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聽話,懂事經常是我們用來形容孩子的褒義詞匯。很多爸爸媽媽在和其他家長溝通時大多數的父母都欽羨別人家的乖孩子,或者自豪著自己家的乖孩子??梢娫谖覀兊挠∠罄锕院⒆邮呛玫?,優(yōu)秀的,聽話懂事,讓人省心的。可每當我見到這樣的乖孩子,心里總是會感覺有些酸澀。最近讀了一篇文章,寫的就是關于乖孩子的事情。文章中的第一個例子我的印象最深刻:一個兩歲的小女孩,走路摔倒流血了不哭也不會叫媽媽,去醫(yī)院打針也不會哭。也不會黏著媽媽撒嬌。這個女孩的媽媽的教育方式就是“不上孩子的圈套”,例如:孩子摔倒了想哭,或者纏著媽媽要親吻,要抱,需要媽媽關注的時候,媽媽就會忽略孩子的感受。慢慢的,孩子哭了多次,就再也不哭了。這種“乖”用我的話講,就是一種很深的絕望。因為孩子知道自己不會被關注,知道在困難時自己也無法得到幫助。
這種例子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當我們去形容一個孩子乖,聽話,懂事的時候,孩子是不是含著淚把自己心愛的玩具,送給來做客的小朋友了?孩子是不是在很餓的時候,雖然雙眼盯著蛋糕還是把蛋糕還給老師說我不餓?孩子是不是過早開始成為一個小大人,承擔了成人的責任?
一、別做乖孩子,我要你自由的表達自己。
只有能夠自由的表達自己,孩子才會獲得真正成長的力量。如果孩子的表達和內在需求不統(tǒng)一,會使孩子不接受內在的自己,長期掙扎在滿足真正的內心需求與獲得外界認可之間,那么心理問題就會隨之產生。
孩子,我要你自由的表達自己,就像自由的小鳥嘰嘰喳喳的,表達你感受到的所有的美好和不安。我愿意分享你所有的喜怒哀樂,我愿意為你遮風擋雨,直到你長大的那一天。
二、別做乖孩子,我愿意嘗試體驗你的感受。
孩子無論是在能力的發(fā)展或者技能的掌握上,都和成人有著巨大的差距,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低估孩子所遇到的困難或者某事件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有時也會用成人的思維模式來揣測孩子的想法。但我們仍要盡量嘗試去體驗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視角上看待問題,真正的了解孩子的內心。
孩子我愿意嘗試體驗你的感受,體驗那些與爸爸媽媽分離的恐懼,體驗那些在陌生環(huán)境下的緊張,體驗需求被拒絕時的失落。我想去了解你而不是對你橫加指責和干涉。
三、別做乖孩子,我會和你一起面對。
很多孩子還沒有學會如何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時候就先學會了承擔,學會了忽略自己的需求。這些被壓抑的需求,會導致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很低,不斷的忽略自己的需求去滿足他人來獲得對自我肯定,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孩子,我會和你一起面對,無論是何種困難,我愿意用我的能力和生活經驗引導你面對困難,直到你有了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親愛的寶貝,別做乖孩子,做個快樂的孩子吧!想笑就去笑,想哭就去哭,我希望你能自由的表達自己,我愿意嘗試體驗你的感受,我會和你一起面對苦難,一直到你有能力獨自解決問題的時候。
轉自中國教育網 【曉巖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