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的癥狀有哪些 ?
脾虛,水谷精微沒 有辦法進行轉(zhuǎn)化運輸,這樣人體的五臟六腑還有四肢百骸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濡養(yǎng),所以在面部外 表上 則會有臉 色萎黃、精神不振 、身體乏力、 吃得少沒胃 口、進食之后困倦、或者是進食之后作脹以及大便溏泄等癥狀。
女人脾虛的癥狀。中 醫(yī)脾虛證是指中醫(yī)所稱之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其病情雖較繁雜,主要有嘔吐、泄瀉 、水腫、出血等,現(xiàn)略述如下:
脾虛嘔吐癥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zhì)淡 ,苔薄白,脈濡弱。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嘔,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脾虛泄瀉癥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fù),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shù) 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治宜健脾滲濕止瀉, 方 選參苓白術(shù)散化裁。
脾虛水腫癥見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fù),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沉緩。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治宜溫脾利水消腫,方選實脾飲加減。
脾虛出 血癥見便血紫黯 ,甚則黑色 ,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 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脾虛出 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tǒng)攝為罹,治宜健脾益氣攝血,方選歸脾湯加減。
脾虛怎么調(diào)理
脾虛調(diào)理主要是健脾。
具有健脾功效的常用中藥:
人生、黨參、白術(shù)、茯苓、山藥、薏苡仁、蓮子、大棗等。
調(diào)理脾虛飲食原則:
忌吃性質(zhì)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忌吃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忌吃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冬瓜、海帶、螃蟹、鴨子等。
1.主食及豆類的選擇
粳米、秈米、玉米、薏米、番薯、豆腐等。
2.肉、蛋、奶類的選擇
牛肉、雞肉、兔肉、狗肉、牛肚、豬肚、桂魚、烏雞等。
3.蔬菜的選擇
藕、粟子、山藥、扁豆、豇豆、胡蘿卜、馬鈴薯、洋蔥、平菇等。
4.水果的選擇
葡萄、紅棗、桃、杏等。
常用的健脾非處方藥物:
健脾丸、補中益氣丸、歸脾丸、補脾益腸丸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