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式的批評對孩子是不公平的,你知道嗎?
長批評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點到為止,留下思考的空間,孩子才容易接受。
當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喜歡翻舊賬,把許多年前的陳芝麻爛谷子的事都拿出來說,把孩子的種種“惡行”全都數(shù)落一遍,往往越說越激動,越激動越來氣,越說越多。其實,在生活中孩子犯一些錯是正常的,孩子就是在犯錯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對于孩子犯的錯,父母應當一事一議,犯了什么錯就糾正什么錯,不要加以引伸。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質(zhì)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于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么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家長嘮叨太多,會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經(jīng)常性的嘮叨,也會導致孩子“失聰”,對家長的話產(chǎn)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于衷,使訓教失去效果。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zhuǎn)化,懲罰的“量刑”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yǎng)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這樣不僅沒有起到教育的效果,還會讓孩子自尊心受到打擊。點到為止,讓孩子自己從錯誤中成長,這樣的教育方法或許比鞭打與責罵要管用得多
學生姓名:謝欣悅
家長姓名:付家寧
嘮叨式的批評對孩子是不公平的,你知道嗎?
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你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地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結(jié)果使孩子從內(nèi)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后反感討厭。他們被“逼急”了,就會出現(xiàn)“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復批評時,他心里會嘀咕:“怎么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越發(fā)高亢起來。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所以不要試圖反反復復、嘮嘮叨叨的說個不停,必須要言而不煩,并且尊重孩子,留給孩子情緒變換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準備,就相對容易接受你的意見。
學生姓名:張思萌
家長姓名:孫紅艷
嘮叨式的批評對孩子是不公平的,你知道嗎?
很多父母喜歡嘮叨孩子,本意是對孩子的成長進行督促,其實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施壓,利用孩子的弱點和父母的權(quán)威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壓力,但孩子的叛逆心很強,這樣往往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因此父母不要總是對孩子嘮叨。那么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呢?
處在青春發(fā)育期的孩子,他們有較強的逆反心理,有時更容不得家長的過度嘮叨。青少年階段是處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賴、半獨立的階段。他們要自我發(fā)展,但是知道還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他們認為自己會有很強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識面的缺乏,還要去繼續(xù)學習與奮斗。在這樣情況下,青春期青少年有一種闖蕩的特點,當然還有一種自閉的特點,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同齡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訴家長。所以當家長過度詢問和建議,即使是正確的,但由于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說的也是持反對意見的。這種青春期逆反心理,是青少年階段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家長不必過度驚慌。
這恰恰忽略了孩子是一個有主體意識的人,別人的話要通過他的消化才起作用,而且孩子對事物逐漸產(chǎn)生自己的看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的觀念和習慣往往和孩子有很大的差異。父母不懂得耐下心來聽取孩子的意見,一味的灌輸、強化自己的觀點和要求,結(jié)果導致說了沒效果、沒效果更要說的惡性循環(huán)。
學生姓名:陳迪
家長姓名:狄艷杰
相鄰博客
- 2014年9月優(yōu)秀家長作業(yè) [2014-10-08 16:03:49]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