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綠洲家庭教育志愿者群討論實錄
整理/周小琴
主題:您是直升機父母嗎?
指導師周小琴:又到我們討論的時間了。在的回11,謝謝
團長 吳明:11
指導師周小琴:11
盧柳清:11
翁玨瑰:11
高雅芝:11
指導師周小琴:直升機父母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個新詞語。把某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父母叫做 “直升機父母”——— 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jiān)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今晚我們討論的話題是您是直升機父母嗎?
指導師周小琴 :直升機父母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個新詞語。
“新富養(yǎng)”是如今很多獨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些父母除了不計成本為子女花錢“投資”外,對孩子的呵護也已到了費盡心思的地步。如今有這樣一 類家長,他們天天接送孩子,隔三差五地給老師打電話,或者沒事往學校跑,時時刻刻監(jiān)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在家長的掌控之中。他們?yōu)楹⒆影?nbsp;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活動,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于是有人就把這樣的父母稱為“Helicopter parents”,直譯過來就是“直升機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
翁玨瑰:學習家庭教育之前是的,現(xiàn)在改變了,只要他做好最好的自己,只要孩子健康快樂。
指導師周小琴 :“直升機父母”是怎么產(chǎn)生的
盧柳清:孩子們被頭頂上的直升機追得都喘不過起來了
翁玨瑰
父母的虛榮心。
指導師周小琴 :獨生子女太過呵護了
指導師張曉卿
打著愛的名義,對孩子無所不管、無處不在,隨時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
指導師周小琴:我們先探討一下“直升機父母哪里飛來的”
盧柳清:孩子們都渴望逃離
提升班1陳娟媚;我認為我家有一架“空降機”,
盧柳清:我曾經(jīng)也很像直升機
指導師周小琴:獨生子女?
家長的過渡焦慮
全職媽媽?
盧柳清:期望值高
指導師周小琴:家家都只有一個孩子的現(xiàn)狀導致父母“過度養(yǎng)育”
家長太焦慮,擔心孩子“走錯路”
指導師張曉卿:是獨生子女政策造成家家孩子十分金貴
指導師周小琴: 家長認為孩子從出生起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教導決定他們的一切
指導師周小琴 :在中國傳統(tǒng)里面,孩子就是血脈的傳承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一個家才一個,物以稀為貴了
指導師張曉卿萬千寵愛于一身
指導師周小琴 直升機育兒法是外出工作的母親為彌補自己的愧疚而采取的補償方式
提升班1陳娟媚我只是做孩子的朋友和伙伴,至于那架空降機,很多時候因為沒了落腳點, 常常起“火”
施惠烽現(xiàn)在孩子太幸福了,
指導師張曉卿但是他們自己感覺并不幸福
翁玨瑰孩子的漫漫人生之路,將來只能由他自己走,看遠點。我們不能陪伴她一生。這是真愛孩子。
指導師周小琴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案例一
主人公:樂樂(10歲)
癥狀:寫作業(yè)磨洋工
培訓班不愛去
周先生的兒子樂樂(化名)今年上小學四年級。別看才10歲,可是樂樂很忙,除了上學之外,周末還有英語、鋼琴、書法和足球四個培訓班要參加。據(jù)周先生講,樂樂每次上課都由媽媽陪同;回到家,媽媽還要糾正樂樂的動作,鞏固樂樂的記憶。最近,周先生發(fā)現(xiàn)樂樂寫作業(yè)時間越來越長,而老師說并沒增加作業(yè)量??粗⒆犹焯旆艑W后在家“磨洋工”,周先生一生氣打了樂樂一頓,“他竟然說我們不愛他,還威脅我們說要離家出走?!敝芟壬嬖V記者。
翁玨瑰:樂樂太苦了。
指導師周小琴 :樂樂為什么“磨洋工”
指導師張曉卿:孩子只有學習的份,沒有快樂
施惠烽
同意,孩子不是機器
指導師周小琴:孩子應該叫悶悶
施惠烽:他們也會疲勞
指導師周小琴:樂樂為什么“磨洋工”
指導師周小琴:源于沒完沒了的“工作”
指導師周小琴:這是孩子消極抵抗的方式
盧柳清:他怕作業(yè)做完媽媽還要布置別的作業(yè)
翁玨瑰:早早做完作業(yè),爸媽還會布置作業(yè)。
指導師張曉卿:10歲的孩子,游戲應該是他生活的一大部分
指導師周小琴:父母盲目跟風參加培訓班,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心智成長。
翁玨瑰:走進大自然,做做游戲,既可以增長見識,又很快樂。
指導師周小琴:直升機父母把自己當作孩子的“救世主”,在日常生活中隨處都在“幫助”
指導師周小琴 :案例:過度保護——“媽來啦”
孩子在小區(qū)的空地上跟小朋友玩得正歡,跑著跑著被一塊石頭絆倒了,摔得并不重。一旁的媽媽見狀慌了神,趕緊跑過來:“我的寶貝兒呦,媽媽看看摔壞哪兒了?疼不疼呀?要不要上醫(yī)院呀……”本來孩子還沒哭呢,經(jīng)媽媽這一番“虛呼”,便哇哇大哭起來……
指導師周小琴:孩子為什么哇哇大哭
提升班1陳娟媚:這位媽媽太緊張了,
提升班1陳娟媚:太在意了
指導師張曉卿:心理暗示?
高雅芝:這是中國媽媽的普遍現(xiàn)象
三小陳廣斌:有這么嚴重表現(xiàn)?
指導師周小琴:媽媽的緊張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傷很嚴重
三小陳廣斌:夸張了吧
指導師周小琴:這事我有親身經(jīng)歷
指導師張曉卿:傳遞給孩子緊張的信息了
三小陳廣斌:哈,我倒是從沒這么緊張過,看來馬大哈有時不是壞事
翁玨瑰:磕磕碰碰正是挫折教育,一點小傷小痛媽媽就驚慌失措,難怪孩子那么脆弱。
指導師周小琴:我們指導師合影的那個下午,我孩子在水泥地上摔了一跤,第一個看見的是孩子伯伯,伯伯很大聲地說,你怎么摔成這樣啊,臉要破相啦,接著一直說一些嚇唬孩子的話,等我來時,孩子已經(jīng)哭的稀里嘩啦了,
指導師周小琴:后來為了安慰孩子我花了好大的功夫呀
指導師周小琴 :最后還是醫(yī)生爸爸說沒事孩子才相信自己沒事了
提升班1陳娟媚:有一次,我孩子在別人家不小心碰到桌角,鼻血滴下來,他自已手接了、、、、、、我再一看鼻子那還流著呢,
好像處理起來也沒說的那么夸張
指導師周小琴:我們的一言一行孩子是看著眼里的
分析:有時候,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當孩子不小心摔倒的時候,會抬頭看看周圍成年人的反應,如果身邊沒人他會自己爬起來;如果大人沒理會,他也不會覺得很嚴重;大人越是渲染、緊張,孩子感覺越痛,哭得越厲害。孩子的哭,好像是哭給大人看的。孩子媽媽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給孩子傳遞的負面信息是:摔倒是件很嚴重的事、很痛苦的事,是自己不能坦然面對的,只有用哭來表示向大人求援。
提升班1陳娟媚:家長都不能冷靜的話,孩子也就跟著驚慌了
指導師周小琴 :是的,家長的言行特別重要
指導師張曉卿:學習了家庭教育的家長就是不一樣,有預防和修復的能力
指導師周小琴:總結的好
指導師周小琴:孩子摔倒了,我們也不要責備孩子,因為孩子也不愿意摔倒
翁玨瑰:是的
指導師周小琴:教育提示:在日常生活中保護孩子的安全是父母的首要責任,但過度保護往往會束縛孩子的手腳。孩子在玩耍中摔倒了,甚至擦破點皮不值得大驚小怪。父母表現(xiàn)得平靜些,在判斷沒有大礙的情況下,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再到孩子身邊安撫一下,讓孩子自己說說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孩子會在“吃一塹”中“長一智”。
指導師周小琴 :再看一個案例:包辦——“都怨你”
小然的媽媽是個勤勞的人,孩子的事總是安排得井井有條,大小事千叮嚀萬囑咐,能替孩子做的從不讓孩子動手。然然呢,習慣了媽媽這樣,很多自己的事從來不自己做,也不走腦子,上學了依然如此。有一天到了學校,然然沒帶語文作業(yè)本受到老師批評。回到家里跟媽媽大發(fā)脾氣:“都怨你!收拾書包也不檢查一下……”媽媽無言以對,好像自己犯了多大的錯誤。
指導師周小琴:收拾書包是媽媽的事情嗎?
指導師張曉卿:包辦的后果
指導師周小琴: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是很強的
指導師周小琴:今晚我兒子第三次洗碗了,疊的不好一些,但是相當干凈呀
指導師周小琴:感覺好幸福
提升班1陳娟媚:上小學起,我好像沒幫兒子收拾過書包,倒是他說沒經(jīng)他允許不許動他的書包
指導師周小琴:我孩子讀小班開始就是自己背書包
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從家務活開始
指導師周小琴:分析:一些父母習慣了事無巨細地管孩子,往往是對孩子管得越多,孩子對大人的依賴性越強、身上的毛病越多。其實,孩子在一天天長大,逐漸具備了管理自己的能力,也具有獨立做事的權利。收拾書包這樣簡單的事,如果讓孩子自己做,忘帶作業(yè)本就要自己承擔責任,沒有理由埋怨媽媽,這也是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yǎng)。
指導師周小琴: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不同的學習方法達到的學習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兩周之后,學生對知識的保持率,從5%——90%不等:
用耳朵聽講授,知識保留5%
用眼去閱讀,知識保留10%
視聽結合,知識保留20%
用演示的辦法,知識保留30%
分組討論法,知識保留50%
練習操作實踐,知識保留75%
向別人講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識保留90% 。
指導師周小琴 :我珍惜這樣的分享時刻
翁玨瑰:今晚又有所進步。
指導師周小琴:教育提示
許多事情就是這樣,父母凡事替孩子想得周全、管得周全,孩子就會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當中去享受,到頭來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沒有自己承擔責任的意識。有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少些包辦,放手交給孩子,調(diào)動孩子的思維和四肢自己去管,父母只是給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導,孩子的機會多了,就能逐漸地管好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孩子不事事都管才是最好的管。
指導師張曉卿:包辦造成孩子責任感缺失,動手能力差
指導師周小琴:這樣的分享我們印象深刻
指導師周小琴 :干預——“聽我的”
明明和東東常在一起玩。有一天明明拿來叔叔新買的遙控車,東東非常喜歡,玩了一次還想玩,明明不肯了,想從東東手里奪回遙控器,東東就是不撒手,兩人扭在了一起。這時明明媽媽跑過來,沖著東東吼道:“你這孩子怎么這么沒教養(yǎng)呢,我們家的玩具你憑什么搶?!明明聽我的,咱不跟他玩了……”兩個孩子停止了爭執(zhí),以后再也沒在一起玩過。
指導師張曉卿:直升機馬上降落了
指導師周小琴:孩子間的爭吵就如我們成人的社交,一些摩擦是難免的,我的經(jīng)驗是先觀察, 溝通,再給建議
指導師張曉卿:孩子失去了自己解決沖突的機會和方法
指導師周小琴 :也就失去成長的機會了
指導師張曉卿:被家長剝奪了成長的機會了
指導師周小琴:分析:小伙伴在一起玩,彼此發(fā)生爭執(zhí)往往不可避免,在孩子心目中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往往過去了也就忘卻了。明明媽媽用成年人的思維對孩子的不恰當?shù)脑u價和干預,把簡單的事情變復雜了,給孩子之間的正常交往設置了一堵墻,也很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社交恐懼。
指導師周小琴:教育提示
孩子在與伙伴交往中發(fā)生沖突時,父母大可不必過于焦慮,更不該急于干涉。要善于觀察問題的癥結所在,站在孩子的立場幫孩子尋找和解的辦法,比如:“東東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讓明明玩嗎?”或許兩個孩子都能獲得滿足。要切記只是給孩子必要的提示,最終解決的辦法還是由孩子自己討論、自己選擇,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如何與小伙伴交往。
指導師周小琴:直升機先降落吧
指導師周小琴:下個星期繼續(xù)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原文地址
相鄰博客
- [轉]父愛如山,父愛隔山?(周小琴) [2014-06-13 20:02:42]
- [轉]沉默是金 [2014-06-13 20:02:59]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