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 <ul id="q2cmq"></ul>
  • <rt id="q2cmq"><acronym id="q2cmq"></acronym></rt>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 <delect id="q2cmq"></delect>
  • <strike id="q2cmq"><source id="q2cmq"></source></strike>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tr id="q2cmq"></tr><menu id="q2cmq"></menu>
    登錄    注冊
    loading...
    loading...
    最新博客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正文

    [轉]掌握家庭教育的平衡能力(1)愛的能力(蒔苡)

    (2013-12-14 13:55:04)   [編輯]
        我先講個故事。從前有個農夫趕著一頭小毛驢在路上走,他看小毛驢馱著貨物毫不費力,就給小毛驢的背上增加貨物,加完后,看小毛驢還能馱,就又加一點,就這樣一點一點的加,最后終于有“一斤”貨物加上去后就把小毛驢壓垮了。這是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在《小邏輯》一書中講過的故事,他是想以此來說明凡事都要講究“度”,例如水在常壓下100度就變成了蒸汽,而99度就還是水,超過了度就要變質。處理任何事情都存在分寸,存在一個適度。任何事情失掉分寸就會處理不好,失去平衡。教育孩子也同樣,必須掌握平衡的能力,這也是教育藝術高低的一個尺度。

    有許多家長,在管理教育孩子時,好走極端。比如,要說對孩子嚴格要求,就以為越嚴越好,認為嚴格的程度和教育的效果成正比例,于是,無論大事小事,一概嚴得不得了,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一動不敢動;要說對孩子愛,就愛得不得了,看孩子哪兒都是優(yōu)點,一點缺點、毛病都沒有,就完全放手不管,一點紀律、規(guī)矩也沒有,該要求的不要求,該管的不管;要說對孩子講紀律、規(guī)矩,就一點自由也不給,成天挑孩子的毛病,甚至吹毛求疵;要說跟孩子講平等,就和孩子一點界限也沒有……這些做法家長不見得是有意識的。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種盲目性的表現(xiàn),不理解做事情掌握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也都表示過類似的教育困惑:如,為什么同樣是批評孩子,有的做法能夠讓孩子心服口服,有的做法沒有效果,而有的做法引發(fā)孩子的強烈反抗呢?為什么同樣是愛孩子,有的做法讓孩子對父母懷有強烈的感恩之心,有的做法讓孩子忽略了父母的辛勞,而有的做法甚至讓孩子心生埋怨呢?……

    其實,這些都是家長沒有掌握家庭教育的平衡能力,平衡能力也就是掌握分寸的能力。馬卡連柯曾說:“不管你們采取哪一種教育方式,你們都需要一個尺度”。而家庭教育中成功的家長往往也都是最善于家庭教育平衡能力的人。

    今天我只想和大家交流一個問題,就是通過分析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來掌握家庭教育中愛的平衡能力。

    無條件的愛與有條件的愛

    我們來分析一下以下九個問題哪些是有條件的愛,哪些是無條件的愛:

    1、小孩子不好好吃飯,跑來跑去,媽媽:“你要這么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

    2、孩子考試沒有考好,被老師批評,媽媽:“你要好好學習,爸爸媽媽會更愛你?!?/span>

    3、孩子打碎了一只玻璃杯,媽媽說:“我不是對你生氣,我只是覺得有些傷心,因為這個玻璃杯是有紀念意義的?!?/span>

    4、媽媽:“我們在學習上為你投入了這么多,你卻考了這么點分,對得起我們嗎?”

    5、孩子在與媽媽交流“朋友”的含義時,孩子不贊成媽媽的觀點,媽媽:“對待這個問題,你有自己的想法,雖然與我的想法有點兒不同,但,你有你的道理。”

    6、有一個初四的孩子,按照平時的學習成績,考上市重點高中是沒有問題的,可是他的媽媽卻說:“我為了他連工作都丟了,就希望他以后能有一個好的前程,考不上省重點高中還有什么意思呢?”

    7、媽媽:“我的確是無條件地愛他,我甚至不需要他愛我?!?/span>

    8、媽媽:“孩子,你太棒了,爸爸媽媽沒有什么能耐,以后可就指望你了!”

    9、媽媽:“我的孩子就這樣了,我只有接受了?!?/span>

    我們都知道,年齡越是小的孩子,對父母的愛和對安全感的需求越是無窮無盡,尤其是孩子出生后的三年,孩子的情緒狀態(tài)和媽媽的情緒狀態(tài)天然地處于一種共生狀態(tài),也就是說,孩子不知道那是媽媽的情緒,他認為他和媽媽是一體的,連情緒也是,媽媽笑他也笑,媽媽哭他也哭,媽媽慌亂不安,他也會不安。如果撫養(yǎng)孩子的成人情緒狀態(tài)穩(wěn)定,內在較為平和,養(yǎng)育孩子的環(huán)境比較寬松,成人還會合理地表達情緒,這樣就能給予孩子充足的愛和安全感。在孩子三歲左右,孩子就能區(qū)分出自己的情緒和他人的情緒,在六歲左右,情緒上能安然地、順利地走出共生狀態(tài),這表明情緒成長得比較好??墒欠粗?,如果養(yǎng)育孩子的成人情緒狀態(tài)不好,比如說,容易焦慮煩躁、緊張不安、對孩子管教過嚴,那么,孩子就失去了情緒成長的典范,孩子就很難走出與成人的情緒共生狀態(tài),這也就意味著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情緒,也分不清他人的情緒,容易陷入他人混亂的情緒,也容易為他人的壞情緒產(chǎn)生負疚感。也就是說,孩子身體、認知在成長,可是情緒卻沒有得到成長。我們試想,孩子在這種情境下成長,對父母的愛和安全感的需求能得到滿足嗎?

    是的,即使我們肯給孩子大把大把的花錢,給孩子最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成長,孩子也會很混亂,可是為了在情感上有保障,孩子只有竭力爭取自己所需要的愛和安全感,由于得不到父母無條件的愛,那得到有條件的愛總比沒有愛會更好吧?所以,他們就會壓抑自己的感受,去想方設法迎合父母、取悅父母,得到父母有條件的愛。那么孩子主要通過哪幾個方面去得到愛呢?最突出的三個方面:

    有條件的愛:1、每當孩子取得某項令父母驕傲的成績時

    2、每當孩子的做法符合父母的意愿而受到贊揚時

    3、把父母的情感依賴當成了愛

    每當孩子取得某項令父母驕傲的成績時,就會受到父母的贊揚,每當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時,也極容易得到父母的笑臉,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喜愛、被重視,心里充滿了快樂。但是這種贊揚和喜愛是出于對孩子的真正了解嗎?是基于孩子的意愿嗎?有一個家長給孩子報了四個課外班,兩個特長班,兩個輔導班,有一天孩子小心翼翼地跟媽媽說:“媽媽,我感覺太累了?!笨墒菋寢層X得都學了好幾年了,不學了多可惜呀,再說,做什么事不都得堅持嗎?這個媽媽心不心疼孩子呢?當然也很心疼,于是她的心里就很糾結。我們想一想這件事情真的就這么難辦嗎?其實我們回家多問問孩子是怎么想的,孩子有什么打算,或許就能知道怎么辦了??墒沁@件事難就難在家長只堅持自己的想法,“我想給孩子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想怎么選擇就怎么選擇。”仔細想想,這種愛只是基于社會對孩子的期望,只是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如此,再多的贊揚也都好像是一劑毒藥,孩子會被鼓勵著去按照外在的標準行事,會努力地去做到聽話、成績好。孩子會誤認為這就是愛??墒?,孩子不可能不出錯,一旦孩子沒有按照符合外在標準的事情去做,如果沒有完成父母的心愿,孩子就會覺得內疚,感到不安,他會想:我犯錯誤了,我不是個好孩子,父母一定不愛我了。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對他再批評、指責、打罵,就會強化孩子的這種判斷,變得越來越不喜歡自己,越來越自卑,越來越?jīng)]有主見。

    另一種被扭曲的愛就是把父母的情感依賴當成了愛。其實這也不是愛。實際上,孩子只是在填補父母心靈上的空洞,也就是父母情感上的荒漠、匱乏,孩子便成了替代品。這種愛也非常危險,因為父母覺得我愛孩子,我離不開孩子,越離不開越是愛,然后也要求孩子在情感上完全地依賴父親或母親,如果孩子違拗,父母就不高興,就馬上收回自己的愛。然而小孩子天然地對愛和安全感的渴求,就驅使他們取悅父母而得到父母的愛,這會帶來錯誤的愛和錯誤的安全感。這樣的情感依賴不僅會導致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在日后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也會給孩子成年后的婚姻生活帶來困難。

    例如,我們可以在電視劇中經(jīng)常看到一個女孩或一個男孩被另一個人死死地追隨,甚至是為了愛不擇手段,精神上受盡折磨,可是這個女孩或這個男孩卻認為這是愛的表現(xiàn),然后一再地原諒,再一再地糾纏。這種可悲的失去自我,就是源于把愛和需要混為一談了。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認為,有條件的愛(他稱為有條件的‘積極關注’)的結果就是,“孩子們學會了拋棄他們自己的真實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被父母贊許的那一部分自我。他們拒絕自己的弱點和錯誤。最終,孩子變得越來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將來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一個心理健全的人。”

    所以,有條件的愛根源在于愛自己,而不是真正地愛孩子。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了解一下我們給予孩子的愛是不是有條件的呢?根據(jù)這三點及時去檢驗、去反思、修正。

    下面我們再來看無條件的愛是什么樣的?有一個很溫馨的小故事。

    從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離家出走。有一天,他對媽媽說:“我要跑走啦!” 媽媽說:“如果你跑走了,我就追去,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

    小兔說:“如果你來追我,我就要變成一條小魚,游得遠遠的。”

    媽媽說:“如果你變成一條小魚,游得遠遠的。我就要變成漁夫,用鉤鉤住你?!?/span>

    小兔說:“如果你變成漁夫,我就要變成小花,躲在花園里?!?/span>

    媽媽說:“如果你變成小花,我就變成園丁,我還是會找到你?!?/span>

    小兔說:“如果你變成園丁找到我了,我就要變成小帆船,飄得遠遠的。

    媽媽說:“如果你變成小帆船,我就變成風,把你吹到你要去的地方。”

    小兔說:“如果你變成風,吹著我,我就變成小鳥,飛得遠遠的?!?/span>

    媽媽說:“如果你變成小鳥,飛得遠遠的,我就變成樹,好讓你飛回家?!?/span>

    小兔說:“如果你變成樹,我就要變成小男孩跑回家?!?/span>

    媽媽說:“如果你變成小男孩跑回家,我正好就是你媽媽,我會張開手臂緊緊地抱住你?!?/span>

    “天哪,”小兔說,“我不如就待在這里,當你的小寶貝吧。”

    “那就這么辦了。來根紅蘿卜吧!”媽媽說。

    這是美國圖畫書界的先驅作家瑪格莉特·懷茲·布朗在1942年出版的《逃家小兔》中小兔和兔子媽媽的對話。幾十年來,它總能讓年幼的小讀者感到一種安祥寧靜的愉快,帶來一種妙不可言的安全感,因為它所表達的是兔子媽媽對小兔子的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是尊重,而不是強迫

    這就要求我們家長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孩子的生命。既要尊重自己的選擇,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一定是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生命的個體,會允許孩子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成長,去探索,允許孩子去尋找屬于他們自己的使命,去呈現(xiàn)他們各自的生命之美。

    一個初二孩子的家長說,孩子喜歡先看課外書后再寫作業(yè),而家長認為一定要完成家庭作業(yè),才能看課外書,于是這位家長跟孩子說過很多次,但是孩子在寫作業(yè)的時候仍常常在偷偷看課外書。

    孩子說想鍛煉一下自己的思維,想一邊做語文作業(yè),一邊看物理課外書,這位家長覺得這簡直是莫名其妙的理由。于是前來咨詢該怎么辦?

    這讓我想起在一次家長聚會時,一家長的分享,我覺得應該給我們很多啟示。分享經(jīng)驗的也是初二男孩子的家長。這個孩子學習很好,成績一般在第一第二??墒窃诤倮镌鎏砹艘粋€毛?。壕褪且贿吢犑找魴C一邊做作業(yè),而且聽的不是音樂,是笑話。面對家長的質疑,孩子很有把握地對家長說:“您就放心吧,不會影響學習的?!奔议L即使覺得還是不妥,但還是忍住了。一開學學校就要進行第一次的測試,基本是考驗學生假期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分數(shù)下來,這個男孩子的成績一下子落到了班級二十幾名,這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他自己也感覺很懊惱,但這個孩子有很強的反思、總結的能力,他一邊請家長幫助他分析卷面錯誤所在,一邊懊悔地對家長說:“我以后再也不一邊聽廣播一邊做作業(yè)了!”

    可見這個孩子的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但我更佩服這位家長,她能冒著孩子成績退步的危險,勇敢讓孩子嘗試,這一做法既把孩子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去負責,雖然成績下降了,但他自己會有自己的領會,自己去調整,反而在學習上會更主動。也避免了家長過于參與學習,而導致的親子沖突。所以,這種育子智慧不是學來的,是家長自身的修養(yǎng)學識,是靠對孩子的尊重、了解和信任。

    無條件的愛是關心,而不是擔心

    關心是出于愛,而擔心是出于恐懼。

    有一位女士,她和老公一起創(chuàng)業(yè),平時的確很關心孩子,上班時擔心孩子的狀況,常常打電話到孩子念書的幼兒園去問東問西,使得自己變成園方公認的“神經(jīng)媽媽”,她自己知道,卻無法改變。她的老公覺得可能是她的工作壓力太大的緣故,于是建議她出去旅行減壓??墒浅鋈ヂ眯泻螅€是每天打電話回來關心孩子、老公,問他們吃飯了沒有,過得好不好。行程本來是兩個星期,她玩了一個星期就玩不下去了,說太擔心家人,還是回家好了?;丶液?,她又開始在上班時打電話給幼兒園,如果幼兒園一直沒人接電話,她就會坐立不安。

    這位媽媽這樣擔心孩子,其實是把自己的恐懼無助的情緒和對孩子的關愛混淆了。她把自己搞得慌亂不堪,她所愛的人不但沒有受惠,反而還因為她的情緒波動而受害。因為大人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尤其是三歲以前的小孩,他們對大人通過肢體和微表情反應出來的情緒有著極其敏銳的感知力和復制力,遠遠超出語言傳遞的內容的影響力!例如,如果家長嚇唬孩子說:“千萬不能下水去游泳!”“過馬路小心,千萬別被車撞到?!睂嶋H上家長傳遞的是“被車撞到”“被水淹著”這樣的畫面,對孩子起著暗示性的作用,一看到水,一走在路上,就自然而然地害怕。

    所以,對孩子的擔心不是出于愛,而是出于恐懼。家長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避免過于擔心孩子。

    關心雖然出于愛,但過分關心也不好。過分關心同樣會使孩子充滿不安全感。對孩子的照顧我們應該掌握一條原則,就是應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對孩子的關心也要掌握一條原則,就是保護孩子自我的精神疆界。精神疆界就是分清楚關系中問題的責任歸屬。例如親子關系中,家長要求孩子必須按照家長的想法去做、不允許孩子有隱私有想法、偷看孩子的日記、私撬孩子抽屜的鎖、大事小事全由家長包了,這些行為就是沒有尊重孩子內心的感受,孩子承擔了不屬于自己的責任,或者沒有承擔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這就會給孩子帶來痛苦和混亂,導致自理能力越來越弱化,心理發(fā)展越來越退縮。

    無條件的愛是接納,而不是放棄

    現(xiàn)在我想和大家交流幾個問題:

    1、父母的影響決定了孩子的發(fā)展?

    2、三歲決定一生?七歲決定一生?四年級決定一生?

    3、家庭教育決定一生?

    4、高考決定一生?

    5、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那么職業(yè)和婚姻決定一生?

    我只想和大家再次思考這些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處在你的立場,你會肯定這些問題,處在他的立場,他會否定這些問題,都有一定的道理。而我覺得,每個家庭、每位父母、每個孩子、每位老師都是處在不斷地成長過程中,可能我們錯過了這一生中很多個關鍵時期,但我們仍然像一棵樹或一棵草,年年生生不息地在成長。觀察一下我們的父母,即使他們不再讀書學習,可是他們從生活中、從交往中仍然在慢慢地發(fā)生改變,這就是成長。再觀察一下我們的孩子,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有可能在眾人面前讓你出丑,有的孩子就是悲觀失望自暴自棄,有的孩子就是學習成績上不去,有的孩子就是和父母對著干,有的孩子怨恨父母、嫌棄父母,但這些依然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就是他們的生命隨時都會發(fā)生“學習——改變”的事實。那父母的教養(yǎng)重不重要?重要。三歲、四歲、七歲時的教育重不重要?重要。家庭教育、高考、職業(yè)和婚姻對一個人的一生都很重要,更合理地說,是“重要影響”。所以,這個“決定”一詞除了增加我們的緊張焦慮,還增加了我們的壓力。如果我們認識到人的生命一直都在成長,接納從前和現(xiàn)在的不完美,就減少了很多情緒上的問題。例如,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某些家長說哪個老師怎么怎么不好,也經(jīng)常聽孩子說哪個老師怎么怎么討厭,如果我們接納孩子和家長的煩躁,同時也接納老師也在成長這個事實,那么我們的心情就會平和許多,會更冷靜地去處理問題。

    但是,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家長從語言上表露出要放棄孩子,例如,對孩子的教育權,對孩子的養(yǎng)育權,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了很深的影響。有這樣一個故事。

    故事:有兩個孩子是鄰居,在一個學校里讀書,在一起上學、放學,學習成績也一樣。幾十年后,他們一個被關進監(jiān)獄,一個成為一大型企業(yè)的工程師。

    一天,工程師來看望監(jiān)獄里的同伴。見面后,他們回憶起童年時在一起的日子,感嘆之余,他們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以前我們是那樣的一致,怎么今天我們如此不同?

    他們想來想去,終于想到了一件事,那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在一次考試中,他們是班級的倒數(shù)。一個是倒數(shù)第一,一個是倒數(shù)第二。他們都不敢回家告訴父母這個結果。于是,他們準備先給父母打一個電話,探聽一下父母的態(tài)度。電話接通了——

    第一個孩子對父母說:“爸爸媽媽,學習成績很重要嗎?”

    父母說:“當然,學習成績的好壞決定一個人的前途命運?!?/span>

    他臉上嚇出汗來,“那么,一旦學習成績很差,是不是一個人就不可就藥了?”

    父母:“是!”

    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成績很差,你會怎么樣?”

    父母:“怎么樣?小子!如果你不好好學習,考試一塌糊涂,老子非揍扁你不可?!边@個孩子聽了父母的話后嚇壞了,他想:反正自己完了,沒有人喜歡我,干脆離家出走算了。后來,他經(jīng)常和一些社會上的流氓在一起,無惡不作,最后,他被關進監(jiān)獄。

    第二個孩子對父母說:“爸爸媽媽,你們愛我嗎?”

    “當然,孩子,我們當然是愛你的!”

    “那么你的孩子如果很笨,學習很差,你們也愛嗎?”

    “當然,無論你是優(yōu)秀的,還是暫時差一些,我們都是愛你的?!?/span>

    “為什么?”

    “孩子,沒有為什么,因為你是我們的孩子。任何時候,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

    這個孩子聽到后,長舒了一口氣。他在父母的關愛下,一點點進步起來,成績越來越好,最后他考上了大學。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無條件的愛就是無論孩子的情況如何,都要愛他們。也就是不管孩子長相如何,天資如何、弱點如何,缺陷如何,也不管孩子是否達到了我們的期望,不管孩子的表現(xiàn)如何,成績如何,都要愛他們,對他們不離不棄。但這也并不表示我們喜歡孩子的所有行為,我們可能批評他的行為,但是不論發(fā)生什么,我們對他的愛是永遠不變的。當孩子接收到父母對他是無條件的愛,孩子就無需隱藏那部分不太受歡迎的自我,他就不會去否認和歪曲他的錯誤和弱點,他就能自由地體驗全部自我,自由地體驗生活。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這正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對嗎?

    無條件的愛是建立自信,而不是無條件滿足

    有一位老人替自己的兒女照顧孩子,也就是照顧自己的孫子,他說,“我自己的孩子是‘80后’,說句不中聽的,他們的確太自私,事業(yè)做得不錯有什么用,孩子扔給我們老兩口,我們精力不夠,知識結構也跟不上,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后,精力旺盛,纏著讓講故事、玩游戲,我們身體真是吃不消,帶著孩子去學鋼琴,耳朵也不行,記了30分鐘筆記,回來也不知從何下手輔導孩子,學了5次就放棄了?!?/span>

    今天的很多父母錯誤地將“愛”與“無條件滿足孩子”等同起來,例如在童年剝奪了孩子勞動,剝奪了孩子為家庭和他人付出的機會,無原則地滿足孩子一切所需,卻很少關注他們內心的需要。有時候,大人和孩子近在咫尺,孩子卻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如此成長起來的孩子,內心其實總是伴隨著淡淡的焦慮,因為,孩子的獲取大過付出,沒有一個明確的理由,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在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指導師的課程里有這樣的課程來專門介紹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十大精神需要,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68年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他們都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也就是成功的需要,列為孩子最高層次的需要。這些需要不是我們人為加上去的東西,而是孩子生命成長的自然趨向?,F(xiàn)在很多家長忽視孩子的這些精神需要,而過于重視孩子身體和物質方面的需要,這就容易使家庭教育失衡。從教育的策略觀點看,無節(jié)制滿足孩子物質要求,將會壓抑孩子的自然發(fā)展,導致孩子缺乏克制心理和控制欲望的能力,使孩子從小就具有的適應性和獨立性,逐步衰退并變成麻木不仁的依賴性和蠻不講理的驕縱性,會嚴重妨礙孩子正常才智的發(fā)揮,削弱孩子自身發(fā)展過程中必要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從而成為正常教育的阻礙,這是典型的愛,反成了害。

    還有一位年輕的母親,她性格內向、不善表達,最主要的是缺少自信,這給她的人際交往、工作和家庭都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于是她下定決心在孩子的身上扭轉這一局面,她不想讓自己的性格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孩子出生不久,她就經(jīng)常抱著孩子對他說“我愛你”。到了孩子更大一些,她問孩子:“爸爸媽媽最愛誰?”孩子會習慣性地回答“寶寶”。這時她會說,爸爸媽媽愛自己也愛對方,還特別愛寶寶。后來再問孩子:“寶寶最愛誰?”孩子則快樂地回答:“愛自己,也愛爸爸媽媽?!边@個孩子很小就確定自己是被關注被愛的,建立了強烈的自信。人只有足夠的自信,他才能有足夠的力量愛家人,在外面也知道愛護比他更小的孩子。

    無條件的愛有原則,而不是溺愛

    3周歲的小瑞和小旺是親密的好朋友,一有時間兩人就粘在一起玩。這天,兩個人看到樓下鄰居家的小弟弟在玩遙控小車,兩孩子看著也心癢起來,跑過去要玩小弟弟的玩具。小弟弟可不答應,緊緊抱住不肯給,兩個孩子仗著自己個大,硬搶了過來拿到其他地方去玩了。這下小弟弟大哭,哭聲引來了大人們。小瑞和小旺像商量好似地,異口同聲地說,是小弟弟自己給他們玩的……

    如果我們是小瑞或小旺的家長,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會如何處理呢?

    第一種可能:

    媽媽:“你為什么要搶別人的東西?搶別人東西就不是好孩子,你怎么可以這樣?!”

    孩子:“我……沒搶……”

    媽媽:“小孩子不能撒謊,知道么?撒謊了媽媽就不喜歡你!來,告訴媽媽,你撒謊了嗎?”

    第二種可能:

    媽媽:“玩具是小弟弟的,你們怎么玩了?”

    孩子:“是小弟弟給我們玩的?!?span>

    媽媽:“嗯,以后遇到這樣的事情就這么說。”

    第三種可能:

    媽媽:“兒子,你覺得媽媽愛你嗎?”

    孩子:“媽媽愛我?!?span>

    媽媽:“那么如果今天你撒謊了,媽媽還會愛你嗎?”

    孩子:“……媽媽你是說你不愛我了嗎?”

    媽媽:“答錯了,媽媽依然愛你。只不過媽媽要打你一下屁股?!?span>

    媽媽又問:“如果你今天出去又撒謊又搶別人的東西,媽媽還會愛你嗎?”

    孩子:“……不知道?!?span>

    媽媽:“親愛的,媽媽依然愛你,只不過這一次媽媽要打你五下大屁股?!?span>

    這三種處理方式,哪一種更合理一些呢?

    第一種教育效果:孩子會傷心地哭起來。因為媽媽知道他搶了別人的東西,還撒謊,自己是個壞孩子了。他認為媽媽真的將從此不再愛他,他失去了最安全的庇護。

    第二種教育效果:孩子會知道自己與小伙伴發(fā)生了矛盾,媽媽會出來保護他,所以,以后做什么都不用怕。這樣教育的后果,孩子凡事只想到自己的感受,極少考慮他人的感受,不會明辨是非、缺乏責任感。

    第三種教育效果:孩子松了一口氣,因為他明白了無論怎樣的狀況,媽媽都無條件地愛他,雖然媽媽要管教他,但那管教是基于愛。

    不同的處理方式會有不同的教育效果,從利于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第三種處理方式會更合理一些。媽媽對孩子這種無條件的有原則的愛,要比無條件的無原則的愛更能讓孩子踏實,孩子的自信、穩(wěn)定、自在的感覺才會發(fā)展得更好,這樣,他才能勇敢地去冒險,不怕艱苦,也不怕失敗,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很有自信心的呢?媽媽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更加尊重自己,進而尊重別人。在他的心靈中會感受到“我是重要的人,我是有價值的人”,即自我價值開始萌芽。

    無條件的愛,是一種成熟的愛,它不只是以自己或以孩子為中心,而是愿意去接納所愛的人,照他們本來的樣子接納他們。我們可以參與孩子的生命,但要保持個人界限的完整性。

    無條件的愛,是我們通過學習和成長,用心地去了解孩子,并對孩子的生命更加敬畏和尊重,用一雙慧眼純然地欣賞孩子的獨特性和才華。

    無條件的愛,是我們全心全意地希望“孩子成為他最優(yōu)秀的自己”,而不是被我們塑造出來的“天才”或“全才”,并且相信,我們有這個能力,孩子也有這個能力。

    請欣賞閆嵐老師的誦讀《紀伯倫: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來源:http://ajm-engineering.com/kcms/blog/vblog?u_id=239&b_id=228010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原文地址

    0
    寫得好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習培訓

    最近訪客

    2005~2025 家庭教育網(wǎng)·家庭教育顧問·家庭教育指導師 Copyright by ajm-engineering.com

    本網(wǎng)投訴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機版
    滬ICP備13036094號 家庭教育網(wǎng)

    推薦博客↑返回頂部x

    【真情傳遞】石宣家庭教育書院

    【父母手記】不發(fā)脾氣日

    【家教誤區(qū)】教子感悟

    【】讀書沙龍的人文關懷

    【家教論壇】《每日分享》105(2019年6月)

    【】父親節(jié)

    【】寫給女兒的信

    【】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