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1期的《等著我》欄目,播放了《兒子負心離家出走 母親傷心過度一夜白發(fā)》的故事:
一位42歲的母親,為了尋找離家出走的兒子,一個星期的時間就愁白了頭。而她的兒子張龍龍,是一個學習成績很優(yōu)秀的好學生,在小學的時候都是全班第一名,進入初中幾乎都是在班級前三名。在一次為了學習的談話后,兒子負氣,離家出走,流浪了四年。
在倪萍對他的訪談中,張龍龍說,他的媽媽對他學習要求非常嚴格,考試成績不能跌到前五名之外,否則就會批評他。如果考得很好了,媽媽就會說,再前進一名。他很想讓媽媽在他放學回家的時候對他說一聲,孩子你回來啦。很想讓媽媽在他考出好成績后能說一句,孩子,你真棒。他很想媽媽能經常地對他說,我愛你??墒牵麖膩頉]有聽到過媽媽這樣的話語。那天,媽媽為了學習批評了他一頓,然后他才拿了1900元錢離家的。
看完了這個故事,我的內心感到非常沉重。類似于這位媽媽說過的話語,我相信很多家長同樣對自己的孩子說過;孩子盼望著媽媽能說出的話語,我也相信很多家長同樣也沒有說過。我不禁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中國的媽媽,不能說不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為什么連一個“愛”字都說不出口呢?媽媽到底應該怎樣去愛自己的孩子呢?
“慈”,意味著無私的愛。媽媽總是認為,我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就必須要聽我的話,按照我的要求去做。這種愛,已經不再無私,而變成了一種條件。是媽媽要用自己對孩子的愛來要求孩子用某種方式來回報,比如“媽媽為了這個家,每天這么辛苦,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哦?!钡鹊?。在這種付出愛與回報愛的前提下,媽媽的愛是無法讓孩子感受到的,孩子只會覺得在媽媽的眼睛里,自己做人的地位很低下。我們不禁要想一想,你究竟是愛自己的孩子呢,還是愛那張考試卷的分數(shù)呢?
“慈”,也意味著寬容。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獲獎感言首先說的,是他的母親:我是我母親最小的孩子。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里唯一的一把熱水瓶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饑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鉆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傍晚的時候,我聽到母親呼喚我的乳名。我從草垛里鉆出來,以為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只是撫摸著我的頭,口中發(fā)出長長的嘆息。莫言的母親早已離世,但是他印象最深的,不是母親的苦口婆心的教育,也不是母親嚴厲的批評,而是母親的一個動作和一聲嘆息。
現(xiàn)代的媽媽,在社會充滿競爭的氛圍里,特別是對獨生子女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tài),是很難做到寬容的:孩子做錯一道題,媽媽便立即指出來,你怎么又做錯了,這題應該這樣做啊。孩子誤把杯子跌壞了,媽媽便立即批評孩子,你怎么這么不小心,下次再跌壞了,看我怎么揍你!……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是在不斷地失敗中逐步成長起來的。做媽媽的,也不例外:你一生下來,就什么事情都會做嗎?你一生下來就什么話都會說嗎?你一入學,就能每次考試都考滿分嗎?你一工作,就能順利完成每一項工作嗎?既然不是這樣,為什么就不能理解孩子,容忍孩子犯的一些小錯誤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莫言在摔了熱水瓶后,他已經認識到錯誤了,所以他嚇得要命。而母親的一個動作和一聲嘆息,留下了一個空間,讓莫言感到對母親有深深的內疚感,并且進行深刻反省。反之,如果我們不理解孩子所犯下的小錯誤,批評,指責,甚至打罵,不僅不能讓孩子有內疚的心理,反而會從各個方面去找理由去解釋,甚至會產生逆反行為。所以,正確看待孩子所犯的錯誤,并能寬容對待,這種教育的力量遠比家長的言語要強大得多!
我還看到了好多這樣的報道: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優(yōu)秀,并且考上了名牌大學??墒仟毩⒌纳睿妥屗麄?yōu)楹唵蔚娜粘I顔栴}而發(fā)愁。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自理:扣子掉了不知道怎么縫,被子臟了不知道怎么拆洗,甚至寫了信不知道怎么寄出去。他們以前從未做過這些事……
這些孩子小的時候,并不是這樣的。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在孩子的幼兒期、童年期,都會有我長大了,我能做一些事情了的心理特點。他們喜歡參與成人的生活勞動,以為別人能干的事情自己也能干。但是,在這些孩子的背后,有一個“勤勞”的媽媽。她們往往表現(xiàn)得手很“快”:
“你這么小,能干什么。媽媽來做!”
“都這么遲了,你還刷什么碗啊,快去寫作業(yè)!”
“還不快點睡覺,媽媽把你的書包收拾好了!”
……
久而久之,在媽媽的呵護下,孩子失去了勞動的雙手,隨之勞動的大腦也退化了。
媽媽們,你們要知道,正是因為你的勤勞,才孩子失去了更多東西:
一是失去了家務勞動的技能。在班級里,孩子不僅會比學習,有時也會比勞動技能。一個心靈手巧、會做各種事情的孩子,在班級里的威信會很高,會讓同學羨慕,更讓孩子增添自信。
二是失去了生活的快樂。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就像成人的世界并非只有工作,孩子的世界也并非只有學習。當孩子完成一項家務勞動,他內心的喜悅,是其他事情無法替代的。
三是失去了良好品質培養(yǎng)的機會。家務勞動,可以培養(yǎng)孩子多方面的良好品質。做家務勞動,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發(fā)展,因為那雙稚嫩的雙手不停地活動,讓無數(shù)個神經纖維連接起來;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因為他要思考,怎樣把事情做得更好;孩子的意志品質得到發(fā)展,因為他會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就不會再懼怕失敗;孩子的精細化品質得到發(fā)展,因為他會在反復的勞動實踐中不斷完善……
如果,媽媽的手能“慢”一些,讓孩子的手“快”一些,我想,你和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家務勞動本身,還能得到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意志品質和精細化品質。這不正是你夢寐以求的東西嗎?
一位42歲的母親,為了尋找離家出走的兒子,一個星期的時間就愁白了頭。而她的兒子張龍龍,是一個學習成績很優(yōu)秀的好學生,在小學的時候都是全班第一名,進入初中幾乎都是在班級前三名。在一次為了學習的談話后,兒子負氣,離家出走,流浪了四年。
在倪萍對他的訪談中,張龍龍說,他的媽媽對他學習要求非常嚴格,考試成績不能跌到前五名之外,否則就會批評他。如果考得很好了,媽媽就會說,再前進一名。他很想讓媽媽在他放學回家的時候對他說一聲,孩子你回來啦。很想讓媽媽在他考出好成績后能說一句,孩子,你真棒。他很想媽媽能經常地對他說,我愛你??墒牵麖膩頉]有聽到過媽媽這樣的話語。那天,媽媽為了學習批評了他一頓,然后他才拿了1900元錢離家的。
看完了這個故事,我的內心感到非常沉重。類似于這位媽媽說過的話語,我相信很多家長同樣對自己的孩子說過;孩子盼望著媽媽能說出的話語,我也相信很多家長同樣也沒有說過。我不禁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中國的媽媽,不能說不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為什么連一個“愛”字都說不出口呢?媽媽到底應該怎樣去愛自己的孩子呢?
好媽媽心要“慈”
“媽媽”這個詞語,無論是傳統(tǒng),還是現(xiàn)代的意義,聽起來都應該覺得是“慈祥的”。君不見“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慈”,意味著無私的愛。媽媽總是認為,我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就必須要聽我的話,按照我的要求去做。這種愛,已經不再無私,而變成了一種條件。是媽媽要用自己對孩子的愛來要求孩子用某種方式來回報,比如“媽媽為了這個家,每天這么辛苦,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哦?!钡鹊?。在這種付出愛與回報愛的前提下,媽媽的愛是無法讓孩子感受到的,孩子只會覺得在媽媽的眼睛里,自己做人的地位很低下。我們不禁要想一想,你究竟是愛自己的孩子呢,還是愛那張考試卷的分數(shù)呢?
“慈”,也意味著寬容。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獲獎感言首先說的,是他的母親:我是我母親最小的孩子。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里唯一的一把熱水瓶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饑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鉆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傍晚的時候,我聽到母親呼喚我的乳名。我從草垛里鉆出來,以為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只是撫摸著我的頭,口中發(fā)出長長的嘆息。莫言的母親早已離世,但是他印象最深的,不是母親的苦口婆心的教育,也不是母親嚴厲的批評,而是母親的一個動作和一聲嘆息。
現(xiàn)代的媽媽,在社會充滿競爭的氛圍里,特別是對獨生子女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tài),是很難做到寬容的:孩子做錯一道題,媽媽便立即指出來,你怎么又做錯了,這題應該這樣做啊。孩子誤把杯子跌壞了,媽媽便立即批評孩子,你怎么這么不小心,下次再跌壞了,看我怎么揍你!……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是在不斷地失敗中逐步成長起來的。做媽媽的,也不例外:你一生下來,就什么事情都會做嗎?你一生下來就什么話都會說嗎?你一入學,就能每次考試都考滿分嗎?你一工作,就能順利完成每一項工作嗎?既然不是這樣,為什么就不能理解孩子,容忍孩子犯的一些小錯誤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莫言在摔了熱水瓶后,他已經認識到錯誤了,所以他嚇得要命。而母親的一個動作和一聲嘆息,留下了一個空間,讓莫言感到對母親有深深的內疚感,并且進行深刻反省。反之,如果我們不理解孩子所犯下的小錯誤,批評,指責,甚至打罵,不僅不能讓孩子有內疚的心理,反而會從各個方面去找理由去解釋,甚至會產生逆反行為。所以,正確看待孩子所犯的錯誤,并能寬容對待,這種教育的力量遠比家長的言語要強大得多!
好媽媽眼要“低”
張龍龍在講他媽媽的時候,曾經談到:每次考得成績很好,好強的媽媽總是對他說:下次再前進一名。其實身邊好多媽媽與張龍龍的媽媽的心態(tài)是一樣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是最優(yōu)秀的。所以,孩子已經很好了,但還不滿足,把目光盯在那些更好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超過他們。
一位專家曾經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的母親,孩子5歲時,在幼兒園里玩耍,不小心從滑梯上掉下來,扭斷了頸椎。她用兩只手托著兒子跑,因為兒子的頸椎不能動。就這樣,他跑了兩公里,她就一直托著兒子跑到醫(yī)院。醫(yī)生說,晚送來半個小時就接不上了,這個頸椎只連著一點點,如果錯開,就會馬上送命。于是,她感概上天對她的好,從此知道感恩,知道惜福。以前她對孩子的要求是那樣高,坐姿、站姿、說話的語氣、吃飯的時間......甚至于微笑程度,更不用說一三五書法,二四六鋼琴。
一位年輕的母親,孩子5歲時,在幼兒園里玩耍,不小心從滑梯上掉下來,扭斷了頸椎。她用兩只手托著兒子跑,因為兒子的頸椎不能動。就這樣,他跑了兩公里,她就一直托著兒子跑到醫(yī)院。醫(yī)生說,晚送來半個小時就接不上了,這個頸椎只連著一點點,如果錯開,就會馬上送命。于是,她感概上天對她的好,從此知道感恩,知道惜福。以前她對孩子的要求是那樣高,坐姿、站姿、說話的語氣、吃飯的時間......甚至于微笑程度,更不用說一三五書法,二四六鋼琴。
從那次開始,知道生命是上天給的一次偶然,要懂得好好享受與珍惜。自此,孩子上小學初中,遇到困難或不如意,她只會笑著給孩子解釋:一切已經很好。
孩子考高中,因為臨時一場大病,只考取了普通高中。她并沒有去走后門找人讓孩子讀重點,而是順其自然,讓孩子自己選擇。孩子選擇在普通高中,結果在學校里總是全校第一名,那個學校,也第一次考出了北大的學生。
請她去介紹經驗,她只淡淡地說:好好愛孩子,給他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孩子都是好孩子,未必是你想像的那樣調皮或壞的不可救藥。每個人都有渴望溫暖與美好的心,只是看能不能遇到合適的土壤。當孩子不如意時,告訴他,你這樣已經很好,如果努力,只能是更好!
世界上95%的孩子智商都是正常的,只有2%的智力超常兒童,還有2%的智力低下兒童。我們身邊的孩子應該說都是屬于正常的范疇。但是很多孩子的媽媽,都認為應該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特別優(yōu)秀的人。
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如果我們都能像上面故事中的媽媽那樣,眼光“低”一些,對孩子的要求“低”一點,讓孩子不再覺得面對媽媽,就是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從而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自己的生活和學業(yè),這樣的孩子才有會發(fā)展得更好。
世界上95%的孩子智商都是正常的,只有2%的智力超常兒童,還有2%的智力低下兒童。我們身邊的孩子應該說都是屬于正常的范疇。但是很多孩子的媽媽,都認為應該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特別優(yōu)秀的人。
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如果我們都能像上面故事中的媽媽那樣,眼光“低”一些,對孩子的要求“低”一點,讓孩子不再覺得面對媽媽,就是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從而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自己的生活和學業(yè),這樣的孩子才有會發(fā)展得更好。
好媽媽語要“緩”
語要“緩”,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指說話的語氣要舒緩平和。有一位年輕的媽媽曾經寫下過如下的故事:
兒子現(xiàn)在是一年級,入學二個月以來,他在課堂上總是能認真的聽課,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總能很好的完成,測試過幾次都是不錯的成績,學習的自覺性也很好。有一次,周末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為三張小卷,晚飯后兒子在他學習桌上開始寫作業(yè)。半個多小時后,他把三張卷子都交到我手中時,我問到他:“你檢查了嗎?”
兒子點點頭,還蠻有信心的說:“檢查過了,沒有錯的了。”
我把他的語文卷檢查完后,確實沒有錯的,心里很為他高興,兒子學會了檢查試卷??墒钱斘铱吹綌?shù)學卷的時候,里面的看圖列算式的題全都錯了,而且是兒子看錯了題?!斑@么明顯的錯誤都沒有檢查出來?!?/span>我壓著火,我把試卷給他讓他在檢查一遍,結果他還是沒有看到,這火不打一處來了。
“上課的時候老師講的時候你沒有聽嗎,你做什么了?你怎么不說話呀,讓你檢查你還說檢查了,你怎么回事呀,腦子里不知道想什么呢?在這樣,你就不用學了,如果不會你直接說,你還不說,讓你檢查你還沒有檢查出來,你很氣人,問你你還不說話,我現(xiàn)在都煩死你了,不想跟你說話。”
這時,兒子說“媽媽我有些困,中午沒有睡覺,可能是做錯題了。”
“困就睡去吧,別做了,明天在重新做。”
兒子看到我不高興,對我說:“媽媽,你能不能對我說話溫柔點呢?現(xiàn)在你說話都是那么大聲,一點都不溫柔。”孩子哭著說著。
聽到孩子說的話,我心里十分難受。等孩子睡著后,我心里十分后悔,看著孩子熟睡的臉龐,我的眼淚流了下來,在想想孩子近段的表現(xiàn),應該說孩子已經很盡力的在學習,很努力的學習,而且表現(xiàn)還很優(yōu)秀。想想自己剛才說過的話,我今天是怎么回事呢,孩子,對不起,媽媽不應該說這么重的話,媽媽這兩天學習加班,可能心情不好,媽媽不應該把不好的心情帶回家里,媽媽一定會注意的。孩子,當明天早晨你醒來時,媽媽還會回到以前的那個溫柔的媽媽。
第一層含義是指說話的語氣要舒緩平和。有一位年輕的媽媽曾經寫下過如下的故事:
兒子現(xiàn)在是一年級,入學二個月以來,他在課堂上總是能認真的聽課,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總能很好的完成,測試過幾次都是不錯的成績,學習的自覺性也很好。有一次,周末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為三張小卷,晚飯后兒子在他學習桌上開始寫作業(yè)。半個多小時后,他把三張卷子都交到我手中時,我問到他:“你檢查了嗎?”
兒子點點頭,還蠻有信心的說:“檢查過了,沒有錯的了。”
我把他的語文卷檢查完后,確實沒有錯的,心里很為他高興,兒子學會了檢查試卷??墒钱斘铱吹綌?shù)學卷的時候,里面的看圖列算式的題全都錯了,而且是兒子看錯了題?!斑@么明顯的錯誤都沒有檢查出來?!?/span>我壓著火,我把試卷給他讓他在檢查一遍,結果他還是沒有看到,這火不打一處來了。
“上課的時候老師講的時候你沒有聽嗎,你做什么了?你怎么不說話呀,讓你檢查你還說檢查了,你怎么回事呀,腦子里不知道想什么呢?在這樣,你就不用學了,如果不會你直接說,你還不說,讓你檢查你還沒有檢查出來,你很氣人,問你你還不說話,我現(xiàn)在都煩死你了,不想跟你說話。”
這時,兒子說“媽媽我有些困,中午沒有睡覺,可能是做錯題了。”
“困就睡去吧,別做了,明天在重新做。”
兒子看到我不高興,對我說:“媽媽,你能不能對我說話溫柔點呢?現(xiàn)在你說話都是那么大聲,一點都不溫柔。”孩子哭著說著。
聽到孩子說的話,我心里十分難受。等孩子睡著后,我心里十分后悔,看著孩子熟睡的臉龐,我的眼淚流了下來,在想想孩子近段的表現(xiàn),應該說孩子已經很盡力的在學習,很努力的學習,而且表現(xiàn)還很優(yōu)秀。想想自己剛才說過的話,我今天是怎么回事呢,孩子,對不起,媽媽不應該說這么重的話,媽媽這兩天學習加班,可能心情不好,媽媽不應該把不好的心情帶回家里,媽媽一定會注意的。孩子,當明天早晨你醒來時,媽媽還會回到以前的那個溫柔的媽媽。
這樣的話,我相信好多媽媽都會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大聲地說過。我們也能夠理解,工作、社會和家庭也會給媽媽帶來很大的壓力和負擔,讓媽媽內心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但是,當這些負面的情緒被媽媽帶到了家庭,并傳染給了孩子,孩子就會有委屈和不滿。也許你的孩子未必都能像這位媽媽的孩子,敢于向媽媽表達內心感受,因為更多的孩子會心疼媽媽,把自己的委屈和不滿隱藏起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委屈和不滿不斷地積累,到了孩子關鍵期(比如青春期),他們要么不愿意和媽媽溝通交流,表現(xiàn)為媽媽說什么,孩子都會說:我知道了。卻依舊我行我素;要么把不良的情緒爆發(fā)出來,和媽媽對抗。
如果我們能做一個溫柔的媽媽,和孩子說話時,語氣舒緩平和,溫文爾雅,就會讓孩子體會到溫暖。這種溫暖的感覺,孩子成功時會放大自己的喜悅,樂于和媽媽分享;孩子偶爾的失誤,也會感受到媽媽給予的最及時的安慰。
第二層含義是“延遲”,指媽媽對于孩子的事情,不要輕易下結論。不僅自己要慎重,給自己留下一個時間思考,同時要留下一個時間,讓孩子自己思考。
記得有一次,因為感情受到了挫折,上大學的兒子,和我與媽媽視頻。他一邊流淚,一邊述說著自己的心情。最后,他提出了不想繼續(xù)上學,想回家找工作的想法。
作為父母,可能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孩子放棄學業(yè)。因為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如果放棄學業(yè),那將意味著培養(yǎng)了十幾年的孩子就沒有了前途,父母希望落空,眼前就好像一片漆黑。所以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
在視頻聊天時,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感受,但是我們并沒有立即表達出自己的態(tài)度。感覺到孩子情緒稍微好些了,我們也略微放了心,認為孩子只是一時意氣用事。誰知,第二天,他就買了回家的車票,夜里趕到了家。回來后,他找了他的好朋友,也和我們談了一次。和我們談話中,他說他好朋友告訴他:“我現(xiàn)在很羨慕你,因為你在本是上學的年齡里,可以在學校讀書?!彼X得這句話對他的影響很大。然后,我也告訴他,要想自己不失敗,唯一的做法是必須讓自己強大起來。孩子心情平靜了許多。沒幾天,自己就主動返校了。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每次想到,我總覺得我們的做法是對的。試想,如果當時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時候,我們沒有做到“延遲”,而是立即表現(xiàn)出了憤怒的情緒,那孩子就會把負面的情緒轉移到了父母身上。他會覺得父母不理解他的感受,甚至會覺得家庭不能給他帶來溫暖和依靠。而正是我們做到了“延遲”,才給了孩子一個思考的空間,讓他通過自己的情感經歷,不斷地成熟自己的心智。
“延遲”最關鍵的因素,是媽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遇到與自己年齡段相適應的問題。不管是什么樣的問題,媽媽都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孩子需要時間,自己需要耐心。自己要做的只是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
如果我們能做一個溫柔的媽媽,和孩子說話時,語氣舒緩平和,溫文爾雅,就會讓孩子體會到溫暖。這種溫暖的感覺,孩子成功時會放大自己的喜悅,樂于和媽媽分享;孩子偶爾的失誤,也會感受到媽媽給予的最及時的安慰。
第二層含義是“延遲”,指媽媽對于孩子的事情,不要輕易下結論。不僅自己要慎重,給自己留下一個時間思考,同時要留下一個時間,讓孩子自己思考。
記得有一次,因為感情受到了挫折,上大學的兒子,和我與媽媽視頻。他一邊流淚,一邊述說著自己的心情。最后,他提出了不想繼續(xù)上學,想回家找工作的想法。
作為父母,可能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孩子放棄學業(yè)。因為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如果放棄學業(yè),那將意味著培養(yǎng)了十幾年的孩子就沒有了前途,父母希望落空,眼前就好像一片漆黑。所以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
在視頻聊天時,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感受,但是我們并沒有立即表達出自己的態(tài)度。感覺到孩子情緒稍微好些了,我們也略微放了心,認為孩子只是一時意氣用事。誰知,第二天,他就買了回家的車票,夜里趕到了家。回來后,他找了他的好朋友,也和我們談了一次。和我們談話中,他說他好朋友告訴他:“我現(xiàn)在很羨慕你,因為你在本是上學的年齡里,可以在學校讀書?!彼X得這句話對他的影響很大。然后,我也告訴他,要想自己不失敗,唯一的做法是必須讓自己強大起來。孩子心情平靜了許多。沒幾天,自己就主動返校了。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每次想到,我總覺得我們的做法是對的。試想,如果當時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時候,我們沒有做到“延遲”,而是立即表現(xiàn)出了憤怒的情緒,那孩子就會把負面的情緒轉移到了父母身上。他會覺得父母不理解他的感受,甚至會覺得家庭不能給他帶來溫暖和依靠。而正是我們做到了“延遲”,才給了孩子一個思考的空間,讓他通過自己的情感經歷,不斷地成熟自己的心智。
“延遲”最關鍵的因素,是媽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遇到與自己年齡段相適應的問題。不管是什么樣的問題,媽媽都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孩子需要時間,自己需要耐心。自己要做的只是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
好媽媽手要“慢”
一位在鄉(xiāng)鎮(zhèn)做領導的朋友曾經告訴過我:一個大學生通過公務員招聘,分配到他們單位。在辦公室里,他不知道自己找事情做,領導安排什么才去做什么。平時喜歡躲在宿舍里打游戲。她曾經去過他的宿舍,里面又臟又亂,快餐面的盒子堆滿了床頭,散發(fā)出濃烈的餿味。她感嘆道:現(xiàn)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還看到了好多這樣的報道: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優(yōu)秀,并且考上了名牌大學??墒仟毩⒌纳睿妥屗麄?yōu)楹唵蔚娜粘I顔栴}而發(fā)愁。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自理:扣子掉了不知道怎么縫,被子臟了不知道怎么拆洗,甚至寫了信不知道怎么寄出去。他們以前從未做過這些事……
這些孩子小的時候,并不是這樣的。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在孩子的幼兒期、童年期,都會有我長大了,我能做一些事情了的心理特點。他們喜歡參與成人的生活勞動,以為別人能干的事情自己也能干。但是,在這些孩子的背后,有一個“勤勞”的媽媽。她們往往表現(xiàn)得手很“快”:
“你這么小,能干什么。媽媽來做!”
“都這么遲了,你還刷什么碗啊,快去寫作業(yè)!”
“還不快點睡覺,媽媽把你的書包收拾好了!”
……
久而久之,在媽媽的呵護下,孩子失去了勞動的雙手,隨之勞動的大腦也退化了。
媽媽們,你們要知道,正是因為你的勤勞,才孩子失去了更多東西:
一是失去了家務勞動的技能。在班級里,孩子不僅會比學習,有時也會比勞動技能。一個心靈手巧、會做各種事情的孩子,在班級里的威信會很高,會讓同學羨慕,更讓孩子增添自信。
二是失去了生活的快樂。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就像成人的世界并非只有工作,孩子的世界也并非只有學習。當孩子完成一項家務勞動,他內心的喜悅,是其他事情無法替代的。
三是失去了良好品質培養(yǎng)的機會。家務勞動,可以培養(yǎng)孩子多方面的良好品質。做家務勞動,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發(fā)展,因為那雙稚嫩的雙手不停地活動,讓無數(shù)個神經纖維連接起來;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因為他要思考,怎樣把事情做得更好;孩子的意志品質得到發(fā)展,因為他會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就不會再懼怕失敗;孩子的精細化品質得到發(fā)展,因為他會在反復的勞動實踐中不斷完善……
如果,媽媽的手能“慢”一些,讓孩子的手“快”一些,我想,你和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家務勞動本身,還能得到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意志品質和精細化品質。這不正是你夢寐以求的東西嗎?
0
寫得好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