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有一個國民黨的陸軍少將叫徐復觀,希望得到著名哲學家熊十力的指教。熊十力回信,講了一番治學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徐復觀拜見熊十力,請教讀什么書。熊十力叫他回去讀王船山的《讀通鑒論》。過了一些日子,徐復觀再去,告訴說《讀通鑒論》讀完了。熊十力問:“有點什么心得?”徐復觀覺得自己讀得很認真很仔細,不免有些得意,說,書里有很多他不同意的地方,接著就一條一條地說起來。還沒等他說完,熊十力就怒斥道:“像你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得到書的什么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yǎng)。譬如《讀通鑒論》,這一段該是多么有意義;又如那一段,理解得多么深刻。這些你記得嗎?你懂得嗎?”
讀人如讀書,讀人先要讀出他好處,其次才是他壞處。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讀人要讀懂別人,吸取精華,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讀人先讀壞處,先入為主,產生暈輪效應,反覺自己高大,產生自負心理,就難以提高自己。
讀一本好書我們就會被精彩的內容所感動,讀一個好人我們就會被高貴的靈魂震撼。讀人讀出好處并不難。難的是從“另類”中讀出精彩,這要學會寬容,學會大度,才能讀出有益于自己的東西,才能讀出高尚,讀出睿智,讀出感動,讀出幸福。
再如,鮑叔牙從管仲身上讀到的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孝敬父母;不是貪圖小利,而是全力養(yǎng)家;不是屢戰(zhàn)屢敗,而是時運不濟。而普通人卻難以做到鮑叔牙的寬容大度,這是一種讀人的境界,無此境界決不會讀出如此奇麗的風景。
又如蔡元培先生用“兼容并包”讀出不少立場不同、個性不同的學者的獨特風景,繁榮了學術,延續(xù)了文明。辜鴻銘精通英語、德語、法語和希臘語,獲得英國文學博士學位。張勛復辟時他擔任外交次長,平時拖著長辮,以復辟派自居,主張尊王尊孔。蔡元培認為辜鴻銘對英國文學有專長,聘為教授。劉師培參加過同盟會,不久充當端方暗探,支持袁世凱復辟,1917年蔡先生聘他為文學教授。在充滿了新文化氣息的北京大學,很多人對蔡先生的做法提出強烈反對。蔡先生說:“我希望你們學一學辜先生的英文和劉先生的國學,并不要你們也去擁護復辟或君主立憲?!辈滔壬x人不求全責備,而是用一顆寬容的心讀出滿清遺老的長處,讓更多的人受益,這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睿智。
人是立體的人而不是一個維度,即使我們曾經認為十惡不赦的人,換一種心態(tài),換一種角度,我們會讀出高尚,讀出震撼,讀出尊重。吳佩孚是個反動軍閥,眾所周知,但高尚的一面卻被掩蓋。1921年來自德國的露娜小姐在洛陽見到他,一見傾情,暗送秋波,他毫不領情,又給他最后通碟:“吳大帥,我愛你,你愛我嗎?”吳看后大笑不止,在原信上批上“老妻尚在”四個大字命人將信送回。吳佩孚崇拜岳飛,做官幾十年,統(tǒng)治過幾省地盤,帶過幾十萬軍隊,卻沒有私人積蓄,沒有田產,為官非常清廉。吳佩孚對愛情的堅貞讓人感動,他的為官清廉讓人肅然起敬。他的這種為人為官的境界是彌足珍貴的。
我們生活中有不少人總是讀人先讀出短處,而后自我陶醉,在生活中卻處處碰壁。我身邊有個A君,在他眼里沒有一人值得學習。他總是帶著挑剔的眼光來讀人,一提起別人缺點,眼睛放光。他與人談企業(yè)家總是說那些捕風捉影的緋聞,與人談商人說狡詐,談教師說小氣,談農民說沒出息。他總是不去想想學學企業(yè)家的膽識、商人的靈活、教師的敬業(yè)、農民的勤勞。評論別人缺點津津樂道卻忘卻了自己的生活,他什么也不想做,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借債度日,還不忘打幾圈麻將。過年別人往家趕,他卻往外逃去躲債。
讀人要用寬容心態(tài)、海納百川的胸懷、欣賞的目光、獨特的視角讀出真、善、美,用一顆善心讀出人性之美。讀懂別人,博采眾長,提升自己。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原文地址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原文地址
相鄰博客
- [轉][轉]等你有了時間,孩子已經長大 [2014-12-03 09:05:03]
- [轉][轉]老師不要總是試圖改變學生 [2014-12-03 09:05:14]
- [轉][轉]育兒生活中父母常規(guī)的8種錯誤 [2014-12-03 09:05:48]
- [轉][轉] 16歲男孩不滿同學給自己起外號 數刀捅死同學 [2014-12-03 09:05:58]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