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膚之痛
假如人身體的某個部位被銳器劃破了,常常感到疼痛難忍, 這就是切膚之痛。生活中,人們常常把對某件事物的極其深刻的不良感受,比喻成切膚之痛,也是很貼切的。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切膚之痛”涉及到痛覺和對痛覺的感受性問題。
痛覺與視覺、聽覺、嗅覺一樣,都是基本的感覺,但它又與其它的感覺有所不同。其它的感覺對刺激的反應都是單一的,而痛覺的出現經常伴有其它一種或多種感受,如刺痛、灼痛、撕痛、戳痛、絞痛等,組成了一種復合的感覺。
從痛覺的生理過程來看,它包括兩種成分:痛感覺成分和痛反應成分。痛感受器是一種裸露的自主神經末梢,遍于皮膚、粘膜、深部組織和內臟器官。當一定強度的痛覺刺激施于痛覺感受器后,便通過髓鞘纖維(傳導速度為12米——30米/秒)和元髓鞘纖維(傳導速度為2米/秒)傳入到丘腦,再由丘腦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第一及第二體感區(qū),接下來再由傳出神經傳到機體的相關部位,便引起了痛覺。
痛覺還有不同于其它感覺的一些特點:第一,痛覺沒有一定的適宜刺激,電刺激、機械刺激、生物刺激、化學刺激、以及冷和熱都可以引起痛覺。第二,不僅皮膚能夠產生痛覺,機體的各個器官都能夠產生痛覺。第三,痛覺很少發(fā)生適應現象,適應程度很低。第四,痛覺有過敏性和繼發(fā)性。第五,痛覺因發(fā)生的位置不同而有差異。皮膚痛覺較確定、鮮明,內臟痛覺具有不確定性,稱為鈍痛,并能投射到身體表面的一定部位。
痛覺是機體對于具有傷害性刺激的反應。它雖然使人感到痛苦,但對于保護機體是不可缺少的。一個人要是失去了痛覺,即意味著將機置于隨時隨地都可能受到傷害的環(huán)境之中。據報載,湖北省鐘祥縣有兩個小姐弟。姐姐李晶晶,九歲;弟弟李鵬飛,七歲。由于姐弟倆生來就沒有痛覺,所以在玩耍中四肢多次出現骨折。小鵬飛長得虎頭虎腦,天生好動。他把手伸進滾開的米湯里,被燙得滿手是泡,還覺得好玩;燒紅的火鉗把他的手燙得直冒煙,他還舞弄著火鉗玩;啃甘蔗和玉米棒子把牙齒啃掉了也不在乎。可見人要是失去了痛覺,是多么危險和可怕。
一定強度的痛覺刺激能引起痛感覺,但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每個人對痛的反應是不同的,甚至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對痛刺激反應的差異性,主要受以下幾種心理因素的影響:
一,注意力。實驗研究證明,個人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疼痛的部位上,對痛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戰(zhàn)場上,士兵的注意力集中在與敵人撕殺爭斗方面,往往負了傷還覺察不出來;某人與歹徒搏斗,雖然被刺傷,但仍不覺得疼痛。他們正是因為注意力沒集中在受傷的部位上而導致痛感下降。生活里,有些人被刺破點皮膚就感到非常疼痛,正是個人對受傷部位過于注意的緣故。
二,意志力。意志力對痛感的影響是很大的。意志堅強的人,雖受傷但能減輕痛感?!度龂萘x》第七十五回里有一段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是說關公攻打樊城時中了毒箭,于是請來華佗醫(yī)治。關公一面飲酒并與部將馬良下棋,一面把胳膊伸出讓華陀醫(yī)治?!巴佑玫豆喂窍はび新?,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這就是意志力所起的“鎮(zhèn)痛”作用。1961年冬季,前蘇聯在南極建立的諾沃拉扎列夫斯卡婭科學考察站發(fā)生了一件意外的事。站里唯一的醫(yī)生列奧尼德·羅戈佐夫得了闌尾炎。他知道如果不及時切掉闌尾,不僅自己會死去,而且考察站將沒有醫(yī)生為大空治病,給科學考察工作帶來嚴重影響。于是,他硬是憑著堅強的意志,克服了“切膚之痛”,為自己完成了切除闌尾的手術。生活里有些意志薄弱的人,即便是對輕微的痛刺激,也呻吟不止,其背后是意志力薄弱的的因素在起作用。
三,態(tài)度。態(tài)度對疼痛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西方有位學者曾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受重傷的士兵的行為進行研究。傷兵被送到戰(zhàn)地醫(yī)院時,有70%的傷員不因占傷而感到痛苦。后來,學者又對普通醫(yī)院的一般外傷者進行調查,發(fā)現有83%的病員苦訴巨痛,要求注射嗎啡。究其原因,主要是傷病員對疼痛的態(tài)度不同所致。受傷的士兵認為,能從戰(zhàn)場上死里逃生,就是很慶幸的事了,所以對疼痛的感受降低了;而一般的外傷病員則把外科手術看成是痛苦和災難。兩者由于對疼痛的態(tài)度不同,所以對疼痛的感受也有也較大差異。
四,個人經驗。研究表明,兒童早期獲得的疼痛經驗,對以后的疼痛體驗有深刻影響。有些家長平時對兒童的割傷、撞傷、摔傷等,表示過分關切,會導致兒童長大后對疼痛過于敏感和懼怕;有些家長對兒童的的傷痛不太關心,則兒童長大后對疼痛的感受就變得遲鈍了。
在對疼痛的控制方面,還有藥物鎮(zhèn)痛、針灸鎮(zhèn)痛、手術鎮(zhèn)痛等,不過,這些都不屬于心理學研究的范疇了。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