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究竟要培養(yǎng)孩子什么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家庭教育的方法,我們必須找到家庭教育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才能為大眾所遵循?! ?/span>
如果家長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絕對的責任,孩子相信家長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相信家長所有批評、表揚的出發(fā)是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潛意識里對此達到完全相信,那么這種關系是良性的,是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穩(wěn)定關系。但是,現(xiàn)實生活大部分人的親子關系是不穩(wěn)定的,或者說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長。
家長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么任務?
作為家長,我們要完成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主動進取精神、學習興趣和好習慣。那么,家長該如何完成任務呢?下面就講講家長要善于運用手中教育的工具。
教育孩子最好的工具
第一個工具是“無條件的愛”
作為父母愛孩子是我們的天性,但是有意識的愛孩子,是培養(yǎng)孩子最重要的一種方法,當一個人被無條件的愛著的時候,他的自信心會大增!自己會尊重自己,進而尊重別人。在他的心靈中會感受到自我價值的產(chǎn)生,即自我價值開始萌芽。而無條件地愛孩子,是培養(yǎng)孩子安全感和勇氣的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個是“鼓勵”
美國有個大教育家說過一句非常偏激的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勵還有什么別的方法!”我們認為這句話當中80%的成份是真理。教育孩子,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訴你的孩子:“沒問題!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斷的鞏固。可是大多數(shù)家長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誰家孩子都比你強多!”這些家長仿佛是專門來為孩子泄氣的。每位家長都應牢記: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是被鼓勵出來的,而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第三個工具是“表揚”
表揚是孩子作對行為、取得成績的時候,給他加油的核心方法。當孩子的一個行為作對了,我們及時的表揚才能使孩子的行為固定下來,才能使他下次接著再做。所以表揚是家長經(jīng)常要做的行為。孩子每天、每星期總會有優(yōu)良的行為,或者取得小的成績,比如用過東西放回原處,家長應及時的表揚,表揚會把行為確定下來。表揚是孩子生命成長的陽光,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被表揚,意味事情作對了,被認可了,他的自我價值會上升,自信會增強。
第四個工具是“確認”
一個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長要告訴孩子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里不帶有任何表揚和批評,家長要客觀的幫孩子分清是非。實際上確認是家長幫孩子培養(yǎng)價值觀的一系列過程。所以,家長要知道孩子不會自動的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些都是學來的,是我們家長不斷灌輸?shù)慕Y果。我們家長要幫孩子分清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第五個工具是“理解”
我們經(jīng)常聽到某些家長說,孩子就是不跟我講話,最近他學習成績下降,在學校和老師作對,回來什么也不和我說!我問什么原因?他說不知道。如果你去投醫(yī),醫(yī)生什么都不問,就給你開藥,那他百分之百是個江湖郎中!一個孩子行為上出現(xiàn)偏差可能有二十個原因,你想討秘方,藥不對癥能治病嗎?很多人想讓老師簡單的出秘方。實際上有些學校的“家長會”就是這樣給家長開秘方的!這么武斷!拿人當玩笑一樣。事情不是這么簡單的,家長和孩子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我們必須建立一個牢不可破的觀念:孩子從一生下來,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樣平等的。你要把他當成和你一樣平等的人來對待!在能力上,要考慮到孩子是待培養(yǎng)的,是需要你不斷的培養(yǎng)的小動物。我們的很多家長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對待孩子,能力上卻苛求孩子什么都會!家長要用“理解”這個工具走進孩子的心靈,不再批評、苛責??墒俏覀兒芏嗉议L對孩子卻是不問原由,開口就批。在“理解”這個問題上,家長要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對待,不帶任何的價值評判的,單純聽孩子說他有什么理由。請家長記住一句話:“任何一個人做任何一個行為,在他自己看來都有絕對的理由!”孩子的行為在他自己看來,總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不過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來是不對的!或說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搞不清楚他的理由是什么,想改變他的缺點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能彼此傾聽對方的心聲,就無法搞清他行為的原因。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通過“理解”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他可以和別人心靈相通,感覺自己有能力溝通,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動,這時親子關系就穩(wěn)定了。
第六個工具是“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們的錢,而是需要家長的人本身!有一句話很深刻,這句話簡單得不得了:“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個人必須在人的環(huán)境下才能長成完整意義的人,也就是他需要別人的存在,對他確認、理解、鼓勵,最后他得以建立獨立的人格!孩子的出生后,他的成長處在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他就會孤獨、無助、沒有安全感,需要家長的陪伴。否則,他會漸漸產(chǎn)生恐懼感、對人生的無助感,也就沒有辦法成長。太多的家長因為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錢打發(fā)孩子,其實大錯特錯。假設在此時此刻,讓孩子選擇給他100塊錢或父母用1小時來陪伴他,來了解他的生命,他可能會選擇100元錢。這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他真實的需要是什么,他的潛意識里更需要父母用1小時確認他的價值,伴隨他成長!我們既要把孩子在主體資格上當作平等的人來對待,又要在思維方法上考慮到他的人格是待發(fā)育的、能力是待培養(yǎng)的,所以還不能完全理解我們的意思。這也是兒科醫(yī)生難當?shù)脑?。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只是哭,不知道自己哪不舒服,醫(yī)生必須像獸醫(yī)對待小動物那樣去觀察、了解。孩子缺乏父母的愛,他自己并不清楚,更不會表達。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去體會、去陪伴孩子!通過陪伴來了解孩子,通過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懼感。
第七個工具是“批評”
這是應該非常小心慎用的工具。“批評”只有針對行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使用這個工具的前提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愛、關系穩(wěn)定!這樣批評才有作用。如果家長和孩子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即使批評是正確的,是直指行為的、不損害人格的,孩子依然不接受你的批評,這時批評只會起副作用。批評是非常專業(yè)的事情,沒有經(jīng)過訓練,很少有人會把批評做正確。因此最保險的辦法就是盡量不用批評。
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有的家長只盯著讓孩子上大學,但培養(yǎng)孩子上大學不是目標大了,而是目標小了。上大學就相當于讓孩子吃了一頓糖三角一樣。70年代到80年代初,《人民日報》作過一個調查,問一個農民能想到最好的生活是什么樣的?農民想了半天說:我想到的最好的生活就是每天讓我吃糖三角!有很多家長想讓孩子上大學的心情就和那個農民想吃糖三角是一樣的。不是目標太大了,而是太小了!上大學是正常人應該接受的教育,我們高中生的升學率已經(jīng)達到50%了,10年內達到60%是沒有問題的。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上大學,而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我們要培養(yǎng)的不只是高智商的人,還應該是正直、善良的人。作為一個家長,如果你的孩子碩士畢業(yè)了,博士畢業(yè)了,可是婚姻不幸福,事業(yè)無成,你做何感想?我們要讓孩子成功、幸福、快樂!成為真正的人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
我們教育孩子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看怎么樣能把他激勵起來,是他自己愿意學習、成長,能夠探索自然、社會……,也就是要讓孩子找到我想學的感覺。引發(fā)孩子成長的動力。如果一個孩子需要家長看著做作業(yè),如果一個孩子需要家長看著練鋼琴,如果你逼著孩子做這干那,總之一個家長的努力超過孩子的,那這個孩子斷然學不好的!如果沒有引發(fā)孩子成長的動力,不厭其煩地講道理是毫無用途的,就算家長磨破嘴皮,孩子還是學不好的。當然,我們可以向孩子示范正確的行為是什么樣的,幸福的人生是什么樣的,學習好了以后會怎樣……然后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
相鄰博客
- 一段讓所有老師和家長深思的對話 [2014-06-06 11:04:57]
- 孩子15種行為背后到底潛藏著什么 [2014-06-06 11:06:12]
- 震驚家長的“尖子生”發(fā)言 [2014-06-06 11:08:14]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