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對孩子發(fā)火,往往并不是因為孩子的錯誤本身有多大,而是大人被其他的情緒所左右。
很多時候,我們受自己情緒的影響,在對孩子作出負面評價時,不是客觀、公正、善意、平和的,像“你一天到晚……”這種句式就是典型的指責而不是批評。類似的句式還有“你從來……”“你總是……”“你一貫……”凡是用這種句式來評價一個人的,都是指責,都帶著強烈的情緒色彩,都違背了就事論事的原則,都不能令人信服和尊重,反而可能激化矛盾,讓事情變得更糟。
對孩子的批評最好就事論事,只評價事實,不分析動機,因為你無法知道別人真實的動機。以己之腹,度人之心,這里面難免有偏差,不僅有失公正,還很容易授人以柄。假如你的揣度并非善意,無異于強加給人罪名,那就不僅于事無補,反而火上澆油。
一些家長在孩子犯錯以后,除了滔滔不絕地謾罵諷刺,還一定要深挖動機,剝掉他最后一絲遮羞布,讓他的無能和拙劣都徹徹底底暴露出來,最后還必須深刻檢討,當場認錯,恭恭敬敬聽你的訓斥和羞辱。直到他可憐兮兮的樣子終于讓你心軟,讓你滿足,你才會饒了他。
但這對孩子究竟意味著什么呢?“認錯”本應(yīng)是內(nèi)省的結(jié)果,如果孩子的內(nèi)心并沒有認識到錯誤,或者內(nèi)心雖然認識到錯誤,但處罰過于嚴厲而缺少善意,這個強迫“認錯”的過程就會成為一次屈辱事件,成為一種精神上的侮辱!
我們常常不能察覺自己對孩子的傷害,無論你有多么正當?shù)睦碛?,攻擊性的語言都會令對方反感,甚至引來回擊。假如批評變成了指責,就會讓對方把注意力放在維護自己的正確性(辯解)和抓住你的漏洞(反擊)上,結(jié)果你話語中正確的部分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向著相反的方向理解,不正確的地方卻被對方重點關(guān)注,成為攻擊的目標。這就成了一場相互攻擊的戰(zhàn)爭,雙方都會傷痕累累。
批評是一種否定的表達,如何表達否定而又不造成沖突呢?“平靜”是最重要的。你必須是溫和的、善意的,不會在情緒上傷害對方,對方才能以理性的態(tài)度來接納。
批評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打擊一個人,而是解決一個問題,幫助人找到正確的方向。所以,如果你認為對方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那么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你希望對方怎樣做?不妨直接說出來,不必非要嚴重否定錯誤答案之后再給出正確答案。
http://www.wangjinzhan.com/show/19530.html【曉巖轉(zhuǎn)】
相鄰博客
- 優(yōu)秀家長必須具備的十大習慣 [2014-04-20 08:50:37]
- 你在孩子心中是什么形象? [2014-04-20 08:51:38]
- 親子時間質(zhì)量比數(shù)量重要 [2014-04-20 08:54:16]
- 解讀孩子眼中“合格的父母 [2014-04-20 08:55:39]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