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人深省!有愛變恨的親子教育。幾年來,我一直關注研究親子教育的心理和方法。讓人感到震驚的焦點,就是父母極端對子女的全身心的“愛”,非但一點也收不回子女的感恩和回報,還遭致反目相見、暴力相向的可悲結果。更甚者,或自絕于父母、或對父母動起了殺心。
有一個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中生,其母親指定她報考清華大學,怕在高考前影響孩子的高考成績,不讓孩子到室外打籃球、不讓孩子在室內看電視、不讓她和同學在一起玩……只讓她在屋子里讀書。孩子對母親的嚴教嚴管產(chǎn)生了極大的反感,母女的矛盾甚至激化到以死相威脅,結果孩子發(fā)怒把母親活活打死。
又有一篇報道,23歲的小伙子楊鎖,餓死在家中,父母對他過分溺愛,楊鎖8歲時,隨父母出門,父母還把他用擔子挑著,舍不得讓他走路。
為什么,父母這樣全身心的愛孩子,卻給自己和孩子帶來這么大的不幸后果?
筆者從發(fā)展心理學角度,主要剖析以下幾點:
大家知道父母對孩子從“生理”上的愛,是人和動物本能的存在,如孩子的吃、喝、穿、戴。父母對孩子社會發(fā)展中的“愛”,則是對孩子要求具有與時俱進思想意識和具體行為的指導。
大致分為三個分清
一、要分清自然本能對孩子具體成長時期生理上關愛是生理上的愛護,對孩子符合社會和群體的人際溝通意識,是屬于心理發(fā)展意識的教育和關愛。
二、要分清孩子在身體發(fā)展中的健康習慣行為養(yǎng)成是生理上的好習慣,對孩子不同階段形成的好的意識和道德的思維形成,是心理上的好心態(tài)。
三、要分清孩子一生保持健康身體,無病長壽是孩子生理健康的目標。樹立好品行,一生為民做好事是孩子遠大的心理目標。
父母一定要明確:愛孩子最大的希望,是要孩子理解“愛”,讓孩子在自然,和諧、愉悅的環(huán)境中,理解父母的愛。至于考清華還是考北大,是要孩子根據(j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標,選定自我上學和以后
轉自搜狐教育【曉巖轉】
相鄰博客
- 家教藝術|媽媽,你越催促,孩子越慢! 這么做才管用 [2015-10-23 18:18:13]
- 【家教藝術】如何把好嚴與松的度 [2015-10-23 18:19:16]
- 十大家教藝術智慧懲罰孩子 [2015-10-23 18:22:07]
- 批評孩子一天最多兩次 [2015-10-23 18:23:59]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