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點自由 200份親子關系問卷說出孩子心里話
http://www.sina.com.cn
青海新聞網(wǎng)訊
■孩子最看不慣父母的行為:說話不算數(shù)、吵架打架、嘮叨
■父母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好好學習
■孩子想對父母說的心里話:給我自由吧
4月19日,省城一小區(qū)發(fā)生繼母用搟面杖體罰,導致8歲繼子慘死家中的事情。媒體關于此事的披露和追蹤報道,在讀者中掀起熱議。
很多父母也因此重新審視著自己:當我們責罵孩子不愛學習時,自己是否做好了榜樣?當我們指責學校教育有問題時,自己是否意識到家庭教育也有問題?
4月22日、23日,記者在青海昆侖中學、師大二附小、西寧市祁連路小學、紅星小學4所學校的4個年級作了一次不記名問卷調查,問卷的填寫者為7歲半到14歲的學生,發(fā)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200份。我們邀請了青海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育學副教授陳愛民,對調查結果予以分析。讓我們看看孩子是怎么想的,聽聽專家是怎么講的。
孩子最尊敬的人首選父母
在調查中,問及孩子“最受你尊敬的人是誰?”結果顯示,95%以上的孩子選擇母親和父親,其次是“其他親屬”,鮮見孩子們寫“英雄”或“明星”。
陳愛民:孩子們這樣填寫,說明他們非常單純,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各方面主要依靠父母,父母留給他們的印象最深,他們和父母的關系自然也最近。
最看不慣父母說話不算數(shù)
“你認為父母的哪些行為令你看不慣?”一問中,填寫最多的依次是:說話不算數(shù)、吵架打架、嘮叨。
也有一些孩子提到了打麻將和上網(wǎng)。有名二年級的學生寫道:“爸爸經(jīng)常在電腦上打游戲,而且非常著迷,卻從來都不允許我玩。”有一部分學生填寫的是看不慣父母“打麻將,他們經(jīng)常深夜才回家”。
陳愛民:信任是相互的,如果家長不能信守對孩子的承諾,怎么能讓孩子聽從家長的意見呢?有的家長認為,一件小事我沒有做到?jīng)]有關系。但是,在孩子的眼中,家長認為的小事可能就是“大事”。這種事情發(fā)生的次數(shù)多了,孩子們就會認為沒什么大不了的,父母不也是說了做不到嗎?我也可以。
某校的一位校長表示,學生受父母、社會一天的影響,效果要比他們在學校接受5天教育明顯得多,所以家長應該注意給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huán)境。
孩子渴望有自己的空間
幫孩子檢查作業(yè)、替孩子收拾書包,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甘當“拐棍”,在生活中甘做“保姆”。殊不知,學習上過于依賴父母的孩子,不但會喪失自學能力,還因為不認同父母的學習輔導,導致親子關系不融洽。孩子們渴望家長少管點自己,給他們留一個空間。調查中,75.6%的孩子希望得到自由。
“不要逼我做我不愿做的事,給我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初二學生)
“媽媽,該管的管,不該管的別管。”(六年級學生)
陳愛民:父母管孩子是子女健康成長所必需的,但管也應適度。父母沒必要刻意設計孩子的每一步,應順其自然,為孩子提供寬松的家庭環(huán)境,鼓勵孩子自己摸索和創(chuàng)造。同時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放棄過去命令孩子做這、做那的口氣,改為詢問“應該怎樣做才好”,幫助孩子管好自己。如果與孩子關系已經(jīng)很僵,家長就要主動退讓一步,耐心傾聽孩子的意見,并且盡可能作同感的理解。大量的實證材料表明,孩子在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接納與理解后,是能夠作出適度的反應,愿意與家長作進一步溝通的。而親子間的溝通恢復之后,問題其實已經(jīng)解決大半了。
孩子不愿跟父母交談
調查發(fā)現(xiàn),只有20%孩子表示會主動和父母交流。
“我爸媽一開口就是學習,我跟他們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我媽媽太嘮叨、太煩,所以我不愿意跟她多說。”
“我跟父母有代溝,我所說的他們不愿意聽,他們說的我不喜歡。”
孩子們往往這樣解釋他們不跟父母交談的理由。初二年級的一名女生表示:如果父母能用一種朋友的身份、商量的口氣來跟自己溝通的話,其實有很多事情我都會同意的,我也不會故意跟他們對著干了。
陳愛民:許多家庭中普遍的親子溝通模式是單向溝通——訓導。孩子的辯解被認為是頂嘴、不尊敬父母,父母遠遠超越了其角色所賦予的正當行為范圍。大多數(shù)父母根本上忽略了傾聽,甚至不會傾聽。
家長們一邊心疼孩子的辛苦,一邊又嘮叨有加,本意“全都為孩子好”,殊不知,孩子卻感到許多“不好”。
孩子不愿主動與父母交流的原因,跟“親子溝通的功利化和表層化”有關。所謂功利化是指父母在眾多交流話題中,最愿意與孩子探討的問題是學習,而孩子最不愿意和父母談的話題就是學習,在雙方溝通意愿不一致的情況下,父母還總是想方設法地將話題轉移到學習上,更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所謂表層化,是指父母和孩子最常交流的話題多停留在學習、身體健康、生活起居等比較淺層的問題上,而對孩子的興趣愛好、心理狀況、理想前途等卻較少涉及。
專家教你實用小技巧建立良好親子關系
采訪中,
通過這位家長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家長教育子女的模式,由此,
1.家有家規(guī)。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父母首先要在家中建立一個規(guī)則,并且這個規(guī)則不能只是要求孩子遵守的。當父母違反了這個規(guī)則時,要向孩子說明原因,同樣,孩子違反時也要這樣做,再由父母給出改正的建議。
2.冷處理。出現(xiàn)問題,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離開這個環(huán)境,等自己平靜下來再和孩子溝通,說明自己這么做的目的。如果有困難,可以請第三人介入。孩子情緒不穩(wěn)定,
家長放下手里的家務活,全神貫注地聽孩子道出心事,關注他的情緒,讓他感到被重視、被關注。要知道此時此刻,明白孩子的感受能讓他傾訴心事,減輕壓力。家長可以說這類話:“看得出來,你很不安(或委屈、傷心、失望……),不知該怎么辦了。讓我們一起看看,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3.蹲下來和孩子交談。這種蹲下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蹲下來”,而是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當家長成為孩子可信賴的朋友時,就可用挑戰(zhàn)語言幫助他看清自己的不足與問題。例如:
“你感到……不過,我怎么感到并不像你說的那樣,是嗎?”
“你前面說這樣,現(xiàn)在又說那樣,我該怎樣理解你的話呢?”
“你說別人認為你是這樣的,你卻認為自己不是這樣的,怎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大的差距呢?”
“你看這道題挺難,你做對了,不容易呀!再加把油,你準能行!”
尊重孩子,充滿愛意與期望的溝通,往往能給孩子信心與力量,幫助他戰(zhàn)勝自己的恐懼與不自信,以積極的狀態(tài)面對壓力。
記者手記
您已經(jīng)多久沒有用賞識的目光凝視自己的孩子了——小時候正是這種目光把孩子包圍,使他們心里充滿溫暖……
您已經(jīng)多久沒有傾聽孩子的心里話了——其實每個孩子的心里話都最想對父母說。面對父母卻往往是相對無言,默默無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很累,中國的父母更累。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孩子,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家長們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他們設計好了人生。
不幸的是,作為傳承性很強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并沒有太多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為孩子設計好的人生計劃,很有可能是自以為是的憑空規(guī)劃。其結果可能是,父母費的勁越大,孩子受的罪越多,偏離正常發(fā)展軌跡的可能性也越大。
每個人都曾為人子女,每個人大都會為人父母。為了孩子,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自己。(作者:姚蘭 趙新麗)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原文地址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原文地址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原文地址
相鄰博客
- [轉]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如何正確地與孩子溝通3 [2013-11-30 00:03:42]
- [轉][轉]讓傾聽架起溝通的橋梁 [2013-11-30 00:04:54]
- [轉][轉][轉]菜單指導:孩子與父母怎樣溝通 [2013-11-30 00:06:11]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