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課要結(jié)束的時候,一位家長來到教室里準備接孩子。他看到孩子正在做數(shù)學題,便湊過去看。正好孩子為一個題目在那里發(fā)愁:596×4比2400大還是小呢?家長就立即告訴她:這596×4沒有2400大,因為600×4是2400,596還沒有600大……沒等家長說完,我就制止了家長。于是孩子又接著寫作業(yè)。一會的工夫,孩子又遇到一個難題:1、3、5、7,組成三位數(shù)×一位數(shù),得到的積最大的是多少×多少,最小的是多少×多少。這位家長又喊起來:你用731×5!
我的天啊,怎么會有這樣著急的家長??!我立即叫停家長的指導,然后引導孩子試著用這四個數(shù)字組合成乘法算式,然后計算出結(jié)果,并比較答案,發(fā)現(xiàn)用531×7得出的積最大。接著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了嗎?孩子說:用最大的數(shù)字當乘數(shù),剩余的數(shù)字按大小排列,當另一個乘數(shù),這時的積是最大的。我又按照剛才的步驟,讓孩子搞清楚最小的積是多少×多少。并用其他的幾個數(shù)字又練習了一遍。
這位家長的表現(xiàn),恐怕在其他的家長身上也或多或少有:只要孩子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家長立即告訴答案;只要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家長就包辦代替。孩子沒有經(jīng)歷過自己的思考,沒有經(jīng)歷過自己的實踐,更沒有經(jīng)歷過一次失敗。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產(chǎn)生很強的依賴性,不會自己去解決困難。
家長這樣的表現(xiàn),主要源自以下兩種心態(tài):
1.在孩子面前應(yīng)該無所不能。家長總是以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家長的關(guān)懷和呵護。這本無可厚非,但是由這種想法而衍生出來的,家長必須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得無所無能的心態(tài),讓家長走進了一個誤區(qū),孩子會崇拜家長,就會對家長言聽計從。其實,現(xiàn)代社會好多家庭存在的問題,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越是無所不能,孩子越是什么都不能。
2.想孩子贏,怕孩子輸。家長總是以為,現(xiàn)在孩子在學校里面臨著學業(yè)的競爭,將來孩子走入社會,要面臨著擇業(yè)和崗位上的競爭,孩子必須要贏。這種輸不起的心態(tài),導致家長情緒上失衡:面對孩子的失誤,要么恨鐵不成鋼,非打即罵;要么自欺欺人,包辦代替,以為替代孩子完成任務(wù),孩子就順利過關(guān)。
![](http://a4.qpic.cn/psb?/V139MGAr1AiA2g/jNopp05A9VgZlUO.YoKVxgeyaJG*AveNCpT9SChujbU!/b/dG8AAAAAAAAA&ek=1&kp=1&pt=0&bo=kwJ.AQAAAAAFAM0!&t=5&su=055346465&sce=0-12-12&rf=2-9)
在趙忠祥解說的《動物世界》節(jié)目中,有一段很經(jīng)典的視頻:一只剛生下來的小角馬,必須要在很短的時間里學會站立,學會奔跑,因為那是生命的本能。如果它不能站立和奔跑,那它就會變成獅子的晚餐。人類世界也一樣,親子之愛是唯一指向分離的愛。父母的愛,最終要讓孩子離開自己。孩子中學畢業(yè),要外出求學;孩子大學畢業(yè),要走上工作崗位;孩子在學校、單位,要與人交往……這一切,都需要孩子獨立去面對。如果家長事事包辦,孩子還怎么能適應(yīng)外面的世界呢?
這時,另外的一個孩子拿著數(shù)學作業(yè)本問我:老師,這題怎么做???我一看,題目很簡單,因為孩子沒有讀懂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所以就覺得不會做。
我說:老師眼睛有些花了,看不清楚題目。你能把這個題目的內(nèi)容讀給我聽嗎?孩子說:好的。然后她就讀起題目來。剛讀完,孩子就喊:哎呀,我知道了……
我的眼睛真的花了嗎?沒有。我是覺得既然孩子沒有讀懂題目,那就讓她在我面前認真地讀一遍好了。如果我把這個題目講解給孩子聽,也能讓孩子會做。但是效果呢?能有比讓孩子自己完成的效果好嗎?
從上面的案例,我希望家長能受到啟發(fā),那就是:家長在孩子面前,要學會裝“弱”。
裝“弱”,不會讓家長在孩子面前失去面子,更不會讓孩子覺得家長的“無能”。反而會讓孩子樹立了“我長大了”的意識,會增添無窮的家庭責任感和自豪感。
裝“弱”,需要家長放下焦慮的心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孩子的成功與失敗,敢于讓孩子經(jīng)受風雨的歷練,讓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我的天啊,怎么會有這樣著急的家長??!我立即叫停家長的指導,然后引導孩子試著用這四個數(shù)字組合成乘法算式,然后計算出結(jié)果,并比較答案,發(fā)現(xiàn)用531×7得出的積最大。接著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了嗎?孩子說:用最大的數(shù)字當乘數(shù),剩余的數(shù)字按大小排列,當另一個乘數(shù),這時的積是最大的。我又按照剛才的步驟,讓孩子搞清楚最小的積是多少×多少。并用其他的幾個數(shù)字又練習了一遍。
這位家長的表現(xiàn),恐怕在其他的家長身上也或多或少有:只要孩子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家長立即告訴答案;只要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家長就包辦代替。孩子沒有經(jīng)歷過自己的思考,沒有經(jīng)歷過自己的實踐,更沒有經(jīng)歷過一次失敗。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產(chǎn)生很強的依賴性,不會自己去解決困難。
家長這樣的表現(xiàn),主要源自以下兩種心態(tài):
1.在孩子面前應(yīng)該無所不能。家長總是以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家長的關(guān)懷和呵護。這本無可厚非,但是由這種想法而衍生出來的,家長必須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得無所無能的心態(tài),讓家長走進了一個誤區(qū),孩子會崇拜家長,就會對家長言聽計從。其實,現(xiàn)代社會好多家庭存在的問題,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越是無所不能,孩子越是什么都不能。
2.想孩子贏,怕孩子輸。家長總是以為,現(xiàn)在孩子在學校里面臨著學業(yè)的競爭,將來孩子走入社會,要面臨著擇業(yè)和崗位上的競爭,孩子必須要贏。這種輸不起的心態(tài),導致家長情緒上失衡:面對孩子的失誤,要么恨鐵不成鋼,非打即罵;要么自欺欺人,包辦代替,以為替代孩子完成任務(wù),孩子就順利過關(guān)。
在趙忠祥解說的《動物世界》節(jié)目中,有一段很經(jīng)典的視頻:一只剛生下來的小角馬,必須要在很短的時間里學會站立,學會奔跑,因為那是生命的本能。如果它不能站立和奔跑,那它就會變成獅子的晚餐。人類世界也一樣,親子之愛是唯一指向分離的愛。父母的愛,最終要讓孩子離開自己。孩子中學畢業(yè),要外出求學;孩子大學畢業(yè),要走上工作崗位;孩子在學校、單位,要與人交往……這一切,都需要孩子獨立去面對。如果家長事事包辦,孩子還怎么能適應(yīng)外面的世界呢?
這時,另外的一個孩子拿著數(shù)學作業(yè)本問我:老師,這題怎么做???我一看,題目很簡單,因為孩子沒有讀懂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所以就覺得不會做。
我說:老師眼睛有些花了,看不清楚題目。你能把這個題目的內(nèi)容讀給我聽嗎?孩子說:好的。然后她就讀起題目來。剛讀完,孩子就喊:哎呀,我知道了……
我的眼睛真的花了嗎?沒有。我是覺得既然孩子沒有讀懂題目,那就讓她在我面前認真地讀一遍好了。如果我把這個題目講解給孩子聽,也能讓孩子會做。但是效果呢?能有比讓孩子自己完成的效果好嗎?
從上面的案例,我希望家長能受到啟發(fā),那就是:家長在孩子面前,要學會裝“弱”。
裝“弱”,不會讓家長在孩子面前失去面子,更不會讓孩子覺得家長的“無能”。反而會讓孩子樹立了“我長大了”的意識,會增添無窮的家庭責任感和自豪感。
裝“弱”,需要家長放下焦慮的心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孩子的成功與失敗,敢于讓孩子經(jīng)受風雨的歷練,讓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一位智慧的家長,應(yīng)該通過裝“弱”,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孩子,讓孩子學會獨立解決各方面的問題,讓孩子像草原上的角馬,自由馳騁。
相關(guān)博客:
父母課堂
家教藝術(shù)
家教論壇
家教故事
家教趣談
未分類
表現(xiàn)
心態(tài)
裝“弱”
閱讀次數(shù):159
評論次數(shù):0
收藏次數(shù):0
0
寫得好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