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記者有幸走進這個地道的書香門第,戶主陳今越是渤海大學原黨委書記,他十分和藹熱情地接待了我。半天多時間里,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著這個家庭“其勢蒸蒸,其樂融融”的溫暖與關愛,正如陳書記為自家門自撰自書的春聯(lián):“地載天襄興旺第,長慈幼孝幸福家;仁義永春?!爆F(xiàn)將所見、所聞、所感原汁原味記錄于此,一如老書記身上簡單的外衣褲,真實、自然、樸素,以期讓更多的家長感動,讓社會更多些用心而負責的家長,讓成功的家教在更多的家庭開花、結果。
親情篇
我相信,無論誰只要踏進陳家門,都會立刻融入濃濃的親情氛圍之中:廳內(nèi)東墻正中,懸掛著女兒為父親祝壽在紅色絲絨上用108枚硬幣拼成的大大的“?!弊?。在西墻正中,懸掛著“四季花條屏”,兩邊是身著學位服的閨女、女婿;兒子、兒媳分別簇擁著父母的大照片。訪談便從親情開始。
記者(以下簡稱記):看得出,您十分注重親情,是嗎?
陳書記(以下簡稱陳):是。血緣親情是家庭的紐帶和特征,家是親情的載體。缺少親情的家庭至少不是完滿的家庭,何況,親情是家教的前提和有利條件,而且呵護親情本身就是家教。良好的親情氛圍,讓家庭充滿溫馨氣息,彼此意見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有利培養(yǎng)子女善良、開朗、積極、樂觀的性格。
記:您能談談是怎樣呵護親情的嗎?
陳:可以,其實也簡單。首先是用稱呼彰顯親情。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稱呼是有“專利權”的,別人不可使用,這種關系稱呼的頻繁使用,極利于加深彼此間的親情。因此我們對子女的稱呼是“閨女”、“兒子”,從未有誰叫過“佳琳”、“佳琪”。我們老一輩也是如此,從年輕時就互相稱呼“老頭兒”、“老伴兒”,覺得這樣樸實而長久。
記:不少人不這樣稱呼,有害處嗎?
陳:害處說不上,但益處也不明顯。稱呼是交往中的第一觸點,攜帶大量的感情信息。設想,家中人互相直呼姓名,在這一瞬間與社會上的別人有什么區(qū)別?
記:您還用別的方法嗎?
陳:那就是用疼愛加溫親情。從小到大,三十多年來我們時時把子女掛在心上,雖說“兒孫自有兒孫?!保偸恰案改鸽y舍父母心”。直到今天,子女生日還都是煮雞蛋,叫他們回家聚餐。每天都必聽天氣預報,然后打電話囑咐他們增減衣服,使子女有強烈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記:父母生日,他們有什么表示?
陳:我家誰過生日,互相都有表示。子女對我們總會獻一些東西。這個電視、VCD就是孩子們這些年陸續(xù)為我們添置的,再比如那四個小貓、貓瓶,都是孩子送給她媽的,那只金色的小狗,是我送給老伴兒的生日禮物,因為她屬狗。但孩子們更多的禮物是水果、榛子、粘苞米等,因為知道我們很少吃大魚大肉,怕胖。倒是有一種形式現(xiàn)在看較少見了,就是父母生日和春節(jié),子女還向我們跪拜、磕頭。形式雖顯守舊,但絕不違法。
記:看來您很在意“孝”。
陳:“百善孝為先”這話不無道理。只要父母長輩還是“人民”的一分子,晚輩加以孝敬不過是為人民服務的“初級階段”,假如這一“初級階段”竟可以“跨而越之”,人們就有理由懷疑所謂的“全心全意”到底是為的什么了。當然,孝有多種形式,核心是心意。
記:孩子們各自成家了,親情如何維系?
陳:我們還會用團聚融合親情,只要有時間,特別是節(jié)假日,閨女、兒子兩家都會回來,大家吃頓飯,打打撲克,誰有什么事大家討論討論,共享天倫之樂。
記:孩子們有遠走那一天怎么辦?
陳:起碼這不是現(xiàn)實,論他們的條件,可以說都具備出國的條件,但誰都沒遠走高飛。兒子南開博士畢業(yè)時,就有一個很好的出國機會,而且是以公務員身份,待遇優(yōu)厚,但他信守“父母在不遠游”的格言,怕我們遭受空巢的煩惱,毅然回到父母身邊。
記:真是難得呀!您認為親情可以遺傳嗎?
陳:是否存在生理角度的先天性遺傳我不懂,但我們認為可以從后天人為的角度傳承。比如,我父母遺留給我的惟一一件遺產(chǎn)是一個有漏洞的小搪瓷盆,我視為珍寶,設法堵上一直用到去年,隨時對子女進行親情教育,他們誰也不敢對這個小盆稍表不敬。實在不能用了,把它供放到博物架上方正中,讓自己和子女都睹物思人,深切感到“有媽的感覺真好?!?/span>
記:我曾在您的文集《淺淺的腳印》中看到一篇文章《攢給子女的紀念》,其中寫道:“回想自己讀書之時,由于家境貧寒,無書少本,以致大學畢業(yè)之后毫無所存,一點兒供作紀念的東西也沒有,深深引以為憾事。鑒于此,便有意將小兒女學習時的一些筆墨積攢起來,裝訂在一起。待他們長到我這個年齡,或許翻看一下,受到教益。裝訂后記之,于1984年7月22日”??梢娔鸀閮号囊笠笾?。
陳:2003年又重新裝訂,更名為《日觀峰小集》,分“姐篇”、“弟篇”兩冊。
記:可以看看嗎?
陳:當然可以,沒什么可保密的。
這時,陳書記領著記者先從博物架上方取下那個小搪瓷盆,我當時看到那個已漏了小洞的小盆,白邊紅底花,雖多次修補仍能透見光亮,陳書記拿在手中,眼中噙著閃閃的淚光。當他說到最初的記憶,是自己患麻疹仰臥在炕上,母親俯身看著他,眼淚不斷滴在他臉上時,便再也抑制不住,淚水一下涌了出來。記者也感到心靈在顫動。而后,又在一個寫字臺的下箱,取出厚厚的兩本《日觀峰小集》。記者立刻被它們迷住了,便只好邊看邊問,繼續(xù)訪談。
陳:為了使子女牢記父母的“可憐之心”,加深姐弟之間的同命心理和手足之情,我專門為他們各制作一幅飾品:將我為錦州大廈旋廳撰寫的長聯(lián),分上下兩聯(lián)分寫在兩張紙上,同時寫上囑語,各配以他們兒時與父母的合影,加蓋父母印章,并將兩紙首尾連接起來,在接縫處寫一個各占一半的“福”字。他們一直懸掛在居室的醒目處。閨女上周還說,有人想照樣制作,只是沒人會寫。
記:聽說您在給女兒、兒子買東西時,也總是有女婿、兒媳的份兒?
陳:不錯?!袄衔崂弦约叭酥希孜嵊滓约叭酥住?。關愛自己的孩子也應該關愛人家的孩子,何況本來就是一家人,子女孝敬自己的生身父母,也要孝敬愛人的生身父母,而且應當盡力做得比他們親生的子女更主動和積極。這可算是家庭和美的一點訣竅。
道德篇
陳書記感到驕傲的主要不是子女的才能,而是被普遍評價的仁義。他認為,品德是人的第一素質(zhì),雖是內(nèi)在的,但必然在對己、對人、對事所取的態(tài)度中表現(xiàn)出來。所謂“做人”主要是指“立德”而言。
記:您為什么認為德是做人之本,而不是智呢?
陳:中外名人曾有這樣的兩段話:“有品行無智慧脆弱,有智慧無品行危險”?!坝械聼o才近于愚人,有才無德近于小人,二者必取其一,寧取愚人不取小人?!闭f得多么精當。
記:您認為德的標準是什么?
陳:那就是對己、對人、對事所采取的態(tài)度,符合世間正義和眾人公心。
記:您對子女修德有沒有具體要求?
陳:有,就是律己嚴格,待人真誠,辦事公道。
記:您在家庭中怎樣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 陳:回顧一下似乎注意了這樣幾種途徑:以情熏陶、以言教誨、以規(guī)約束、以身帶動。第一種其實已經(jīng)講了。
記:第二種能具體些嗎?
陳:所謂“以言教誨”,既有他人之言,也有本人之言。在他人之言中,我主要從三種來源選取,就是馬列主義、孔孟之道、資本主義世界中的進步思想。我個人認為,馬列主義的精髓是為民、孔孟之道的精髓是修身、資本主義世界某些進步思想的精髓是創(chuàng)新。修身是起點,創(chuàng)新是途徑,為民是目的。看起來似乎針鋒相對的三者完全可以相輔相成。因此,無論是孔子及其門人的《論語》,還是培根的《培根論人生》。特別是毛主席著作中的經(jīng)典言論,都盡量多地講述給子女。同時,也把古今中外正反兩方面的一些人物故事以及自家的家史講給子女,讓他們既從道理上懂得,也從實踐中借鑒。
記:您講以規(guī)約束是什么意思?
陳:“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愛護不等于放任。我家對子女愛得深,但管得也嚴。他們剛懂事,就規(guī)定他們可以要吃的,但不許要穿戴,因為孩子一講穿戴容易使單純的思想復雜化,讀書后,兒子有“兩不”:不吸煙、不喝酒;女兒有“三不”:不化妝、不跳舞、不搞對象。父母工作變動后,姐弟共同遵守“四不”:不自我顯示、不借權徇私、不仗勢欺人、不干預公事。女兒在東大讀書時穿的還是她媽早年穿的藍色“列寧服”。子輩四個人至今都是煙酒不動。
記:約束這樣嚴格,有沒有子女受不了的時候?
陳:有兩次,一次是女兒小學四年級時,一次是兒子剛上大學時,都是因為他們由于某種原因考試成績不理想,我不問青紅皂白打了女兒一拳,狠訓轉(zhuǎn)自http://www.dljs.net了兒子一通,嚴重損傷了他們的自尊心,結果女兒失聲痛哭,兒子流著淚偷偷給母親寫了一封信。當我聽到女兒的哭聲,看到兒子留在信上的淚痕時,我也流下了悔恨的淚水,悔恨自己未能學習“圣人不遷怒”的美德,把工作中的不順和身體上的不適,借機發(fā)泄在子女身上,這是我?guī)资昙医讨薪K生難忘的兩次“劣跡”。好在子女們都不記恨,兒子在出版獲獎的第一部專著《中國工業(yè)技術引進之路》的扉頁上只印有14個字:“本書謹獻給我最敬愛的父親母親”。
記:您所說的以身帶動就是身教吧?
陳:是?!耙云湔颜咽谷苏颜选?,身教重于言教。家庭教育每家每天都在進行,因為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后代。在這種影響中,家長的做比說更具有感染力。
記:我剛才看到您在《日觀峰小集》的第一頁都貼著您大學二年級時攝的雙肩雙膝有四塊補丁的單身立式照片,下面寫著“看看爸爸,想想自己”就是這個意思吧?
陳:當時是為了激勵自己,現(xiàn)在是為了教育子女,讓他們保持和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直到今天,我們老兩口還是忌煙忌酒、節(jié)衣縮食,襪子破了補補穿,背心壞了倒過來改褲衩,洗臉水用過后洗腳再留著沖廁所。子女和一些親友都覺得我們活得委屈,我們倒覺得怡然。
我們還用感恩的行為教育子女養(yǎng)成“有恩必報,有怨忘掉”的美德。這種教育是在子女小時候養(yǎng)成的對小朋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寬容禮讓的基礎上施行的。早在他們吃奶時,我的家鄉(xiāng)養(yǎng)奶牛,母親經(jīng)常委托我的一位少年學友,進城時為我孩子捎帶牛奶。子女長大成人后,我們老兩口多次帶子女下鄉(xiāng)登門拜訪,參加其子女婚禮,為其祝66歲大壽。子女讀初中時,我的一位當時并無深交的同志對他倆都曾有所支持。兒女大學畢業(yè)后,提示他倆在當年正月十五一起登門拜訪。我認為,施恩圖報是交易,感恩不報是忘本,都不能算太值得尊敬。
記:陳書記,我冒昧問一下,看您家有提琴、鋼琴、電子琴等這么多樂器,也像其他家長一樣,想教育子女成音樂家嗎?
陳:根本不是。他們成不了音樂家,我也不想把他們培養(yǎng)成音樂家。這些是我自娛自樂用的。但也不能說與對子女教育沒有一點瓜葛。我粗通一點音樂,承認音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功能,但也正因如此,我對一定范圍內(nèi)、一定時期中流行的一些歌詞頹廢、曲調(diào)低劣、演唱難耐的歌曲頗為反感,私下稱它們?yōu)椤袄魳贰薄R虼?,子女們在家中從小到大,聽到的歌曲都是《洪湖赤衛(wèi)隊》、《江姐》等唱片、《俞麗拿小提琴獨奏曲》等錄音帶和《紅太陽》、《藍色多瑙河》等光盤,決不讓“高致病性歌流感”毒害全家人身心。
智慧篇
記:您很重視品德教育,對智育怎么看?
陳:智慧是人的素質(zhì)的第二要素,影響人的一生并關系對社會的貢獻。智慧雖有先天遺傳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后天開發(fā)。智慧蘊藏在人的大腦,具體表現(xiàn)在人的認識和實踐中,更具體一些就是通過人的察、想、說、做來評價智慧。良好的智慧應具備四個特點:觀察全面細致、思考正確深刻、言語精辟簡捷、行為得體成功。
記:您是如何開發(fā)子女智慧的?
陳:有一句名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前面應當加一個“好”字,因為只有好書才堪當此任,壞書是人類倒霉的陷阱,好書是人類認識和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是開發(fā)智慧的便捷利器,因此要孩子增智,應首推讀書。
記:我數(shù)了一下,您有七個大書櫥,里面裝的都是書,教育子女用得著嗎?
陳:往今后看,都用得著,往以前看,正逐漸用著。大約是西班牙的一句諺語:“聰明人熟悉各種知識,但通常精通一種認識世界”。藝多不壓身,寧可學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學。年輕人頭腦有大量儲存空間,此時不儲存更待何時?更何況,各種知識間往往有互相聯(lián)動的關系。比如:音樂好,文章就可能抑揚頓挫,節(jié)奏感更鮮明、更富于感染力;而文學好,翻譯外文就會更準確、更優(yōu)美。郭沫若之所以可以把外國和我國古典詩詞譯得瑯瑯上口,就是因為他的文學功底深厚。因此,書櫥中的書可以說文、史、哲、數(shù)、理、化、天、地、人、體、音、美各方面都有一些,有一些已經(jīng)搬到子女自己住處去了。
記:您能講得稍稍具體些嗎?
陳:可以。在不同年齡段,我都有針對性地為子女購買圖書,從小人書、連環(huán)畫等兒童讀物,到《益智游戲》、《少年百科叢書》等少年讀物,再到《十萬個為什么》、《全國知識競賽題解匯編》,以至《唐詩三百首詳析》、《古文觀止譯注》、《毛澤東選集》的《實踐論》、《矛盾論》以及《世界名人演講賞析》、《毛澤東傳》、《卡耐基成功之路叢書》、《黃帝內(nèi)經(jīng)》、《365首外國古今名曲欣賞》、《一招制敵》等等。
記:這么多書,能讀得過來嗎?
陳:據(jù)我觀察,他們多數(shù)都翻看過,是否記得、讀懂了、消化了,很可能未必。但認識總是由無知到有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先打開大門,在必要時登堂入室也方便些,而且有些已經(jīng)派上了用場。比如,他們應用書上的知識,拆裝鬧表和小半導體收音機,制作小型顯微鏡觀察君子蘭花粉,長大后又學習電訊知識,早在1997年就在家中上網(wǎng)與外國人通話了。
增智的簡單辦法是記日記,可以集觀察、思考、表達于一文。
記:您的子女都已成家,還需要進行家教嗎?
陳:子女成長后家庭教育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就是由單純的“三娘教子”變?yōu)椤叭锝套印迸c“子教三娘”的互教互學了。子女的許多知識我不懂,但我的不少經(jīng)驗和教訓他們也還沒有,因此也還有對他們施教的用武之地。去年,我就將兩句話寫成大字條幅貼在他們房室的醒目之處:“記憶只是重復過去,創(chuàng)新才能開辟未來”?!皩W習只是認識別人,獨創(chuàng)才能形成自己。”鼓勵他們從新的起點奔向新的目標。
在訪談后,記者較仔細地看了《日觀峰小集》,記者翻閱兩本《日觀峰小集》時,油然產(chǎn)生了一種想法:子女童蒙時期的表現(xiàn),不正是家庭教育最初的具體效果嗎;一年級小學生《通知書》中的第一次鑒定,不也同時是對家庭教育最早的社會評價嗎?因此,特將姐弟二人讀一年級時站四小學所發(fā)兩張《通知書》中的鑒定,原封不動地抄在這里,人們不妨聯(lián)想,幾十年來,這個家庭進行著怎樣的
家庭教育:
“忠誠老實,遵守紀律,愛勞動,積極參加小組掃除。能勤奮學習,上課一貫注意聽講,按時完成作業(yè),學習成績優(yōu)秀,作文競賽受到學校獎勵。今后要加強分析問題能力,字要寫工整。”
“忠誠老實,遵守紀律,同學關系好,遇事能謙讓,對人有禮貌,積極參加小組掃除。學習踏實,上課注意聽講,積極動腦思考問題,發(fā)言準確。按時完成作業(yè),字寫得較工整。今后要注意提高計算速度?!?/span>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倍嗝礈\顯而又深刻、耳熟而又易忘的道理啊……
-
相鄰博客
- 如何消除孩子的自卑感 [2013-07-23 00:19:53]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