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數(shù)據(jù)是這樣說:“我們對孩子擁有影響力的有效期限,只有最初的6年?!?span>
6歲之前,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過程中,我們常會聽見他們一個比一個高聲地說:“我媽媽說……”或:“我爸爸說……”我們在幼兒園工作也經(jīng)常能聽見小朋友間這樣的對話,甚至還有的小朋友說自己的爸爸比蜘蛛俠還要厲害呢。
上了小學之后,這個曾經(jīng)口中只有“我媽媽說”、“我爸爸說”的孩子,改口了。凡爸爸媽媽的話和老師說的有不一致的地方,他一定毫不考慮地說:“你說的不對,我老師是這樣說的……”在這個階段,老師對孩子來說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可是老師的好日子也沒有太久。等孩子進入高年級,進入青春期的時候,他們認同、崇拜的對象,開始變成和他們年紀相仿但有些特質(zhì)被他們崇拜和欣賞的同學——例如籃球打得好、命中率很高,或長得很白凈漂亮,或很會打游戲的同學等等,他們開始說 “我同學說……”或“誰誰誰說……”,這時不論是爸媽的話還是老師的話,都不如“同學說的話”了。
等孩子長大到已經(jīng)交男女朋友,或結婚組成自己的小家庭之后,就開始變成 “我男朋友說……”“我女朋友說……”“我老婆說……”“我老公說……”了!所以我們要很有自知之明地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我們的話對孩子來說,擁有影響力的有效期限,只有6年左右!
孩子是不斷成長的,他們的變化比我們成年人要大得多、快得多,我們要適應這樣的變化,接納這種事實。他不可能永遠像3歲的時候對我們唯命是從,孩子越大就越有自己的主見,就越需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來對待,對被尊重的需求就越高。這種變化是生命的自然現(xiàn)象,我們必須接納和理解。接納老師代替我們成為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接納孩子的同齡人代替我們成為了他更親密的伙伴。
我們在孩子的生活中慢慢地“退后”,但不是“退出”。我們只有接納和理解,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才能和他在情緒、情感上達成共鳴。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人可以和我們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我們和對方距離就拉近了。如果一個人對我們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那么即使那個人再優(yōu)秀,都是無法讓我們對他產(chǎn)生好感的。
很多家長會問,如果孩子的行為是有問題的,是不是也一定要我們接納呢?這不是縱容嗎?接納并不等于縱容。它只是要求我們能夠站到對方的角度,站到對方的立場,去理解他們的一些情緒和行為。如果這些情緒和行為本身是存在問題的,也只有先接納,才有可能去改變。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找到孩子情緒、行為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也就會有解決問題的答案。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產(chǎn)生強烈的逆反或者抗拒,問題也往往出在家長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不夠?!昂⒆訛槭裁磿@樣?”回答這個問題,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第一步。
如果今天,孩子告訴我們他希望今年的生日禮物或新年禮物是一個大部分同學都有的蘋果手機,我們就會認為孩子很虛榮,就會隨口說:同學們都有關你什么事,你只要學習好就可以了,不要跟人家比!”這是個很不聰明的回答,因為我們不知道孩子對一個團體的認同是多么渴望,他非常需要歸屬于一個團體,可是他又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尋求歸屬,他認為需要有一些表象的東西,覺得只要我們大家都有相同的東西,?就表示我歸屬于這個團體。另外,我們還需要理解,在同學們的談話過程中,能不能參與到談話中,對孩子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當大家都在談論iPad的時候,如果我的孩子連聽都沒聽過,或者沒有用過,那就肯定不知道該怎么樣去參與這場談話。孩子們在提出要求之后,不管他的要求有沒有被實現(xiàn),但至少他知道自己的心情和愿望是被理解和接納的,那么再面對被拒絕的時候就容易得多。
當家長學會接納理解孩,與孩子形成有效溝通時,孩子也能夠從家長這里繼承到這筆財富,在將來的人生路上,他就會接納同學、老師、家人以及整個世界。溝通有效了,孩子將會贏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也就能獲得更多機遇。
相鄰博客
- 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 [2012-11-06 17:27:3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