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院校如何培養(yǎng)孩子坦然“接受失敗”?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育中,增強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成為當務之急。據(jù)有關資料顯示,我國青少年與美、日、英、德在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知識水平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的差距。事實上,挫折教育也是國外學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很多學校開設專門的課程,家長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設置一些考驗來培養(yǎng)孩子坦然“接受失敗”。
英國:英國頂級女子學校設“失敗周”教育學生
英國家長們常常把“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這句話掛在嘴邊。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英國人的觀念不是索性不讓孩子去做或干脆家長包辦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機會,讓他學會避免失敗的方法。
同時,學校教育也十分重視“接受失敗”的學習。據(jù)英國2媒體4日報道,英國一所頂級中學推出了一套極富挑戰(zhàn)性的數(shù)學考試試題,校方坦言這份試題的難度遠超過中學生的解題能力,聲稱考生“不可能拿滿分”。
據(jù)稱,此法是為了讓學生從小就擺脫完美主義思想,了解“失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報道稱,英國牛津中學是國內(nèi)頂級的私立女子中學。校方設計這套數(shù)學測試題難度循序漸進,直到超過中學生的能力極限。
校方負責人表示,該校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很優(yōu)秀,校方擔心因為自身完美而產(chǎn)生的優(yōu)越感會讓她們今后經(jīng)不起挫折、或裹足不前。
學校表示,希望通過這種挫折教育法讓這些“完美小姐”從小認識到“完美是求知的敵人”。
今年年初,英國另一所頂級女子學校——倫敦溫布爾登中學推出了“失敗周”活動,邀請了很多成功人士出席。
活動中,這些特邀嘉賓和學生們分享了自己人生當中的失敗經(jīng)歷,告訴學生們“偶爾失敗完全可以接受”,關鍵是如何正確面對失敗。
德國:有小學開設死亡課 模擬應對父母車禍
有人說教育孩子應該盡可能地展示一個真善美的世界,然而,德國的家長與老師們卻另辟蹊徑,讓孩子們直面人生和社會的陰暗面。
據(jù)報道,德國柏林的一所小學竟邀請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來課堂上講述人死時會發(fā)生的事情。
講完后,孩子們輪流扮演角色,模擬諸如父母因車禍身亡時如何應對。
該校老師稱,通過這樣的課程孩子們體驗了突然成為孤兒的感覺,這有助于他們體驗遭遇不幸時的復雜心情,以及怎樣控制情緒。像這樣的挫折模擬情景和角色扮演在德國的學校中十分常見。
此外,學校還經(jīng)常組織青少年到法庭參觀,并旁聽審訊現(xiàn)場。此舉意在不刻意保持學生們心靈的“純潔”,不回避讓學生了解社會的丑惡現(xiàn)象。
這樣一來,學生們不會與社會隔離,也會對社會產(chǎn)生深入了解,以防一旦接觸社會,看到某些陰暗面后感到茫然若失,無所適從。
德國人對孩子的教育不回避陰暗面也是教育改革的產(chǎn)物。20世紀90年代,德國推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使教材內(nèi)容適應社會發(fā)展。
現(xiàn)在的多種課本中,不僅有“陽光”的內(nèi)容,還有涉及社會“陰暗面”如種族歧視、違法犯法等課題,其宗旨是引導學生思考和解釋各種社會現(xiàn)象。
日本:4歲兒童獨自去購物 6歲兒童獨自走親戚
在日本,父母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自立與忍耐的教育,因為日本人信奉這樣的理念:只有讓孩子經(jīng)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nèi)容的身心訓練,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才能培養(yǎng)兒童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
在日本,人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沒有成人帶領的情況下,面對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安營扎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難,進行自救活動。
在日本的電視節(jié)目中,經(jīng)常會有兩項這樣的比賽:一項是讓一個母親給4歲的孩子3000日元,讓孩子一個人進入商業(yè)街,去尋找和購買三樣指定的物品,并限時3分鐘返回。
這對一個幼兒的智力、語言和勇氣是極大的挑戰(zhàn)。孩子不僅要記住母親要他采購的三樣東西,而且還要同各種商店店員及行人打交道。
另一項是讓一個6歲的兒童自己去10公里外的一個親戚家,母親則化裝成一個陌生人看著這個孩子如何找路人指路,如何干渴難耐,如何疲憊不堪。悄悄跟隨的母親每每心疼得流下淚來,但決不會幫孩子一把。
日本家長把這些看作是一個經(jīng)受挫折的訓練,是讓孩子接受挫折的經(jīng)歷,而這一件件小事實際上都是在潛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壓能力。
除了給挫折還需給寬容
不光是高考失利,現(xiàn)在連做不出作業(yè)都可能成為孩子自殺的原因。生命的權利只有一次,究竟是什么讓這些可憐的孩子在挫折面前丟盔棄甲、輕擲生命呢?
對于早已經(jīng)歷了做不出作業(yè)、高考失利、炒股套牢的“大人們”,我們早已知道,那些失敗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過程和階段,笑談一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就可以跨過人生悲喜。
我們隨便質問這些可憐的孩子實在是不太公平,因為對于他們來說,考試和作業(yè)就是整個世界。所以,讓孩子有接受失敗的能力很重要,讓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許更重要。
在對孩子的挫折教育中,不光要制造各種挫折和障礙,也應該注意給孩子更多的愛與寬容,讓他知道“失敗了并不可怕,爸爸媽媽還是一樣會愛我,我還可以重新站起來”。
每一個年輕的孩子都是追夢人,希望青春可以吹動他們的長發(fā),可以牽引他們的夢想,讓每個藍藍的天都是個生命的開始。
相鄰博客
- 孩子犯錯時,家長要八問 [2014-06-06 14:06:27]
- [轉載]當美國孩子遭遇中國孩子 ---聊聊具體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014-06-06 14:07:21]
- 優(yōu)秀的孩子誕生在和睦的家庭 [2014-06-06 14:09:11]
- 好父母的九大“崗位職責” [2014-06-06 14:11:38]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