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造多元化的溝通渠道
馮晨家長(2月份家長作業(yè))
家長不能僅僅立足于語言的溝通,應該采取多種方式。孩子比較喜歡音樂,那就采取音樂的方式,要循循善誘。心理學上有“對立違抗”的說法,就是孩子首先會將攻擊面設定為他最親近的人。家長需要認真思考一下,作為一種符號的出現(xiàn),是否有些東西是不能為孩子接受的。家長的語言符號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多種新穎的溝通方式,比如生日蛋糕,可以插一面小旗子,寫著“孩子我愛你”,容易增加情趣。常規(guī)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值得家長注意的一點是不能過分的溺愛孩子,這樣只會縮小孩子的生活半徑。這樣的孩子心理素質(zhì)必然很差,承受能力被大大的弱化,無法承受更多的壓力,承擔更多的責任。單一的環(huán)境缺少很多的體驗,造成太多的人生空白。心理學上提倡“共情”,只有處于同樣的情況境遇下才能感同身受。很多溝通都必須有過相應的體驗,才能夠理解,才會有效果,只講道理孩子是很難聽進去。
溝通的問題要具化,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的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臺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的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相鄰博客
- 如何與孩子溝通 [2013-03-18 16:58:06]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