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定要理解什么叫好習慣。
按時按點地坐在書桌前,并不等于有了按時按點學習的習慣。“習慣的重要性并不止于習慣的執(zhí)行和動作方面,習慣還指培養(yǎng)理智的和情感的傾向,以及增加動作的輕松、經(jīng)濟和效率?!薄芭恪彼圃斓牧晳T,只是肢體上的;“不陪”才給孩子留下了讓習慣在內(nèi)心生長的空間?!芭恪迸c其說在幫助孩子,不如說是在給他制造麻煩。
很多媒體、教師或“教育專家”都在建議家長應每天陪著孩子寫作業(yè),這種說法不知他們是怎么想出來的。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我見過許多看起來確實需要有人陪著學習的孩子,沒人陪就一點都坐不住,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長陪著寫作業(yè)——但這個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長陪著寫作業(yè),這絕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個正常要求,這只說明他已養(yǎng)成一個壞習慣。他學習成長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會管理自己,造成他內(nèi)心的無力感和無助感。他對自我管理極為不自信,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約束自己。事實上,他的內(nèi)心是反抗這種“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長在身邊,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放到學習上。
這種情況,家長可以陪孩子一段時間,但一定要想辦法從中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獨立性將總也不能生成,那么他會越來越苦惱,越來越不自覺,“陪”的效果也將越來越小。同時家長一定要反思自己在過去時間里對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錯誤,這種反思也將決定你如何抽身,決定你的幫助是否能對孩子有正面作用。
抽身的原則: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在整個過程中盡量制造孩子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哪怕他開始做得不好,也絕不要制造他的內(nèi)疚感和失敗感。你在抽身之前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站立,否則他只能再一次摔倒,且摔得更慘。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就體驗過克服自己弱點的滿足,那么他就會以批判的態(tài)度看待自己。正是從這一點上,開始一個人的自我認識。沒有自我認識,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紀律。一個年紀幼小的人,不論他把“懶惰是不好的”這句話記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楚,但是如果這種情感沒有迫使他在實際行動中管住自己,那么他就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孩子的弱點如果總是通過大人的操縱去克服,那所謂“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虛幻,只能叫做屈服。屈服是不會成為孩子自我認可的一部分的,只要有機會,他就不再想屈服,就要從約束中掙脫出來。
陪孩子寫作業(yè)還有一個壞處是,有些家長因為陪孩子付出了時間和辛苦,就產(chǎn)生討債心理,當孩子成績不好或習慣不好時,就會說:我花那么多時間陪你培養(yǎng)習慣,你居然學成這樣!這樣的話更讓孩子喪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時也會產(chǎn)生負罪感,這對孩子的道德成長也沒有好處。
最后想說的是,對于“陪”與“不陪”不要理解得簡單化和絕對化。這里主要強調(diào)的是家長應該培養(yǎng)孩子在學習上或在其它的一些事情上的自覺、獨立意識,防止孩子養(yǎng)成依賴家長、沒有自覺性的壞習慣。所以“陪”與“不陪”與其說是行為方式,不如說是一種教育理念,不能簡單地從形式上界定。比如有的家長整天忙著喝酒打麻將,確實也沒時間沒心思陪孩子,孩子干什么他都不管,這樣的“不陪”與我們這里說的“不陪”,則完全是兩個概念。
(讀后感想)
父母陪著孩子寫作業(yè),我也一直不贊同,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如果父母在一旁看著,那么孩子絕對會有一部分注意力放在了家長身上,會擔心自己寫的會不會不好,這個題做的對不對等問題,不能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在作業(yè)上,那這樣就完成不了作業(yè)的初衷。
另外,陪寫作業(yè),如果讓孩子養(yǎng)成習慣,以后沒人陪的時候就很難自覺做到專心認真。所以,我覺得應該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孩子能自己做到的就不要過多的干預,兒童不是一塊石頭,成人刻刀所到之處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單方面的想法。作者把父母比喻為雕刻者: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為一個雕刻師,那教育這種雕刻所留下的痕跡則是雕刻與被雕刻雙方互動形成的。作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這種互動性,漠視兒童的感覺,以為在受教育方面,兒童就是塊沒有彈性的石頭,刻什么樣長什么樣,那么一塊璞玉在他手中也會變成一塊頑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這種互動性,就談不上尊重兒童。不尊重兒童最典型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對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
人生來不是為了讓別人去“管”的,自由是每個人骨子里最珍愛的東西。兒童尤其應該舒展他們的天性,無拘無束地成長。兒童是一個完美獨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體里深藏著無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長中有一種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達潛力,就如一顆種子里藏著根莖、葉片、花朵,在合適的條件下自然會長出來一樣。
所以,我們要有農(nóng)人的信念,并懂得適度。孩子像花兒一樣不需要我們每天澆水、施肥,而且每次澆水施肥一定要適量。我們只需把該做的做好,然后讓其在陽光下自由生長,我相信這樣孩子一定會成長得更好。
相鄰博客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1) (節(jié)選) [2016-02-17 21:48:52]
- 嚴厲教育是危險教育 [2016-02-17 21:50:32]
-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后感(3) (節(jié)選) [2016-02-17 21:54:12]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