆進行談話,從發(fā)給工資開始談到自己的零用錢的花費方法,最后拋出重點:1.姐姐今后不許向家長要每天上學的車費錢(每月預計44元),妹妹是爺爺接送的,妹妹雖然不用車費,但爺爺的車費必須由妹妹付(每月預計44元)。2.每個人10元以下的零用物品,必須在自己的工資中開支。超出10元的大件物品由我或老公審核后方能購買,大件物品的開支價錢支付方由家長決定。3.去超市或夏天購買棒冰等由姐妹倆各自準備5元,而家長可以補貼5元為她們購買。
又是經過幾個月的實踐,把姐妹倆的工資收入除去必備支出外,每個人只剩下10幾塊作為每個人的純收入。這樣也減輕了我們的負擔,同時也讓她們知道,用自己的勞動賺取工資和花自己零用錢時需要斟酌再三。而我們每個月只要付出20多元工資和去超市時貼每個人5元的零用錢即可。省力又省錢,何樂而不為,這就是數學老師的智慧了。
博弈二:去超市購物——限定金額——實行獎勵
超市、公園是每個孩子向往的地方,也是每個家長頭痛的地方,孩子的爺爺就遇到這樣的事。
某周日,爺爺帶著小孫女(我女兒)去超市,爺爺問小孫女:“你要買什么東西,但不能多拿?!惫郧傻男O女告訴爺爺,“我只要一樣物品就可以。爺爺想:“小孫女真乖,真會心疼爺爺?!迸畠耗昧艘恢Т礁嘤指鸂敔斦f:“爺爺,也要給姐姐一支?!睜敔斝Φ牧验_了嘴,小孫女真會體貼人??墒牵Y賬的時候爺爺傻了眼,兩支唇膏要70多元,這多不合算呀!可是女兒振振有詞:爺爺,您答應的給我們一人一件物品。最終,好說歹說,終于買了一支了事。女兒心中不樂意,可爺爺卻冷汗都冒出來了。現在的孩子不好上超市。
回來后,爺爺把事情的經過給我們講了以后,我們想出了應對的辦法。
去超市了,我們給姐妹倆定下規(guī)矩,每個人只準拿五元錢的東西。后來姐妹倆由于勞動都能賺零用錢了,所以每次去超市,每人只能買10元錢的物品(自己零用錢5元,家長貼5元)。可一開始,狡猾的女兒有意見。她見10元的物品可以購買的只有1—3樣物品,而我和老公卻可以拿更多的物品。于是問道:“媽媽,10元錢的東西很少的,怎么辦?”我就給她們一個建議:一個人10元錢少,你可以和姐姐合起來一起買呀!于是,姐妹倆幫著計算20元錢可以買多少食品。這樣既加深了孩子對人民幣的認識,又讓孩子能夠建立購物意識,真好!同時,對于去超市的趟數,我們有明確的規(guī)定,一個月最多只能去兩趟。
不久,女兒又發(fā)現問題了?!皨寢?,為什么你們可以買很多的零食和牛奶呢?”我狡黠的眨了眨眼,“乖乖呀!你們自己的零食準備好了,媽媽的零食是給自己吃的,同時也要給我們家來的客人吃得。而且,零食也可以獎勵你們。如果你們一周表現好,也是獎勵你們的。如果不乖,那沒有辦法,你們就沒得吃了。”女兒悻悻地閉上了嘴巴,繼而討好地說:“媽媽,我乖的話,你一定要給我吃哦!”好的,我滿口答應道,具體好不好評價的主人還是我呀!和我“斗”,還嫩一點。
博弈三:培養(yǎng)睡前習慣——強制性措施——榜樣引領
我和老公一直以為,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讓她快樂的玩。因此,雖然兩人都是教師,但是并沒有教孩子識字、計算等。今年上半年6月份時,孩子班級召開了家長會,好多家長在家長會上暢所欲言。談自己的孩子識字達到2年級水平,計算能做100以內的加減法。想女兒自己的名字都寫的歪歪扭扭,更何況識字了。但當和同為教育者的教師同仁閑談起是否有必要讓孩子識字時,大家都認為沒有必要,但是在學前培養(yǎng)孩子語感非常重要。
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語感呢?我們就選擇了利用睡覺前和孩子親子共讀和睡前讓孩子聽故事這樣的方式來培養(yǎng)。初始,我在新華書店里挑選了《愛心樹》、《爺爺有辦法》等繪本,以講故事的形式和她進行交流??墒牵瑳]有幾天她便沒有了興趣。我就利用家長的威嚴,要求她必看,但是這樣卻適得其反。后來我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到晚上一定的時間后,我對她說:“湘,媽媽要看書了,你自己玩吧!”一開始她很樂意,可是一個人玩的味道并不好。她要求爸爸,爸爸在備課。要求姐姐,姐姐在寫字、看書。于是,就來到我的身邊,也裝模裝模作樣地看著書。不管她是倒看還是順著看,不管她是看字還是看圖畫,我都沒有管她。半小時后,我以表揚的形式獎勵她喜愛的零食,表揚的理由是陪媽媽看書,自己也在看。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驅動下,每天獨自看30分鐘——60分鐘的書成為了我和她必做的事。
慢慢的,孩子對圖案的認識不夠了,經常問我這個什么字,那個什么字意思。我就慢慢地引導她,你想知道,媽媽給你聽廣播,帶著女兒的疑問,我取出了復讀機,讓孩子聽《小貓釣魚》、《狐假虎威》、《狼來了》等益智小故事。我在看書的時候,就把配套的故事書放在她的身邊,慢慢的,她也喜歡上了聽故事,也喜歡自己看書了。
雖然我沒有教孩子怎樣認字,但是目前孩子自己能夠對《小貓釣魚》等的故事大致的意思描述出來。同時,當看完書籍后,我注意適當和孩子進行交流,
“湘,你覺得《賣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媽媽,我覺得是一個可憐的,又冷又餓的孩子?!?/span>
“為什么呢?”我又追問道。
“因為小孩子是赤腳的,鞋不穿的?!?/span>
“那為什么不穿鞋呢?我又繼續(xù)跟進。
“因為,她家里很窮的,沒有鞋子穿的?!?/span>
“哦,難怪,她又冷又餓,難怪她可憐,要是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怎樣幫她呢?”我故意問道。
“媽媽,給她東西吃,給她衣服穿,還可以買她的火柴呀!”
“那我們可以再編個故事呀!哎,或許有好心人會有更好的方法呢?”我啟發(fā)她說。
孩子如同一張白紙,家長給孩子涂上了社會的黑暗,孩子看到的就是黑色的世界。家長給孩子圖上的是絢麗多姿的彩色,孩子眼中的世界就五彩斑斕。作為家長的我們如何在與孩子一次次博弈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世界的美好,感受社會的真善美,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富陽市靈橋鎮(zhèn)中心小學 鄭燕紅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