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博客被推薦閱讀](http://ajm-engineering.com/images/recommended.gif)
小班的時候,鬧仔的眼角膜被一個小女孩劃傷了,為此我們隔三差五就到醫(yī)院去治療,每天在家都要滴三種眼藥水,這個過程持續(xù)了一個來月,所幸后來恢復了。當我與好友說起這事時,她說:“這個事情老師要倒霉了。”我不解地問:“為什么老師要倒霉?”她義正言辭地說:“在幼兒里發(fā)生這和嚴重的事,你不找老師找誰啊?”雖然我極度不認同的說法,但她的想法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家長的做法與想法。
中班時,鬧仔一到我教室里就說:“媽媽,你看,我手上破了,可是我沒哭哦?!?nbsp;我看了看說:“我看看。嗯,沒關系,我們回去抹點藥就好了?!边@時老師也過來和我說有個小朋友想搶鬧仔的玩具,結果把他的手抓破了。我回想了鬧仔剛才的說辭,他從頭到尾沒有責怪別人,而是展示了他勇敢的一面。我心里忍不住慨嘆:鬧仔真是一個善良的孩子,在被別人抓傷的情況下也不責怪別人,還能大度地選擇了原諒。雖然看到兒子受傷我非常心疼,但這不正是我希望看到的態(tài)度嗎?
有很多家長,當孩子在幼兒園發(fā)生種種小意外受傷時,第一件事情就是責備。要么責備孩子:“你怎么這么不小心?!告訴過你多少次了,不要……,你看,摔傷了吧?”要么責備老師,或當面表達不滿,或一再追問事情的經(jīng)過(潛臺詞也無非是老師沒照顧好孩子)。
也有不少家長,看到孩子受傷,第一反應是表達自己的心疼:“寶貝兒,來,媽媽看看。哎呀!怎么摔成這樣啦?疼不疼?”
我不贊同這兩種做法。
第一,責備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誰也不希望發(fā)生這樣的意外,孩子不會自己找難受,我想絕大多數(shù)老師也不至于惡毒到希望自己班的孩子受傷。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這時候責備、抱怨,于事無補不說,還增加了相互之間的怨氣,只能給大家找不痛快。
同時,我認為當著孩子的面抱怨老師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孩子交給幼兒園,交給老師了,發(fā)生摔傷這樣的意外,老師肯定是有責任的??墒牵诤⒆用媲氨г估蠋?,會讓孩子學會錙銖必較,讓孩子變得小氣。家長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得通情達理,孩子就能從家長身上學到寬容。
第二,家長表現(xiàn)得非常心疼,只會助長孩子的嬌氣和怨氣。一般的磕碰外傷,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jīng)歷的小挫折,如果家長先大驚小怪的,會馬上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我傷得很嚴重,很疼。”可能孩子都已經(jīng)不哭了,看家長這么心疼,也會想起剛剛經(jīng)歷的痛苦而哭起來。長此以往,會讓孩子覺得他是經(jīng)受不起這樣的摔打的。連這樣的挫折都經(jīng)受不起,將來怎么面對成長過程中更多的挫折呢?
我覺得當孩子在幼兒園發(fā)生這種小意外時,更恰當?shù)奶幚矸绞交蛟S是這樣的:
1、首先要確定孩子受傷的情況。幼兒園的孩子都還小,不一定能正確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到底受傷程度如何需要認真仔細的檢查,必要的時候應該到醫(yī)院處理。
2、不論受傷情況如何,都應該盡力寬慰孩子,不要給孩子制造緊張情緒。其實經(jīng)過檢查,我發(fā)現(xiàn)鬧仔的眼角膜受傷程度可能會影響視力。但是我并沒有告訴她這些,我只是告訴只要好好滴藥就會很快好起來的。走出醫(yī)院的時候,鬧仔對我說:“等滴完眼藥水我的眼睛就又能看書了?!?
3、幫孩子分析受傷原因,幫他樹立安全意識。比如鬧仔這次受傷,是因為和同伴一起玩游戲,同伴的手不小心戳到眼睛了。于是我就幫他分析了受傷的原因,讓他知道這樣的動作是危險的,自己要學會避讓,或者告訴同伴這樣做不安全。同時,我也找到那個同伴,告訴她說話的時候不要用手指指別人,既不安全也不禮貌,或許以后他們之間還會一起玩游戲,但至少他知道了這樣做的危險性,以后就不會輕易做這樣的動作了。
4、跟老師進行有效溝通。找一個適當?shù)臅r機(最重要的是孩子不在旁邊),跟老師討論一下孩子受傷的問題,請老師以后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安全。
從自己孩子的身上,我想到了許多:
孩子在幼兒園安全第一,保護孩子的安全是教師的職責,然而也離不開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孩子一不小心摔了磕了碰了,一般這些“事故”都是發(fā)生在老師眼皮底下的,為此老師也感到很無能為為:老師也是凡人,沒有三膀六臂,沒有千里眼順風耳,怎么可能顧及到所有孩子的方方面面呢?正如老師們所抱怨的:我們真不希望孩子出任何的意外,但我真是無法預料這些一瞬間的意外。盡管老師并沒有玩忽職守,但是孩子在幼兒園發(fā)生意外,如何向家長交代是老師們最為頭疼的事情,因為它帶給老師們無窮的壓力。既然“一動”就有可能出事,那么就盡量“少動”,這樣出事的機會就會減少。因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老師將孩子置于更加嚴密的保護傘下,不準越雷池半步。能不跑的盡量不跑、快速跑的改成慢跑、競賽性的游戲盡量少玩……孩子們像溫室里的花朵被精心的呵護著,活動中運動量的保證、孩子的發(fā)展,比如健康領域中提到的躲閃能力、快速跑能力的發(fā)展等,和“安全第一”比起來,這些都變得不是最重要的了。安全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而不是阻礙發(fā)展或不要發(fā)展,否則就失去了安全的意義。
因此,作為家長,首先要學會換位思考,理智地看待現(xiàn)實:想想家長一對一地帶孩子都難免有意外發(fā)生,何況幼兒園里三個老師,三十幾個孩子,有時孩子之間的碰撞磕碰摔跤等小意外是可以理解的。突然想起日本的家長的做法,當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受傷時,家長會充滿歉意地對老師說:“老師,不好意思,我的孩子給你添麻煩了?!痹囅胍幌拢覀円恍┘议L的過份呵護是不是就剝奪了孩子成為堅強人的可能性了。
其次,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一些孩子在園總會被同伴不小心刮傷了,撞倒或者抓到甚至咬到,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自己保護自己,如如何躲避,如何用言語制止,別如何向老師發(fā)出救援,這些遠比去責備那個犯錯的孩子,或者那個孩子的家長,或者老師。一些孩子比較調(diào)皮總是會無意地傷害到同伴,有的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做法表示歉意,有的家長則會為自己的孩子開脫責任:“我們的孩子很乖的,怎么可能會傷害別人呢?”口氣里充滿了質(zhì)疑,仿佛老師栽臟給他孩子似的。試想,這樣的家長會正確引導自己的孩子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真誠地改正自己的錯誤嗎?
從教十余年,我欣賞通情達理的家長,也理解心疼孩子的父母的心理,但我也期待能夠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因為這不只是善待老師,更是讓孩子學會寬容,學會自我保護。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待,也是一項復雜而艱苦的任務,我愿努力,家長們愿意努力嗎?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