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進宇博士問道,該如何當一個稱職的爸爸?育有三個孩子的聶云回答“卷起袖子直接做就對了!”自老大出生后,聶云從不因繁忙的工作而錯過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說到孩子,他總能侃侃而談。對于孩子的教養(yǎng),他要求自己必須確認每個過程都是正確的,而且父母須隨時引導孩子朝正確的方向思考,避免孩子偏差的價值觀。
Q:如何在忙錄的工作中,經營親子關系?
A:我的工作或應酬都會避開每天的黃金4小時,下午5點到9點是我認為最重要的4小時,從孩子放學、吃飯、做功課及睡覺這段時間,我都會盡量陪伴他們一起參與。
記得孩子還小的時候,常有人問我“工作那么忙,如何花時間跟小孩相處?”那時我就一直有個感覺,現(xiàn)代人都要求quality time,但他們的quality time,可能只是渡假時,起床時間比平常還早,然后一路開車殺到目的地避開車潮而已。但我認為真正的quality time是無時無刻的,對于孩子來說,要建立彼此間的情感并不是只有假日才可以,quality time是穿得很隨性的跟孩子一起去倒垃圾,或是提起水桶、拿起刷子跟孩子一起洗車時的互動時間,anytime都是quality time,這些才是珍貴又有效的。
Q:您認為教養(yǎng)孩子時,最不應該有哪些想法?
A:雖然現(xiàn)在都說父母要民主,但我認為在某個程度上是無法百分之百民主的,做為一位家長,不能對某個孩子或孩子的某些事情“拿他們沒辦法”。比方說,我們會給孩子們固定額度的零用錢,讓他們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買之前要先想清楚,錢不夠了不能透支,也不能買一些我們認為是垃圾之類的東西。偶而我還會跟他們說“有錢要大方一點呀!今天的冰淇淋是不是由你來付帳呢?”除了讓他們有分享的觀念外,也幫我解決了他們會買一些垃圾的行為。
人一輩子常常會遇到“這個可以做,那個沒辦法”的狀況,任何事情都可以量力而為,但對孩子不行,當我們做父母的那一刻起,就不可以有“拿孩子沒辦法”的心態(tài)。我不認同部分家長說“我家小孩就是脾氣很大,我就是拿他沒辦法”,他們會用這種抱怨的方式來炫耀孩子是很有個性的人。但是“我就是拿他沒辦法”在小時候是一種抱怨的玩笑話,年紀大了就是個問題了。孩子的禮貌、品德或觀念…,若不正確引導就會影響他一輩子,父母要確認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過程都是正確的,更不能允許“我就是拿他沒有辦法”的結論。
Q:三個孩子有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嗎?
A:對于孩子,我們要提醒自己,他們都是不一樣的人,要用不同的態(tài)度去對待。雖然他們的年紀比較小,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他們就跟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職場或其他交際場合上,所面對的不同人也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應對一樣。而且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做事方式不同,對他們的引導方式也一定會不同。
Q:對女生的教養(yǎng)方式是否與男生不同呢?
A:曾經看過一個研究數(shù)據(jù),10歲以下的孩子,男生想要讀理工及藝術的比例是57:53,而女生則是56:54,兩者間并沒有太大的差別。但過了16歲以后,男生變成了80:20,女生則是相反成為20:80。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社會給了不同性別的人一個固定的框架呢?我并不認同男生應該怎樣,女生應該怎樣,因為特定性別就有不同的刻板印象,因此對于教育,我不會因為不同性別而有差異。只是女兒不乖被懲罰時,我多少會心軟舍不得,若換成男生就會嚴厲一些,我會覺得男生就該接受磨練,但女生就不需要用到“磨練”兩個字了。
Q:獎勵或處罰孩子的原則有哪些?
A:我認為人就是需要一個目標,無論是獎勵或處罰,只是在于如何拿捏。而某些一般家庭都會視為很理所當然的事物,都可以把它視為一種獎懲的方式。比方說,在我們家周末才可以看電視,計算機平常只能拿來做功課。但在周末并不是理所當然就可以看電視、玩計算機,必須要表現(xiàn)良好,考試成績維持在一定水平,周末才有使用的福利。
我還會避免“你做對了,我就多買一樣東西給你”的觀念,因為“做對了、做好了”本來就是孩子應該要做的事情。再者給孩子的獎勵或禮物應該包含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所有物品,例如送他們一件夾克、一雙球鞋,為什么玩具才叫禮物?這也是現(xiàn)代人的通病,讓孩子認為日常用品都是應得的,理所當然該有的。若父母沒有去思考調整這樣的心態(tài),孩子也不會有感恩的心。
Q:臺灣與美國的教育方式最大的不同點?
A:我在美國讀書時,有位老師跟我們說“你們到了我的班上,我不會再帶著你們學習,這是小學老師做的事。在小學中,你們首先學『讀與寫』,然后才是『如何學習』這件事。所以小學畢業(yè)后,你們就應該知道如何自己學習了。接下來,你們要自己去學習,而我只是教授學問,但是『學習』是你們自己的工作。”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轉折點,美國小學給的是一套基礎工具,等工具上手后,你就要知道如何去思考及運用,并讓自己做的更好。但反觀亞洲,我們好像把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每個階段該學哪些、該學多少、該吸收多少,訂定得非常明確。這樣的教育方式在年紀小的時候是可行的,但成長到了某個階段,當他不是一個幼童后,他就不應該被逼著去學習,他的目標也不該只是滿足我們所訂定的目標而已,他們應該是要想辦法讓自己更好,而這樣的觀念及做法在臺灣還太薄弱,所以我認為這是中西方最大差異點。
Q:孩子開始面臨升學壓力,對于這樣的制度,你會怎么做呢?
A:其實我們還在思考中,肯定的是,臺灣的基礎教育是好的,只是接下來的路,我們還很模糊,目前還找不到一個正確的答案。我想我會要求孩子做到自己最好的,我也會要他去思考自己該思考的,但我不會強迫他去迎合這個社會訂下來的一些制度,也不會要他們跟在人群后面盲目的去追逐某些事。
做為一位家長除了要有世界觀外,也要清楚一件事,對于我們認同也好,或不認同也好的這個比賽,它并不是這個世界的比賽規(guī)則。有時候看到孩子們拼死拼活努力的去競爭,可是這場比賽對他們的意義及未來的幫助有多大?這樣的問題卻沒有很多人提出來。
Q:會設定孩子幾歲后就要經濟獨立嗎?
A:我不到16歲就開始打工,18歲左右就不再跟家里拿錢,基本上算獨立了。在國外一直都有這樣的觀念,孩子到了18歲或22歲大學畢業(yè)后就要開始靠自己。年輕人不能當米蟲或游手好閑,年輕人必須要有自我獨立的能力或意識,這些都是可以培養(yǎng)的,只是我認為我們的下一代,他們長大后所面臨的環(huán)境將與我們這一代有很大的不同。
“社會”應該要有完整的制度或階梯,可以讓孩子出社會后,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往上走。但我發(fā)現(xiàn)從我的這一代到下一代,這個階梯是崩壞的,孩子未來可能無法只靠自己的努力就能走下去。我希望他們能獨立,甚至他們自己也會希望如此,但社會制度能不能給他們支援,能不能讓他們做到真正的獨立,這會是個問號。我無法預測未來的世界會長怎樣,但我認為現(xiàn)在的父母要有個認知,我們的下一代就算他們想要獨立,卻可能是不切實際的希望,此時,我們就會需要多幫他們一些。
本文來源于董進宇官網http://www.dongjinyu.com/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鄰博客
- 解析孩子與父母疏遠的三大原因 [2015-05-04 15:53:32]
- 教育孩子應該少抱怨多激勵 [2015-05-04 15:54:01]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