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記憶中時常呈現(xiàn)出我遇到的一位八歲男孩的行為及其背后的可能原因。我一次次想寫下來,卻因種種原因未能付諸行動。今天特意抽空整理下來,以便讓自己更深入的理解造成問題孩子的原因。
事情是這樣發(fā)生的,中午放學后,孩子寫完作業(yè),邊看電視邊等媽媽回來做飯。孩子看得正哈哈大笑時,媽媽下班回來了,板著臉惡狠狠的問,又看電視了作業(yè)做完沒有,拿來檢查。小男孩膽怯的把作業(yè)慢慢的遞給媽媽并做好了挨罵、挨打的準備。因為小男孩憑經(jīng)驗感到媽媽今天心情不好,自己作業(yè)只是應(yīng)付老師。果然媽媽看到孩子作業(yè)一塌糊涂,字體又潦草不說,并且大部分都做錯了。便急躁的把孩子從電視旁拉到一邊,帶著怒氣,惡狠狠的給孩子講解錯題。一邊講,一邊抱怨,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三歲小孩子都會做。我供你吃,供你穿,要什么給什么你怎么還是學不好?你瞧隔壁家的小強,人家每次都考滿分。唉!怎么生了你這個沒用的東西,真讓我丟盡了臉。接著又抱怨小男孩的爸爸沒良心,常年在外不管家里事,以后死到外面不要回來了。小男孩子嚇得一道題也沒有聽進去,媽媽講完一問自然不會。此時,媽媽的憤怒達到了極點,就使勁的揪小男孩子的耳朵,使勁的拽、擰。疼的孩子閉著眼,皺著鼻子,咧著嘴,作業(yè)也被媽媽撕碎了。但是,小男孩沒有哭,因為對媽媽的打罵他已經(jīng)習慣了,因為他沒有力量反抗,只能把委屈、憤怒、仇恨埋在心里。
小男孩面無表情的吃完飯,帶著憤怒的情緒去了學校,剛到學校不久就闖禍了。一路上小男孩子都是心不在焉的揪路邊的常青樹的葉子,狠踢路旁的樹干。他自言自語的說,反正媽媽說我是壞孩子,不爭氣,我就是壞話子,我就不爭氣,怎么了。就這樣不知不覺走進了教室,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氣還沒有消,同桌看他不高興便給小男孩開個玩笑。這在平常是在正常不過的小事,沒想到小男孩一下子把怒氣撒在了同桌身上。他拿起鉛筆惡狠狠的戳向同桌的頭,流血了,小男孩怕了。事后老師批評了小男孩,并叫了家長…
事后了解到:小男孩的爸爸常年在外,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媽媽在家既要照顧年幼的妹妹,還要上班。小男孩入學前放任自流,養(yǎng)成了各種不良習慣,現(xiàn)在成績不太好。
思考:小男孩的家庭讓我想起了時下較流行的說法:“現(xiàn)在大部分家庭都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缺失的父親,焦慮母親,失控的孩子”。
孩子為什么會戳同桌的頭?是因為家長對孩子太冰冷,沒有愛心,沒有同理心。孩子內(nèi)心積壓太多的憤怒,孩子心里難受,他要宣泄自己的憤怒情緒,又剛好砬到了同桌逗他,所以小男孩就把內(nèi)心的憤怒發(fā)泄到了同桌身上。其實小男孩是無辜的,只是恰巧碰到了他,也許其他同學碰到也一樣會發(fā)生的。
其實這個家庭是存在一定問題的:一、夫妻關(guān)系不和諧,二、親子關(guān)系不良,自然家庭不和諧,不溫暖。在這樣的問題家庭中孩子自然會出現(xiàn)問題。這個事例正驗證了“問題孩子源于問題家庭”。
建議: 父親常年在外要經(jīng)常給家里打電話交流,與孩子進行電話溝通,關(guān)系孩子的身心健康;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本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大于分數(shù)、面子。要改變粗暴的打罵方式,要關(guān)注孩子的情緒,接納、理解孩子,多鼓勵、肯定孩子,與孩子成為好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有問題共同想辦法解決。培養(yǎng)孩子學習知識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另外,當家長想要火冒三丈時,要積極暗示自己要冷靜,可以假裝快樂、友好,這樣你就會露出和善的面容,表現(xiàn)出友善的肢體動作,孩子才不會受到你的不良情緒影響。孩子才會得到善待。
總之,孩子得到理解、支持、關(guān)愛、接納了,內(nèi)心自然會強大,對自己充滿信心,學習能力逐漸增強,對學習也會逐漸感興趣。當然改變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有靜待花開的心態(tài),孩子的問題自然會慢慢消失。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