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孔子:"聽說某人住在某地,他的鄰里相親全都很喜歡他,你覺得這個人怎么樣?"
孔子答道:"這樣固然很難得,但是在我看來,如果能讓所有有德操的人都喜歡他,讓所有道德低下的人都討厭他,那才是真正的君子呢。"
孔子關于君子的具體標準也許并不適合現(xiàn)代人,但有一種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不要做濫好人,不要試圖去贏得所有人的欣賞,按照自己的原則去做事情,道不合不相與為謀。
美國前任國務卿鮑威爾這樣總結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與兩千年前的孔子有異曲同工之妙:"你不可能同時得到所有人的喜歡。"我認為是極為明智的。如果你希望和每一個人都搞好關系,最后你付出了很多時間去給別人幫忙,不欣賞你的人仍舊不欣賞你。我覺得一個人只要做到:有幾個很好的朋友,大部分人都很欣賞你,很少或基本上沒有人討厭你,你的為人處世就算是很成功了。
那么,我不妨再把人性說得險惡一些,以前不知在哪里看到這么一句話,大概意思是這樣:"有些人是這樣,你幫了他十次忙,九次成功了,有一次沒幫好,他就記你這一次,你費了那么多力,最后還是得罪了他。"
這句話也許有點惡毒,不過,世界上確實有不少人,你越是努力和他結交,努力給他幫忙,他越是不把你放在眼里。反之,如果你認真學習工作,在學習上在工作中做出成績了,又不狂妄自大,自然能贏得別人的敬重。
然而即使你做得再完美無缺、也沒有招惹任何人,仍然會有人看不慣你,仍然會有很多不利于你的傳言。對某些心胸比較狹隘的人來說,你不需要招惹他,你在某方面比他優(yōu)秀,這就已經(jīng)招惹他了。也許這樣的人只是少數(shù),但傾向于相信對某個優(yōu)秀人物不利的傳言卻是大多數(shù)人都有的陰暗心理。這種情感幾乎是不自覺的。
比如班上有某個同學成績一直和你差不多,某一次考試你考的差極了,于是在別人談論他的時候,如果你得知他也考的跟你一樣差,你就會感到一種心理的安慰。而如果有人說他雖然考的不錯,但卻是靠作弊得來的,你雖然不至于去添油加醋或者四處宣傳,甚至還會說一句"不會吧",但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理會完全不自覺的感到一陣滿足。
我并不認為一個人有這種"幸災樂禍"的感受就在道德上有多大缺陷,它應該是一種正常人的正常的心理反應。但這種心理反應,已經(jīng)足夠為流言蜚語提供生存的沃土了。更何況還有很多不正常的心理存在,所以說別人壞話的人,總是能夠找到知己,各種無中生有或捕風捉影的謠言,總會有人來傳播。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不會因為有少數(shù)幾個人說你壞話而心有不安。其實對你不滿的人未必是壞人,只是他們不欣賞你,而且多少有點愛搬弄點是非、說點閑話而已,也不能說有什么大錯。
但其實反過來一想,無論你怎么做人做事,總是有人欣賞你,讓所有人喜歡是件不可能的事,想讓所有人討厭也不那么容易。你做任何事情,來自外界的評價都是兩方面的,所以不要只看到杯子有一半是空的,還應該看到它還有一半是滿的。對于別人的批評,要虛心聽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沒有必要影響自己的心情;對于看不慣你的人,如果他發(fā)現(xiàn)了你的缺點,應該勇于改正,如果是誤會,應該解釋,解釋不清,就不去解釋,不妨敬而遠之,敬而遠之尤不可得,就鄙而遠之。
把事情做好的方法有很多,但首要的一條就是"不要試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也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條是:"不要試圖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因為這不可能,也沒必要。
相鄰博客
- 對孩子一味獎勵 有時會成負能量 [2013-10-14 14:48:32]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