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投毒案引發(fā)的反思
2013年4月,上海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研究生黃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該案件發(fā)生于復旦大學楓林校區(qū)中,犯罪嫌疑人為被害人室友林森浩,投毒藥品為劇毒化學品N-二甲基亞硝胺。2014年2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這條新聞給了大家什么樣的振動、反思和啟示呢?
在對林的整個采訪過程中,林表現(xiàn)的不是淡定、不是冷靜,而應該說是非常的冷漠。面無表情、聲無情感、話無溫度,這是我看整個采訪過程時當時的感受,心理的冷漠是做為一個人的莫大悲哀。
林還提到:自己在臨床上待的這兩年,可以說是一個悲天憫人的人,但與這次的作為是很矛盾的,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自己猜測是自己性格的問題。
每個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美好的,而那些冷酷的東西、錯誤的行為都是因為后天的教育和環(huán)境造成的
從這兒,我們可以得到什么樣的啟示?做為一個家長,我們在這個方面可以給到孩子什么?
只教書不育人是不行的,“成人先成才”是非常有道理的,情商教育比智商訓練更加迫切。而情商的培養(yǎng)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更多更大的責任。
學校、社會確實是存在著很多問題,但我們做為父母,不能等學校制度、教育制度和社會大環(huán)境好了時再讓孩子成長,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做為父母我們能做些什么?
當然,這只是非常少、比例非常小的個例而已,我們多數(shù)的孩子不至于走到這一步,不至于去殺人、放火,但是,我們都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孩子心理是否真的健康?孩子的內心是否充滿了愛和感激?孩子是否真的沒有壓抑的痛苦和情緒?
我們教育的目標不是能阻止孩子不殺人、不犯罪就行,而我們追求的,是讓我們的孩子幸福地度過一生,是讓我們的孩子內心充滿快樂和愛,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假如我們的孩子內心是溫暖的、充滿愛和正能量的,他哪怕是面對別人的非難、指責或者諸多的不公平,也不會選擇這樣極端的方式去對待。而這些愛和正能量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應該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一、生命教育和行為底限的教育極為重要。
教育專家李玫瑾說:“我認為最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增加一些人生方面的教育,而人生教育往往源自于早年父母在飯桌上,在生活當中一些就事而談的一些東西,那么這些東西會給孩子一些觀念。但是現(xiàn)在社會變化很快,我們很多家庭可能這種機會越來越少,所以緊跟著要彌補的是學校的教育,那么學校教育我們現(xiàn)在更多的是關注孩子們的成績和高考,但是如何告訴孩子們人生最基本的東西是什么?尤其我們最常見的人和人之間我們會有的不同,會有的差異,甚至會有的煩惱,那么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做?我們的行為底線是什么?所以這些道理我認為應該在小學到中學就要進行教育,甚至在幼兒園要告訴孩子們可以發(fā)生沖突,但不能傷害對方的身體和生命?!?span>
兩個年輕生命隕落,再次警示我們:生命教育,刻不容緩!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會導致不可逆轉的后果,哪些底線是完全不能碰的。
說到這兒的時候,我忽然想到以前在網(wǎng)絡上看到的“虐貓”、“虐狗”等事件,那些人的心靈扭曲不說,完全沒有對待生命的敬畏,沒有感覺到生命是無比的珍貴。
還有近年來網(wǎng)絡、媒體也有很多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自殺的事件時常發(fā)生,這應該也是缺失生命教育的一種體現(xiàn)。
而這些,要靠什么?我們要等學校去開設這樣的教育課嗎?要等社會去宣傳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嗎?答案肯定是不行!因為我們的孩子等不起,我們必須承擔起一個家長的責任,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其實生命教育、人生教育早在孩子幼年的時候,在談話之間,在飯桌上,在父母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上,就可以開始進行了。
其實,我認為不需要大張旗鼓地讓孩子坐好聽我們講,而是在不經(jīng)意間,就可以去引導。
比如孩子小的時候,玩游戲的過程中,利用那些玩具動物進行引導,告訴孩子這些動物也有感情、有感受,打它會痛,罵它會傷心,告訴孩子要好好保護它們;在孩子大些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事件讓孩子講出他們的看法和感受,然后你再去加以引導,就像剛才說的“虐貓”事件,是不是可以問問孩子的感受?是不是可以講講我們的看法?是不是可以引導孩子要學會珍惜每一條生命?等孩子已經(jīng)進入青春期,對生命的思考已經(jīng)比較成熟,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討那些慘劇發(fā)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別人的生命的自己的生命等等。
這些教育應該是如“春夜喜雨”般的慢慢滲透進孩子的內心和生命中的。
我女兒是學臨床的,上大一時,她的博客說說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好心疼,那些活潑可愛的小兔子們,成了我們手術刀下的實驗品!”
我記得是這樣跟女兒交流的:“寶貝,我知道你很心疼這一個個生命,你心里很不好受是嗎?不過,咱還得想想,相比較而言,人的生命更珍貴。你們現(xiàn)在所做的,是為以后挽救一個個更珍貴的生命做準備。所以,雖然心里難受,也要接納這件事,在心里祝福這一個個為人類的生命的而犧牲的可愛的小動物們吧!”女兒慢慢便釋然了。
另外,我們本身對于生命的看法,我們本身對于生命和人生的態(tài)度都會給孩子一個示范和榜樣。當我們珍視別人的生命、珍視我們自己的生命時,孩子也就跟我們學會了生命的重要性。
可見,在生命教育這一課中,我們這些父母應該是起非常重要作用的,這也是我們不能推卸的責任。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
在采訪林時,他說出了當時為什么要在飲水機中下藥的原因:“愚人節(jié)的前天晚上,黃洋開玩笑說要在愚人節(jié)的時候整人,并且當時他還拍著另一個同學的肩膀,很得意地笑。我就想,那好,明天我就好好整整你?!?span>
不管這件事是不是他真正下藥的目的,但也可以看出他對黃洋的態(tài)度和笑容很在意。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孩子為什么會因為一點點小事而暴發(fā)這么大的負面能量?這與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關的。這里邊應該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大家去關注一下:
1、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
當一個孩子自我價值感很高,非常自信,那么他們就不容易被對方的一些玩笑和攻擊所激怒。當一個人自卑感特別強,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時候,就很容易感受到對方的敵意和攻擊,因為自卑的人一般都非常敏感,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評價和態(tài)度。當他感受到對方對自己持否定態(tài)度的時候,或者他自認為對方是有敵意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憤怒的情緒。而一旦對方擊中了他內心的這個點,他所有的負面能量可能會一次性暴發(fā),從而導致不計后果的沖動行為。
假如是一個自我價值感很高,非常自信的孩子,他就不會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說法、看法和評價,即使對方讓自己不舒服,他會解讀為:這是他的看法,跟我無關。這樣的情況下,他的情緒不會跟著別人的評價走,也很少會被對方影響,也就不會產(chǎn)生這樣沖動的言行。
所以說,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非常重要。而一個孩子的自信和高自我價值感,是從不斷地被肯定、接納、認可、欣賞的過程中去得到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與孩子的相處中,多采取鼓勵、欣賞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而少去指責、評判、甚至貶低孩子。
2、對待問題和挫折的心態(tài)教育是家長不能推卸的責任。
現(xiàn)在有很多孩子心理非常脆弱,經(jīng)不得一點挫折和批評,當他感受到不能應對的挫折時,就會驚慌失措,就會看不到光明和未來。所以,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案例中的林,假如他真正的感受到了來自黃洋的不友好攻擊,如果他知道如何去與別人溝通,如何處理這種不快的問題,那么他后面的沖動行為也就不會存在了。
而這樣的能力正是從父母這兒得來的。如果你平時教會孩子情緒和心態(tài)的調整方法、如果你平時能讓孩子在經(jīng)受每一個小小的挫折中,學會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你平時讓孩子知道遇到問題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jīng)路程、如果你平時告訴孩子,每個人對一個人、一件事、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那么,我們的孩子就能學會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挫折、面對別人對自己的不友好,然后,會用冷靜的方式去解決這些事情。
所以,家長在這方面給孩子做出榜樣的同時,還要去引導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學會如何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3、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哎,今天可真倒霉!”、“真沒勁!”、“現(xiàn)在的人都很自私!”、“現(xiàn)在社會陰暗面太多了!”、“現(xiàn)在好人少??!”、“事情這么多、工作這么累,真煩人!”、“你怎么就不能像那些優(yōu)秀的孩子一樣讓我省省心呢!”、“這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兒?。 ?。。。。。。。。。
這些都是一些負面的能量,如果我們經(jīng)常性地在孩子面前這樣說,這樣去表現(xiàn),這些負面的能量很自然地就進入了孩子的內心儲存起來。到了一定的時候,這些負面能量就會出來做怪。
比如,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他可能會這樣去想:“真沒勁,學習這么苦呢!”;當孩子生活中不如意時,他會想:“我怎么這么倒霉,這些壞事全讓我遇上了?!?;當孩子跟同學發(fā)生矛盾時,他會想:“哼,現(xiàn)在好人少,都太自私了,煩人!”
這樣,時間久了,孩子的思維模式就會形成一種慣性,他總會先找一件事情的陰暗面,總會找一個人的缺點,總會為自己的不作為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累積下來后,孩子要么表現(xiàn)出不要強、不上進的狀態(tài),要么會形成挑剔、妒嫉的心態(tài)和消極的處事方式。
所以,家長的示范和榜樣,以及在孩子學習生活中的引導,讓孩子內心充滿正面、積極的能量是非常必要的。
4、讓孩子內心充滿愛與力量。
當孩子內心充滿愛的時候,孩子的眼里看到的多是美好的東西、美好的事物和善意的人。那么孩子內心是平和的、美好的、溫暖的。他在與人相處時,自然會與人為善,看到的往往是別人身上美好的、善良的一面,不會去挑剔和計較別人的缺點。
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愛箱,你給孩子的每一點關心、呵護和愛都裝進了孩子的愛箱之中,孩子的愛箱中儲存的愛越多,他會越容易把愛反饋給別人,當一個孩子愛箱是滿益的時候,他的愛自然就會流向身邊的人。而當一個孩子愛箱是匱乏的,他自己處于一種缺少愛的狀態(tài),一種愛的饑渴狀態(tài),他就沒有可能給周圍人愛。只想從別人那兒索取愛的時候,往往會讓人感覺不舒服,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受。這樣的人人際關系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而出現(xiàn)的問題越多,他與周圍人的關系就會越糟糕,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孩子內心的愛來自哪兒?最初的、也是最多的來源,是來自父母和周圍的親人,更多的是來自父母的愛。父母的肯定、父母的欣賞、父母的無條件的呵護等等,這些都會變成濃濃的愛注入孩子的愛箱中。
所以,這就要求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一定要孩子在身邊的時候,給足孩子愛,給孩子滿滿的愛,讓孩子帶著滿滿的愛走向大學、踏入社會,以后,他不管做什么樣的工作,不管是什么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不論與任何人相處,一定都不會出現(xiàn)大的問題。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原文地址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