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 <ul id="q2cmq"></ul>
  • <rt id="q2cmq"><acronym id="q2cmq"></acronym></rt>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 <delect id="q2cmq"></delect>
  • <strike id="q2cmq"><source id="q2cmq"></source></strike>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tr id="q2cmq"></tr><menu id="q2cmq"></menu>
    登錄    注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正文

    《每日分享》104(2019年5月)

    (2019-05-31 20:58:13)   [編輯]

    2019-5-1
    岳升杰每日分享:價值取向
    “什么是價值?價值就是在事情中什么是更重要的,我最看重的是什么?我們最看重的、最在乎的事情常常是我們真正內(nèi)在的價值,可是在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就將隱藏的一些價值忽略掉,而去找生活中表面的一些價值。對于孩子,我們在乎什么?很多父母在乎今天孩子考了幾分,在乎孩子今天老師表揚了沒有,在乎今天孩子的作業(yè)做得怎么樣?我們往往把表面上的一些價值看重而忽略了深層在乎的價值。
    “每個人都受內(nèi)在價值的推動,每個人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的理由都有他在乎的價值。比方,我們都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那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成績好能帶來什么?考上大學——找到好工作——光宗耀祖——有好的生活水平——得到別人的尊重——有面子。這是我們過去走的一條路,在乎表面的一些價值。
    “我們深層的價值是追求成功快樂、輕松滿足。為了實現(xiàn)成功快樂、輕松滿足,除了學習還有什么?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和別人不一樣創(chuàng)新。當我們看到內(nèi)在價值的時候,我們能找到很多實現(xiàn)價值的路徑。可是,我們很多家長朋友受困的是人生只有一條路?,F(xiàn)在我們就發(fā)現(xiàn),原來我對孩子過去產(chǎn)生的困擾就是我在乎了他表面上的一些價值,而忽略了他內(nèi)在的一些價值?!?br /> NLP中,在吳文君老師的講課中,有三個基本的概念就是信念、價值觀和規(guī)條。信念是一個人的世界觀,是一個人內(nèi)心關于世界是什么樣子的問題,它應屬于潛意識的范疇,是兒童時期或長期形成的。價值觀是一個人認為什么是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決定了一個人的走向。規(guī)條,就是行為準則,就是如何做才能實現(xiàn)價值,才能符合信念。從總的講,信念、價值觀、規(guī)條是包含關系,上一級決定著下一級。但在實際生活中,每個概念又有其豐富的內(nèi)含,只有在自己身上深入挖掘,才能讓自己活得明白,活得輕松,活得幸福。
    2019—5—2
    岳升杰每日分享:父母與我
    “當年,我高中畢業(yè)時要考大學,父母告訴我:‘學財會吧,財會是將來發(fā)展很好的一個方向。你可以不愁吃不愁穿;你可以有很好的生活前景?!谑?,我就學了財會。
    “在學習中,我發(fā)現(xiàn)無論如何我都學得不開心,我便嘗試著跟父母說:‘我可不可以換另外的行當,換另外的工作?’父母說:‘這樣不行,這樣你的生活會沒有保障,再說,你從現(xiàn)有的工作中跳出來,我們會很擔心你。’因為父母是為我好,他們選擇也一定是對的,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我在我不喜歡的行業(yè)里很痛苦地干了很多年。
    當我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我說:‘我這樣受不了了,我想找一個我喜歡的行業(yè)。’父母很傷心,說:‘孩子,我這樣是為你好,我這不是害你,我也不是要為給你選擇一個害你的專業(yè)?!M管父母苦口婆心地規(guī)勸,但我不想再痛苦地生活下去,我決定放棄財會專業(yè)而選擇了我喜歡的事情。
    吳文君老師所描述的情況是那些‘有本事’的父母所為。就我而言,還真沒享受過這種“待遇”。
    由于父親沒有文化,加之每天要為一家人的生計忙碌,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對我指導,我的成長完全屬于放養(yǎng)狀態(tài)。無論上學、工作還是婚姻都是我自由選擇,雖然一路走來很辛苦,但很有成就感。也許正是這樣的經(jīng)歷,讓我養(yǎng)成了不向困難低頭的性格,讓我有了頑強的生命力。我總是像被石頭壓著的小草一樣,此路不通,再尋他途,并且耐得住寂寞,抗得起風寒。雖然至今還未能做出一番事業(yè),但自我感覺良好,感覺自己的人生之路還是充實的、踏實的。
    如果讓我評論那些有文化、有地位、有能力的父母是如何干涉、毀掉孩子的,好像有點“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窮酸味。但我眼前確實有很多父母包辦、干涉,以致讓孩子生命黯淡的例子。愿我們吸取教訓,做智慧父母,只提建議,只做啦啦隊,讓孩子的生命自由舞動。
    2019—5—3
    岳升杰每日分享:我與孩子
    “我小的時候家里條件不好,受了很多委屈,當時就有一個愿望,將來我做父母時如果條件好了,我一定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當我的女兒五歲時,我發(fā)現(xiàn)她對鋼琴蠻有興趣,我就幫她找了老師,老師也很喜歡她,也愿意幫她。我用了當時很大的一筆投資,買了一架鋼琴。當時,我就覺得我這是為孩子好,并且把我得不到的也給了她。
    “以后,我就帶著女兒去學鋼琴,那真的是在學琴。從女兒五歲到十歲,那五年里我沒有休息過,每天都陪她練琴。人家都有什么自己的小聚會,我是舍不得的,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陪伴孩子上。老師教得也很認真,我也練,她也練,兩個人都很投入。
    “可是有一天,孩子眼淚汪汪地跟我說:‘媽媽,我覺得這架鋼琴把我們母女關系搞壞了?!驗橹灰粡椙伲覀兊年P系蠻好的,一彈琴我就看到她這里不對、那里不對,然后我就拼命的指,實在不行就拿個筷子敲。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鋼琴上有那種被什么東西砍過的痕跡。我一直納悶這是怎么回事,有一天她高興的時候說:‘這是我拿刀砍的?!髞?,我們鄰居家招了小偷,她就很開心地說:‘媽媽,什么時候我們家里來小偷啊?’我說:‘為什么要招小偷?’她說:‘其他東西不要偷,把鋼琴偷掉就好了?!瓦@樣很艱難地練了五年琴。
    “最初,我是為了培養(yǎng)一個女孩的情操,讓女兒練上琴。鋼琴老師說:‘孩子要堅持,一個習慣都堅持不下去,怎么可以培養(yǎng)她持久的這種耐力呢?’為了讓她取得考級,夏天的時候,蘇州達到40度左右,很熱很熱,記得她八歲左右上身沒穿衣服,只穿個小短褲坐在鋼琴前一彈就是四到六個小時。這樣她跳級從三級考到五級,可是到了十歲左右的時候,我覺得女兒無論如何彈不下去了,我也無論如何彈不下去了?!?br /> 很多父母正在重復著吳文君老師過去走的路,希望此類父母能盡早來個反思、反轉(zhuǎn)。
    2019—5—4
    岳升杰每日分享:愛的傷害
    “我跟朋友聊天時,朋友問我:‘到底是女兒想彈琴還是你想彈琴?’我說:‘為了她,我省下了所有的錢,我是為她好,我感覺這樣做是對的?!墒?,看到女兒越來越痛苦,我感覺真的堅持不下去了。我跟女兒商量:‘我們不彈了好不好?’她說:‘不,我要彈,要彈!’可是她沒有辦法堅持著去練。我說:‘我們可以練琴,但不要考級了?!覀冋伊艘粋€不考級的老師去練,后來發(fā)現(xiàn)她真的有很大一份壓力,一坐到琴上情緒就很暴躁。我說:‘我們確定不彈了,因為無論如何也沒有我們母女關系這份快樂重要。我們可以不彈琴,但這份關系不能失掉?!?br /> “孩子不彈琴了,而在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她在學校里彈琴。另外,在小區(qū)里,我們晚上散步的時候,有時會從房子里傳出鋼琴聲,每當聽到鋼琴聲,她就快步地走,一定要跟我們拉出開距離。當時,我就不明白她本來是跟我們并排走,為什么她就突然走得很快。后來我明白,她害怕我們對她說:‘你看人家孩子在練琴!’
    “琴就放在那兒,有的時候我跟她商量:‘要不送人,要不就賣掉?!唬家糁??!瓦@樣,鋼琴成了我們搬家中最大的一件家務什,每次為了搬鋼琴要多花很多錢。就這樣,孩子對她喜歡的那個音樂和她厭惡的鋼琴形成了一種反差。
    “到現(xiàn)在她有很靈的耳朵,她只要聽過一遍這個歌,她就能哼出來。她能夠到網(wǎng)上很快的地下載一些他她喜歡的歌曲,她也喜歡看日劇、韓劇關于鋼琴的什么協(xié)奏曲,可是她到現(xiàn)在也沒有能力在家里坐到鋼琴上去彈。這就是‘我為她好,我這樣做是對的’給孩子帶來的損失。所以,當有家長問我‘要不要練琴’我說:‘練琴沒問題,關鍵你要想好練琴是為什么?’”
    吳文君老師所談的既是個人問題也是普遍問題,既是具體問題也是哲學問題。愿每位父母學點家庭教育,最大限度減少愛的傷害。
    2019—5—5
    岳升杰每日分享:見怪不怪
    “在女兒因為彈琴而陷入痛苦的過程中,我完全沒想到的是她喜歡畫畫。她看卡通,畫漫畫,所有的零花錢都用在買漫畫書上。在這方面她做了好多儲備,還寫了一篇《比較中日漫畫》的論文。我們沒有要求,沒有給她提過條件,沒有找過任何輔導老師,什么都沒有,她就是很隨意地去做,她就很喜歡畫畫。當她可以去給別人的書做插圖時,她很有成就感。在畫畫與練琴這樣一個很大的反差中,我一直在問自己:‘為什么當我堅持我這樣做是對的,逼著她去每天練幾個小時鋼琴時,她卻產(chǎn)生了畏懼,沒有一點推動力?而當我對她畫畫毫無理會時,她卻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吳文君老師的疑惑也是很多父母的疑惑,如果深入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我們認為的看見的“怪”現(xiàn)象實際并不“怪”,它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是我們被觀念所迷,沒有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吳老師對女兒不愛彈琴的情況進行了分析。
    “后來,女兒就常常跟我說:‘當初你越說你這樣做是對的,你這是為我好,我心里越難過?!斪约赫嬲龑@兩句話思考之后,我發(fā)現(xiàn)它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是它讓孩子產(chǎn)生了愧疚感、產(chǎn)生負罪感?!畫寢屖菫槲液?,那我做不好,我對不起媽媽,可是我真的不愿意做,我真的做不來,那還是我不好?!芏喔咧猩?、初中生、小學生,當他們學不好功課,在父母和老師那邊受到了打擊而坐到我面前的時候,他們常常也會說:‘我能理解爸爸媽媽,他們都是為我好;我能理解老師,他們這樣做是對的,是我自己做得不好。’
    “這兩句話對孩子產(chǎn)生的壓力,就是讓孩子有愧疚感和罪惡感,而愧疚感和罪惡感是無法讓一個人轉(zhuǎn)化為行動動力的,它只能會讓孩子更無力、無奈。另一方面父母只注重了做法,而看不見事情的效果,內(nèi)心充滿著焦慮、煩躁和氣憤。父母和孩子都很辛苦,同時兩個人的關系開始破裂、開始惡化。”
    2019—5—6
    岳升杰每日分享:兩句毒話
      “我這樣說是為你好,其他人我才懶得說他!”“我這樣做是為你好,哪有父母害孩子的?”“父母這樣做是狠鐵不成鋼,也是為你好,你要理解他。俗話說,虎毒還不食子呢,他怎么能害你?”……這是父母或成人教育孩子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都是為你好。從主觀上講,父母確實是為孩子好,孩子也明白父母是想為自己好;從客觀上講,父母也明白這樣說和做孩子不喜歡,因為自己當孩子時領教過,孩子更是感到憋屈,因為身心難受還無話可說。周弘老師把這種情況總結(jié)為“為你好,受不了?!?br /> “我這樣做是對的,我小時候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做的,當時雖然不理解,長大了就明白了?!薄拔疫@樣做是對的,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菜多,你按我說的做就是了,別總問為什么?!薄澳惆锤改刚f的去做就是了,他畢竟是過來人,不會有錯的。”這是父母或成人教育孩子時常說的另一句話——我這樣做是對的。
    之所以把這兩句父母常說的話說成是毒話,因為它有“殺人不見血”的功效;它有“冷水煮青蛙”的功能;它有“吃了砒霜仍覺甜”的感覺;它有“犯了錯誤不覺羞”的護身符作用。吳文君老師讓家長們分四組進行討論,“你在什么情況下對孩子或親人用這兩句話?頻率如何?”家長們討論后分享得很深刻。
    “感覺我高你低的時候;證明我是有道理的時候;想說服一個人的時候;想把自己的價值觀塞給別人的時候;最后一張底牌,最無力的時候。并不關注是不是對方想要的。”
    “特別想控制的時候,想讓他聽我們話的時候,每當對方抵觸的時候。”
    “給自己找借口的時候,當孩子不想練跆拳道的時候,我說,你練了可以不受欺負?!薄拔一旧虾蛣e人說話的時候就處在這個狀態(tài),因為我對你好,才和你說話,因為這是對的才告訴你。只要主動和他說話我就有這種想法。”
    2019—5—7
    岳升杰每日分享:麻醉身心
    “當父母強加給孩子的時候,我們只是自己認為是對的、是好的,卻沒有考慮對方是否認為也是好的、是對的。我們只關注了自己的感受,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就是說,當我們說這兩句話的時候是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而沒有在乎孩子,這樣就造成孩子的愧疚和罪惡感。如果孩子叛逆,會減少一些傷害,如果孩子一旦屈服、順從,那他做事就是為父母而做,不是為自己而做;他活著就是為父母而活,不是為自己而活。
    “我們用這樣的方式逼出了很多很多不會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孩子?!沂强丛诟改傅拿孀由蠟楦改缸x書’‘我為媽媽讀書,我為爸爸讀書,因為爸爸媽媽告訴我,讀書是好的,將來有好的前途。我為父母而讀,我自己讀書根本不快樂,如果可以選擇,我老早就從學校離開了?!?br /> “這兩句話傷害力最大的就是用這份愧疚感和罪惡感逼出了一個一個不懂得自己為自己人生負責任的孩子。我們強迫他、強求他、要求他按照我們的標準去生活,就跟我們渴望孩子人生成功快樂的目標大相徑庭。他連此刻學習都不快樂,他又怎樣相信通過學習,他未來的人生是快樂的?而我們卻認為‘我是對的,我是為你好,你要按著我的標準去學習,你應該快樂!’
    “當然,這兩句傷害最大的話從父母嘴里說出來并不是一個模子,而是在生活里有很多變形。有誘導式的——你這樣做將來有好的前程,能夠享福;有威逼式的——你不這樣做,看我怎么收拾你;有哭訴型的——我為你犧牲了這么多,你這樣太讓我失望了;有強迫暴力型的——這次打你還是輕的,下次你就不要進家了!”
    “我這是為你好”“我這樣做是對的”這兩句話有很大的迷惑性,好像麻醉劑一樣既麻醉著孩子和父母的身心。從父母來說,感覺自己為孩子好、自己做得對,孩子有問題自己也無奈;從孩子來說,自己心里難受,渾身無力,但也說不出父母什么問題,只能怪自己無能。

    2019—5—8

    岳升杰每日分享:鐵三角關系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職業(yè)里面唯有父母是不能辭職的,因為我們承擔著一份做父母的責任。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組成了一個家庭或者曾經(jīng)有過一個家庭,這是他們之間的一份關系。這是第一份關系,是做為夫妻的一份關系,或者不是做為夫妻,可是他們曾經(jīng)在一起,這就是第一份關系。

    “當他們準備好了或沒有準備好就已經(jīng)把一個孩子送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有了第二份關系,那就是親子關系。這份親子關系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人之間關系中最特殊的,它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它是唯一的;第二,它是有血緣性的;第三,它是最穩(wěn)定的一個基礎的關系。它是不可以否定、不可以代替、不可以改變最永恒的一份關系。

    “這個男人是孩子的爸爸,這個女人是孩子的媽媽,一旦這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這就成了一個永遠無法改變的鐵三角。也許有一天這個男人和這個女人的第一份關系可能會解除,他們不再是夫妻,可是他們兩個做為爸爸和媽媽的關系是永遠的、是唯一的。

    “有人說,父母生了我,但沒有養(yǎng)我。即使沒有養(yǎng)你,但仍然是你的父親母親,因為這個孩子的生命中一半是爸爸給的,一半是媽媽給的。或者從某個角度來講,這個男人和女人把這個生命交到這個世界上就已經(jīng)完成了他們對這個孩子所有的任務。試想,這個生命已經(jīng)在母體內(nèi)安全地度過十個月;這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面對無數(shù)的危險,但他竟然可以活下來。這就是生命的最大禮物,當這個禮物交給孩子的時候,這個孩子就跟爸爸和媽媽有了一份永恒的關系。”

    在李中瑩老師的NLP中,在吳文君老師的講課中,他們把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系形象地比喻為“鐵三角關系”。初識這個比喻,讓我眼前一亮,它讓我看到了親子關系的深刻性、重要性。按常識,在三角形的三個點中,只要有一個點不穩(wěn)定,整個三角形就會變形,反之亦然。

    2019—5—9

    岳升杰每日分享:與道同行

    “有人說,我的孩子不孝順,做了很多大逆不道的事情,我登報跟他解除關系,但你在親緣上卻是無法改變的。有人說,我的父母對我不好,我不想承認他,我不想接受他,但你也無法否認這份關系。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不可以否定、不可以代替的。有人說:‘我養(yǎng)父母比我生父母還好’,也許養(yǎng)父母有緣份代替生父母照顧了孩子,但他只是照料之恩,沒有生養(yǎng)之恩。父母生養(yǎng)是給了孩子一個大禮物,而這個大禮物足可以彌補其他的不足。有人說:‘我做了孩子的繼母或繼父,我對這個孩子百分之百地好,我想讓這個孩子有一天說:叔叔、阿姨,你比我親爸親媽還好?!⌒?,這種想法,我們已經(jīng)越界了,我們無論做到怎樣,也不會比他親爸親媽給他的生命更多。所以,不要期望去做一個取代別人父母的人。

    “不管父母與孩子之間有多少痛苦,多少悲哀,父母的責任是責無旁貸的。有人說:‘我不完美,我沒辦法將孩子教育得完美,我把他交給老師吧,因為老師更專業(yè),老師是專家,老師比我更有能耐?!斈氵@樣說時,你就放棄了做父母的責任。

    “我們可以想像,那個也是80后的年輕老師,他自己還是孩子,他自己尚且需要照顧,讓他去照顧四五十個孩子,他有多大的力量?你連自己的孩子都照顧不到,你卻把孩子交給老師,讓老師去百分之百地照顧自己的孩子,這只能是妄想。所以,做父母的,一旦確立這份永恒的關系,就要想如何盡到自己的責任?!?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是一種天然的、客觀的、符合“道”的鐵三角關系,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因此,無論父母和孩子都要尊重這份關系,當關系圓融時,我們應共同呵護、共同享受;當關系受損時,我們要共同努力、共同修復。我們只有尊重才是智慧者,才是與“道”同行,那些選擇放棄、傷害的不理智做法都是背“道”而馳,都必然遭到“道”的懲罰。

    2019—5—10

    岳升杰每日分享:提供空間

    “原來我讓孩子去讀書,結(jié)果她兩個大學都不上,就回家了?;丶乙院螅褪强措娪?、打電腦,差不多一年什么也不做。我就跟她說:‘這樣吧,我能負責的就是,我工作到80歲,你跟著我吃住什么都行,但是不能穿名牌,也不能換手機。你如果覺得這樣的日子挺好,我也挺開心,因為你每天都能陪著我。如果你感覺不好,你想干什么,我能做的我就幫你?!Y(jié)果她憋不住了,她就非要工作,她就跟她爸說:‘哪怕是沒有錢賺我也去’。我經(jīng)常說‘用不用幫你?’她有時就不好意思。她連換了三份工作,我說:‘沒關系,你這么年輕就嘗試,只當是學習,每一個工作都可以學到一些東西?!F(xiàn)在就找到一個非常適合她的很不錯的工作。當然,這個過程中那一年內(nèi)心是有掙扎的,但是真正你把責任交給她,告訴她,我能做什么,而結(jié)果讓她自己來承擔,我只做我該做的,她就成長得很快。”

    這是一位媽媽的分享,她道出了自己的無奈,她也道出了父母給孩子提供空間的重要性,她更道出了孩子成長的真諦。事實就是這樣殘酷,當父母用推、拖、拉、拽、拔的方式讓孩子按自己的預期成長時,孩子卻停止成長甚至倒退;當父母只給孩子提供空間時,不僅父母輕松快樂,而且孩子也自由成長。當家庭教育中講到,對孩子不能逼、不能哄、不能誘導時,有些父母就疑惑:難道我就不管他了嗎?在有些父母看來,放棄老方法就等于放棄父母的責任,實際上有太多智慧的方法需要父母學習。對此,吳老師也談了父母的方向。

    “父母如何做?父母到底可以做什么?做父母就是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空間,讓孩子在這個空間中學習或掌握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個是照顧自己成功快樂;一個是帶給世界一份正面的影響。如何給孩子提供一個空間,怎么樣才算給孩子提供了空間?這就是我們父母要學習的,這就是我們做父母的一份責任?!?

    2019—5—11

    岳升杰每日分享:三類父母

      在家庭教育中,我往往把孩子的發(fā)展、成長比喻為孩子拉著一輛架子車前行,而把父母的教育比喻為在架子車周圍想著幫忙的人。就父母的主觀愿望來說,都是想朝著孩子前進的方向或拉或推幫孩子一把,但客觀上卻有三種情況,我也因之分為三類父母。

    一是背道而馳,幫倒忙,孩子朝前走,父母向后拉或推。如果在看得見的場景中,當孩子朝東走,有一個人卻向西推,我們會視他為仇人。但在看不見的無形世界,有些父母確實在做著這些仇人在做的事,他們以“愛”和“好心”為幌子卻做著“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妨礙著孩子的成長,甚至消耗著孩子的生命。

      二是父母就如同路人,對孩子不幫忙也不埋怨。從教育情況來說,有些父母是沒有精力管孩子,有的是沒有能力管孩子,有的就認為,孩子的人生就要讓他自己走;從客觀效果來說,父母給了孩子空間,孩子能自由發(fā)展。

      三是父母所做的永遠是和孩子一個方向用力,有時加油助威,有時從后面推一把,有時從前面拉一下。從客觀效果看,這類父母不僅給孩子提供空間還能引領孩子。

      從“空間說”來看,既能給孩子提供空間又能引領孩子的父母才是理想的父母。如何做到?從信念上要堅信,任何孩子都有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任何孩子走自己的人生才有動力才有快樂;從價值觀上,孩子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從規(guī)條上,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要幫孩子分析展望未來。

    我們給孩子空間是讓他明白,他做了他要承擔什么,他不做他同樣要承擔什么。孩子的責任心就是在你給他空間讓他自己做決定的時候培養(yǎng)起來的。父母不是不做為,而是在這個空間之外做一個方向的引導。關鍵我們要有這個宏觀的能力,能在空間之外,同時還能幫他看到愿景。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動力在哪里,要靠內(nèi)在的價值推動他,而不是像拉驢一樣拉著他走,這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東西。

    2019—5—12

    岳升杰每日分享:寫給母親

      今天是五月份的第二個周日,是母親節(jié)!母親節(jié)自然想起自己的母親,雖然母親在我七歲時已離我而去,雖然母親的音容笑貌一直是那樣模糊,但母親賜予我健康的身體和向上、向善的靈魂讓我永遠懷念她、感恩她。在我心中,母親永遠是那樣的善良,那樣的純潔,那樣的美麗,那樣的高大。白天,母親的眼睛在時刻盯著我,我做每件事好像都是為了母親——當我做得好時,她給我微笑,給我點頭;當我沒做好時,她給我鼓勵,給我力量;晚上,多少次溫馨、凄涼的夢境讓我無眠,幾次清晰的離別伴我終生。母親、母愛對我的生命影響多大,我無法估量。我總想用詩表達我對母親的思念,怎奈功力不足,不能寫出細膩的情感,不能表達內(nèi)心的呼喚,現(xiàn)借用余光中先生的《母難日》三則權(quán)作紀念。

     一、《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
      有無窮無盡的笑聲,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蕩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曉得我都記得。
    二、《矛盾世界
      快樂的世界
      當初我們見面
      你迎我以微笑
      而我答你以大哭
      驚天,動地

    悲哀的世界
      最后我們分手
      我送你以大哭
      而你答我以無言
      關天,閉地
      矛盾的世界
      不論初見或永別
      我總是對你以大哭
      哭世界始于你一笑
      而幸福終于你閉目
    三、《天國地府  》

    每年到母難日
      總握著電話筒
      很想撥一個電話 
      給久別的母親
      只為了再聽一次
      一次也好
      催眠的磁性母音
        但是她住的地方
      不知是什么號碼
      何況她已經(jīng)睡了
      不能接我的電話 
      「這里是長途臺
      究竟你要
      接哪一個國家?」
        我該怎么回答呢?
      天國,是什么字頭?
      地府,有多少區(qū)號?
      那不耐的接線生
      卡撻把線路切斷
      留給我手里一截
      算是電線呢還是若斷若連的臍帶
      就算真的接通了
      又能夠說些什么
      這世界從你走后
      變得已不能指認
      唯一不變的只有
      對你永久的感恩

    2019—5—13

    岳升杰每日分享:展望愿景

    提到空間,在我腦子里想到兩個方面,一個是物理空間,一個是精神空間。物理方面,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基礎上,要多放手,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精神方面,首先學會接受,然后要利用有方向性的發(fā)問,給孩子規(guī)劃出愿景,對孩子進行引導。就是說,父母的接受和尊重只是給孩子提供了空間,由于孩子還沒有一定的經(jīng)驗,可能還弄不清要如何做,這就需要父母引導。

    我的女兒5歲,她一彈鋼琴就鬧,我當時就說了,這期學完就不學了,因為這跟我們親子之間的快樂已經(jīng)很沖突了。當這期學完再面臨下一期的時候,女兒就來問我:“我還學不學?”我說:“你說呢?咱分析一下學與不學的利弊吧。學下去,你們這個鋼琴小組就可能要在人民大會堂表演,到時可能還要化妝,很漂亮。你不學習,小朋友在臺上表演,你在低下看也行。這樣也挺好,好處是不用去學了,平時不用練習了,不用給媽媽費勁了。

    我當然是希望女兒去學,我就要把這個愿景描繪給她。女兒聽后說:“那我還是想學”。我就告訴女兒:“想學也行,但你要想好學習是蠻辛苦的,你每天回來必須保持40分鐘的練琴。練的過程中間你應該做到什么?”她說:“我要自己主動,我要怎樣怎樣?!蔽乙磉_的是,我們自己要有一個愿景描繪給孩子,讓孩子看到這樣做的價值。這樣,她自己就會有一個很好的選擇,當她選擇了,我們再告訴孩子:“你選擇了就要承擔好多東西,像苦啊、累啊等?!碑敽⒆佑幸庠溉プ龅臅r候就OK了。

    這個過程還會有反復,我的經(jīng)驗是對于她所有的事情第一步先接受:“可以的,很好啊!”我們接受的時候腦子里就要想著如何發(fā)問,告訴她這個事情不做會是什么,做了會怎么樣。如果她真的不按自己的路子去走,我們再繼續(xù)去想辦法,還要去發(fā)問。我覺得父母畢竟還是要掌握方向的,如果任其發(fā)展,有些事情怕因為能力問題而不可收場。
    2019—5—14

    岳升杰每日分享:棄“惡”從“善”

    “我女兒有她自己的一個小房間,我主動跟她說:‘女兒,這個房間是你自己的,你可以在里面自己決定怎么玩。我們要進來的時候會敲門、會問你:我可以進來嗎?你說:可以。我們才進來?!头浅5亻_心:‘太好了,太好了!’我接著跟她說:‘爸爸媽媽呢,我們也有自己的空間,你再進爸爸媽媽房間的時候,你也敲門。她說:‘好的,好的?!覀兙褪沁@樣給她一個空間和選擇?!?

    也許有些父母對這位媽媽的做法不屑一顧,認為“這有什么?這不是小兒科嗎?”實際上,家庭教育真的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都是一個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過程——優(yōu)秀的孩子是父母集腋成裘,問題孩子是父母蟻穴潰堤。如果用“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來比喻,這里的“善”和“惡”應是父母正確和錯誤的做法,而要讓父母棄“惡”從“善”最根本的就是讓父母認識到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像上面這位媽媽的做法就是就是智慧,就是“小善”,從表面看,她只是給女兒提供了一個有形的、看得見的物理空間,實質(zhì)上,她有這種思想,他還會給孩子提供無形的、看不見的心靈和精神空間。下面這位媽媽的做法就是“小惡”,父母的擔心、恐懼會變成詛咒,長此以往,孩子一定會出“問題”,。

    “有的時候提供空間會有一個障礙,父母總是以自己的經(jīng)驗看到很多負面的東西,他們沒有看到事情的兩個方面。我姑娘過生日,她和同學去唱K,我老婆就說:‘唱K可了不得呀,你開車我們在后面盯著!’然后老婆就給女兒打電話,問什么時候下來,讓我再去接。這樣弄得兩敗俱傷,愛人不高興,孩子更不高興。后來孩子賭氣打的回來,我們再跟著回來。父母把負面的東西看得太多了,不相信孩子能照顧自己。這種信念上的局限,讓父母不知不覺中在做這樣的事,從而代替孩子成長、妨礙他成長、控制孩子成長。”

    2019—5—15
    岳升杰每日分享:尊重選擇

    家庭教育是一門系統(tǒng)的、辯證的科學,它最大的學問就是把握好“度”,做到恰當、合適、正好。家庭教育應從一元極端、二元對立發(fā)展到三元開放,應該順應自然、順應時代,永遠向上、向善。有人說,現(xiàn)在孩子經(jīng)常生活在鐵棍窗、洋灰房,真實情況是“房子大了,生活空間小了;生活富裕了,幸福指數(shù)降了”。很多家庭“六位一體”,孩子受到來自各方的照顧,加上特質(zhì)條件的充足,孩子本應陽光、幸福,但現(xiàn)實是很多孩子成了不敢見陽光,不敢面對現(xiàn)實的“宅男”“宅女”,甚至有的成了具有抑郁、焦慮特質(zhì),生存能力極差的“神經(jīng)質(zhì)”、“可憐蟲”、“怪物”。

    這些畸形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既不能簡單歸為“時代病”也不能錯誤歸為“孩子的事”,而應歸為父母沒有與時俱進,用舊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的結(jié)果。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無微不至照顧與孩子自由空間之間的關系問題。有些父母總希望孩子是個“玻璃人”,門隨便進、日記隨便看,否則就認為孩子一定是在做壞事;有些父母總希望孩子是個“乖乖仔”,看父母臉、聽父母話,否則就認為孩子是叛逆。“沒有隱私的孩子長不大”,一個孩子的成長最根本的源于他的體驗、他的思考、他的興趣、他的動力,如果父母不給孩子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孩子怎能成長?在給孩子提供精神空間方面最主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看下面這位媽媽是如何做的。

    “兒子學校的老師實行孩子做錯事就罰款的方法,兒子覺得這個事情特別不合理,他要反抗,他甚至想通過法律渠道去告老師。他主動征求我的意見我就引導他‘你分析一下做這個事情的利和弊,你如果這樣做,會給你帶來什么?如果你換一種做法會有什么結(jié)果?我對他說,我只能給你建議,具體怎么做由你自己做主,哪怕你去打官司,你覺得應該打官司我也不反對?!易屗吹绞虑槲磥淼目赡苄?,但尊重他的選擇?!?

    2019—5—16
    岳升杰每日分享:生命奇跡

      艾里克森居住在美國西部一個農(nóng)場里,有一天,他的馬廄里突然多了一匹馬。按常理,每匹馬都應打上標記,但這匹馬沒有。怎么才能幫它盡快找到主人呢?艾里克森說:讓我完成這個任務吧。

      他用一根長韁繩松松地牽著馬,馬在前邊走,他在后面跟。每當馬只顧迷戀路邊的草不肯走時,他就拉一拉韁繩,讓馬盡快走路;每當十字路口,他就在旁邊靜靜地等,什么時候馬選擇路了,他就跟著走。就這樣終于找到了主人,主人說:“謝謝您,這是匹新進的馬,我還沒來得及做標記就跑了。多虧您送來了,我還以為找不到了呢。”艾里克森說:“不應感謝我,應感謝您的馬,是它認著路回來的。”到家后,家人問艾里克森是怎么找到主人的,他說:“我相信馬是認路的,只要讓它自由選擇,它是能找到路的,我只是在旁邊提醒一下?!?

      吳文君老師用這個故事意在說明“父母這什么要給孩子空間,怎么給孩子空間?”的問題。從這個故事我想到了“老馬識途”,想到了艾里克森。

      管仲輔助齊桓公帶兵打仗,由于路途遙遠,加之受敵人迷惑走進了荒無人煙的沙漠地帶。當齊桓公為如何走出沙漠犯愁時,管仲想了個辦法,他讓幾匹馬走在前面,軍隊走在后面,最后終于走出了沙漠。這就是“老馬識途”成語的來源。

      在學心理學時,知道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以人格特征為標準將人的心理發(fā)展分為八個階段。為了方便記憶,我寫了這幾句話:前后幼童青,信自主勤同,懷羞內(nèi)自混,希意目能誠。成年早中后,親密繁衍善,孤獨停滯厭,愛心關明賢。這次接觸又了解到他生于1901年卒于1980年。他17歲時患上脊髓灰質(zhì)炎,在身體癱瘓的情況下他成為“現(xiàn)代催眠之父”,并讓生命延續(xù)到79歲。

      無論是馬識途還是艾里克森都見證著生命的奇跡,既然我們幸運為人,我們的生命也充滿著奇跡,我們應讓生命綻放,讓生命舞動!

    2019—5—17

    岳升杰每日分享:“好”得可怕

    “曾經(jīng)有位媽媽帶著她初三的大男孩來訪,男孩比媽媽要高很多。我問他:‘你今天來找我做什么?’他第一個反應是看看他媽媽,說:‘媽媽讓我來的。’我說:‘那你媽媽讓你來,你告訴我,你來到這邊之后你有什么事情要讓我?guī)兔??’他再看一眼媽媽,說:‘是媽媽讓我來的?!覇査骸裉旎厝ト绻麑懽鳂I(yè)的話,是先學語文還是數(shù)學,先學哪一門科目呢?’他第一反應又是看看媽媽,說:‘媽媽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每當我問他一句話,他第一個反應就是看看媽媽,然后說,媽媽說、媽媽。

    “我去問那位媽媽:‘你帶你的孩子來找我,你的困惑是什么呢?’媽媽說:‘吳老師,你看我這個兒子哪像個男孩子,一點血氣都沒有,到現(xiàn)在什么都不能做決定。每天中午飯都是我弄好讓他帶去,如果不弄好讓他帶我就要買了給他送去。什么事情都不會做決定,什么都要拿來問我,我擔心孩子這樣下去怎么樣將來能照顧自己?’我問她:‘在今天之前你代替孩子做了哪些決定,他為什么就長成這樣一個隨時隨地都要媽媽給建議的孩子?’這位困惑的媽媽,她的孩子是一個非常乖、非常聽話的好孩子?!?

    從孩子的表現(xiàn)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他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過去,這個孩子一定享受了父母過多的“愛”,他生活在蜜罐中,他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少爺”生活。除了吃飯、上學父母不能代替外,其余的估計父母都代替完了?,F(xiàn)在,人們還看不到父母對這個孩子的危害,還看不到這個孩子對家庭的危害。假如這個孩子學習成績好的話,他一定是其他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因為孩子聽話、不找事、學習又好。這個孩子最可怕的是未來,他沒有獨立生存能力,沒有自己的目標,他生活的核心就是媽媽,當有朝一日,媽媽嫌棄他了,他便無法生活。因此,這些孩子的“好”是最可怕的。

    2019—5—18
    岳升杰每日分享:愛與成長

    “有位家長說:‘我的孩子14歲了,他去小便,我都要幫他把馬桶蓋打開,讓他站在指定的位置,他才會將小便尿到馬桶里,否則他就會便在上面或便在下面?!形粙寢屨f:‘我的孩子早晨起來,我要告訴他今天溫度幾度,你要穿幾件幾件衣服,幫他把衣服放在那個地方讓他自己穿上。如果今天我恰恰忘記了,他就會少穿一件或多穿一件去上學,要么熱得夠嗆,要么就凍感冒。’有位父親說:‘一個孩子五個大人陪著,五個人可以代替他做很多事情,這個孩子就不需要做事情了?!?

    “那些不相信孩子且掌控欲太強的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就做了一些代替孩子成長的事情。那些太勤快的媽媽總是幫孩子刷牙、穿衣、系鞋帶、削鉛筆、收拾作業(yè)本。當她安排好孩子生活中所有的事情,當她代替孩子做了孩子該做的事情,當她把一切事情都做好了,這個孩子就可以什么都不做了?!?

    “我們知道,一個孩子成長是要動用他所有的身體器官去跟外界接觸的過程。他每跟外界用他的器官去接觸一次,他頭腦中就會建立相應的處理這個事情的網(wǎng)絡。可是如果做父母的代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其結(jié)果就是他頭腦中剩余很多神經(jīng)細胞,當神經(jīng)細胞之間沒有形成連接,沒有形成網(wǎng)絡,再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去處理?!?

    吳文君老師將父母代替孩子成長的現(xiàn)象以及損害從心理學的角度做了深入分析。從理論上講,父母的愛與孩子的成長應是在一個方向同頻共振的,但現(xiàn)實中,由于愛的不到位或愛的越位導致孩子的成長或旱或淹。一方面孩子需要無條件的愛,父母也需要向孩子表達無私的愛,但另一方面孩子需要成長,孩子需要在做事中培養(yǎng)自信、培養(yǎng)責任、培養(yǎng)能力。父母如何不缺位、不越位,不把愛變?yōu)榉恋K孩子成長的元兇,而是守住底線、明確界限、適度施愛,把愛真正轉(zhuǎn)化為孩子成長的動力,這是需要父母努力的方向。

    2019—5—19
    岳升杰每日分享:妨礙成長

    外面下雪了,很冷、很滑,會凍感冒、滑倒的,不要出去;外面下雨了,腳會踩濕的,衣服會弄臟的,不要出去;外面溫度很高,出去會曬黑的,不要出去。不許去燒水,不小心會燙傷的;不許爬上很高的地方,那樣會摔傷的;不許一個人出去,那樣很危險。你只可以做我?guī)湍阋炎鰶Q定的事,不可以去做父母還沒有決定的事情;你只許走考大學這條路,不許走音樂、美術(shù)、體育的特長生;你只許上北上廣這些大城市的大學,不許考那些小城市的學校;你只許選我?guī)湍氵x的專業(yè),不許上那些冷門的專業(yè);你只許跟那些學習好的同學打交道,不要跟那些不聽話的學生打交道;你只許走公務員這條路,不許搞一些經(jīng)商什么的……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知道人生最近的路是什么,只要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走,就不會走彎路,就不會浪費資源,就不會有什么大的傷害??墒呛⒆娱L大了,他需要一個空間,他越長大越需要大的空間。這樣一方面孩子需要空間,一方面父母不肯給孩子空間,這個矛盾帶來相互的傷害。正如房子里面的一棵樹,它在小時是自由的,但長大了就需要更大的空間。

    因為不讓孩子做,孩子沒有機會去嘗試,沒有機會去學習,他也不知道天很冷,少穿一件衣服會感冒,他也不知道跟哪些人相處會有危險,也不知道如何規(guī)避危險,因為過去我們替他都安排好了。代替、控制恰恰是我們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經(jīng)常在做的一些方法。

    很多家長用自己的狹隘的經(jīng)驗限制和妨礙著孩子的成長。我們經(jīng)常從父母那里聽到很多不許孩子這樣,不許孩子那樣。父母在不斷地要求孩子由父母來決定,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的時候,就在不知不覺間吞噬了孩子成長的空間,剝奪了學習和掌握照顧自己的能力。這些孩子就很惶惑、很恐懼,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當然,他連照顧自己的能力就沒有,更談不上給世界帶來正面影響。

    2019—5—20

    岳升杰每日分享:獨立成長

    “今年暑假,我給一個學校的老師做培訓。有一位女老師,30幾歲,高高大大的,很有力量,出過國,英語教得很棒,到現(xiàn)在還沒找到男朋友。她說‘我爸媽前一段很著急,到處幫我張羅對象,最近我爸爸很安心。爸爸說過一句話:不管你長多大,我眼前的你都是抱在懷里的那個寶寶?!?span>這個爸爸很享受跟寶寶在一起的過程,因為爸爸50幾歲了,退休了,越來越衰老了,越來越覺得無力了,他渴望跟孩子就這樣緊緊的粘在一起。當這位老師跟我說的時候,我說‘小心,如果爸爸一直這樣看,你可能永遠都找不到男朋友;找到了,你也嫁不出去;嫁出去了,你也不會幸福。因為你的爸爸媽媽不允許你離開家庭,他們需要你這樣。’

    “在獨生子女家庭有這樣一個現(xiàn)象,也是對很多父母的一個挑戰(zhàn),就是家長一方面盼著孩子長大,一方面害怕孩子長大。盼著孩子長大就是‘哎呀,你總算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不需要我給你操心了,我出門不用惦記你了。你看你可以考大學了,可以找工作了,可以成家了,我的任務開始完成了?!@是家長的一個愿望。同時,家長害怕孩子長大,因為孩子長大意味著要離開;孩子長大意味著父母沒有機會再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機會了;孩子長大意味著父母將落單、將空巢,將要去面對那個不太愿意面對的那一半。很多父母就是這樣,害怕孩子長大。所以,父母一方面在推著孩子長大,一方面又拉著孩子‘你不要走’。而孩子呢,知道爸爸媽媽是為自己好,知道這樣是對的,同時他又渴望長大,以致孩子和父母都生活在煎熬里?!?

    家庭教育是一門與時俱進的科學,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當前的家庭結(jié)構(gòu)和生活條件,與改革開放前已大不相同,父母必須根據(jù)自己和孩子都要獨立成長的大原則,緊密結(jié)合自己的家庭情況實施家庭教育,切不可抱殘守缺——“我過去怎樣怎樣,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

    2019—5—21

    岳升杰每日分享:忽略成長

    “有一本書叫《水知道答案》,書里介紹了一個精典的實驗。將一只鍋里的米飯放在三個相同的瓶子里,再將這三個瓶子分別放在所有物理條件都控制得一樣的三個房間里。在第一個房間里,有人每天在相同的時間到那里對那個瓶子說一些鼓勵和肯定的話:‘你好,我愛你,我很喜歡你?!诘诙€房間里,有人每天對著瓶子說一些責備的、罵人的、難聽的話:‘你這個蠢家伙,我討厭你,恨死你了?!诘谌齻€房間里,瓶子放那里后沒人去理睬。兩個月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那個沒人理睬的瓶子最臭。仔細分析,被罵實際是一種負面的關注:‘我看到了你,我在乎你,我愿意拿時間和精力給你?!?

    “有學生非常高興地跟我說:‘吳老師,你知道嗎?今天學校廣播里點我的名字啦?!艺f:‘那太好了!你做什么好事了?’‘哪里做好事了,我有什么好事,我被學校處分了?!耶敃r心里一驚,這孩子怎么被處分還一臉喜悅。他說:‘老師,我哪有機會被別人表揚?現(xiàn)在學校的廣播里點到某某班、某某人被學校處分,全校人都知道我名字了。我是公眾人物了。’當時聽了以后我內(nèi)心很是悲哀,后了解這個孩子的背景,才知道爸爸媽媽不知道去哪里了,把他扔給外婆。外婆年紀大了,沒有辦法照顧他?!?

    記得小學時,有個鄰居經(jīng)常在學校調(diào)皮搗蛋,有一次回家高興地對他娘說:“娘,老師讓我當干部了,我是‘擠長’?!彼锊唤獾貑枺骸啊當D長’是什么干部?”原來我們那時坐的都是條桌,他上課時總是跟左右扛來扛去,老師沒辦法就封他為“擠長”,發(fā)現(xiàn)誰“擠”人了就管,這樣他管住了自己。

    的確,忽略孩子成長也是一種大的傷害,現(xiàn)在的留守兒童就是這樣一類群體。有些父母在孩子很小時候就離開了家,一年回家不了幾天,平時也不和孩子溝通。這些孩子極易形成冷漠的性格,無論對家庭還是社會都有極大的危害性。

    2019—5—22

    岳升杰每日分享愛的蒙蔽

    “好,謝謝你給我們提供一次學習的機會!接下來,我不需要你做什么,一會兒,我會用卷筒紙把你的眼睛、耳朵、嘴巴蒙住,再把你的手、腳綁住,當然,我會把你的鼻孔留出來,你是安全的。

    “請你站在中間,把手放下來,全身放松。這是我的孩子,我是非常非常愛他的媽媽。我希望孩子一生順利,也希望孩子生活得純潔,我每天用父母的那份愛心對待我的孩子。孩子,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好的東西,媽媽不希望你看,那些東西會臟了你的眼睛。媽媽會給你一個很簡單、很單純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你會是安全的,你會是放松的。所以,孩子,你不需要看,現(xiàn)在我把你的眼睛蒙上。

    “孩子,生活中有很多不好聽的話、罵人的話、粗魯?shù)脑?,那些話我們都不要聽。還有那些雞毛蒜皮的事、不健康的事都會耽誤你的學習、影響你的前程,我們都不要聽。媽媽很愛你,媽媽想保護你所以,我把你的耳朵蒙住,不去聽那些話。我會好好地支持你,幫助你。這個世界太險惡了,這個世界競爭太激烈了,媽媽擔心你這樣會受傷害的。

    “孩子,媽媽也不希望你去說那些難聽的話、罵人的話、粗魯?shù)脑挕K自捳f,言多有失,我把你的嘴蒙住,以免說那些不文明的話,讓人家說沒教養(yǎng);以免說那些多余的話,讓別人不耐煩。媽媽很愛你,媽媽真的真的很在乎你,我要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你,以免你受到傷害。

    “孩子,我?guī)湍闳タ?、幫你去聽,我會很好地照顧你。好孩子,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那些不好聽的話。你看現(xiàn)在的電影、電視,還有網(wǎng)絡上,有多少齷齪的東西。媽不希望你去碰他們,我希望你在一個安全的、非常非常安全的空間里長大。好孩子,你要聽媽媽的話,媽媽是愛你的?!?

    很多孩子有眼中看不到美景,有耳聽不出美妙,有嘴說不出語言,很多都是父母包辦、控制的原因。愿父母們不要以愛的名義蒙蔽、愚昧孩子。

    2019—5—23

    岳升杰每日分享:愛的綁架

    “好孩子,你要聽媽媽的話,媽媽是愛你的。你不需要伸出你稚嫩的手去碰那些骯臟的空間,那些東西有細菌,不要摸。你要什么告訴媽媽,媽媽幫你做、媽媽幫你拿、媽媽幫你買。媽媽是愛你的,媽媽真的真的非常地在乎你。所以,好孩子,聽媽媽的話,為了防止你有危險,我把你的手梆住。好孩子,媽媽是愛你的,所以,你不需要自己去摸、去碰那些不干凈的東西、那些沒有消過毒的東西。當你有需要的時候,告訴媽媽,媽媽來幫你,媽媽是愛你的,媽媽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到你身上。為了照顧你,我沒有時間出去跟朋友玩,我也不愿意去跟他們做那些無聊的事情,陪著你長大,是媽媽很開心的事情。

    “孩子,只要聽媽媽的話,跟著媽媽,媽媽帶你去走那些最近的路。媽媽有經(jīng)驗,媽媽是過來人,媽媽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媽媽吃的鹽比你吃的菜多。你不需要去走,不需要走那些坎坷的路,你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選那些你自己認為好的路。我把你的腿綁上,你只要聽話,只要按媽媽的要求去做,你肯定會很省力,肯定會很安全。孩子,媽媽是愛你的,媽媽真的真的非常地愛你,你只要這樣聽媽媽的話就夠了。你需要什么,媽媽替你做,媽媽幫你來做。孩子,媽媽真的非常愛你,媽媽真的真的非常愛你?!?

    這是一則蒙眼、蒙耳、蒙嘴、綁胳膊、綁腿的練習。最早在鄭州聽家庭教育專家周慧玲老師的課接觸了這個場景,感覺非常地形象。后來在阿果主持的“心理訪談”欄目《窒息的母愛》中,心理專家楊鳳池老師又演繹了這樣的場景。當時楊老師是用白布把那個女兒全身綁了起來,到現(xiàn)在我眼前還有那個白色的“僵尸”形象,非常地恐怖。這些練習由于集中在一起,好像有些夸張,實際上它在現(xiàn)實中時時刻刻都存在著。現(xiàn)在我們很多孩子像木偶一樣,沒有感覺、沒有知覺,都是這種愛的蒙敝、綁架和愚昧造成的。

    2019—5—24

    岳升杰每日分享:誰的錯?

    “你都18歲了!你都有公民權(quán)了,你要自己去做事情了。為了你,媽媽這18年浪費了很多很多?,F(xiàn)在你都長大了,你要去盡你的義務,盡你的責任了。走啊,去做些事情啊。怎么養(yǎng)了你這個沒用的東西,你讓我太傷心、太難過了。辛辛苦苦把你帶大。我這么的愛你,可是你現(xiàn)在卻什么都不做,就這樣傻傻的站在這邊。你打算讓我養(yǎng)你到多少時間?走啊,你倒是去做啊,你自己的人生你不走,誰能代替你走?你怎么這樣,讓我急死了,你去走啊!你真的就打算這樣過一輩子嗎?我不會一直養(yǎng)你的,我老早就給你說過了,我只會養(yǎng)你到18歲,18歲之后的路你要自己走。你倒是走哇!你真的決定就這樣嗎?你長大了,要自己走自己的人生路了。你為什么還不走?你怎么這樣讓我生氣、讓我傷心,你要走?。?

    “我真的很無奈,我愛我的孩子,我把他照顧到這么大,他現(xiàn)在比我都高,你看他什么都做不了。誰的錯?這是誰的錯?我每天都給他無私的愛,我一直都這樣愛著他,可是我怎么愛成了這樣一個孩子?他難道真的愿意這樣嗎?我沒有用任何東西捆住他,我只是給了他愛?!F(xiàn)在你已經(jīng)長大了,你可以走你自己人生的路了。試一試,試一試,好嗎?也許你試一試,生活就會有些不同,可以嗎?往前走一步,或者用你的力量掙脫一下,看看生活會有什么不同?試一試,對,往前走一步;對,用些力氣,掙脫一下?!?

    這就是當代中國很多父母的教育圖!孩子小時候,父母給了孩子沒有理性的、沒有節(jié)制的愛,像大水漫灌一樣洶涌而來;當孩子大了,看到自己的愛沒有結(jié)果便會埋怨、嘮叨、指責,甚至打罵;當這一切都沒有效果時便選擇放棄。當然,這也是很多中國孩子的成長圖!小時候,過著“小皇帝”般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長大了,過著“豬狗”般被諷刺、挖苦、鄙視的生活;最后窩窩囔囔地生活一生。問蒼天,誰的錯?

    2019—5—25

    岳升杰每日分享:愛的陷阱

    “18歲之前,我好像在一個很溫暖的環(huán)境里面,我什么都不用做。到18歲的時候我突然被推到懸崖,好像有一個聲音在說:‘你要跳下去,你就跳下去。我早就告訴你怎么跳了,什么都給你了,你就是要跳下去!’我好像突然什么都沒有了,剩下全是我自己的事情。可是我以前什么都沒做,沒有權(quán)利做,沒有機會做,沒有積累任何的經(jīng)驗,一下子把所有的東西全壓在我的身上,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做。

    “當父母讓我做事時,我的內(nèi)心是一片空白,身體是一種無力感。所有的這些東西我都沒有準備,也沒有任何經(jīng)驗,讓我一下子什么都做,我覺得這就是跳懸崖的感覺,邁出去可能就會死掉了。所以,心里很擔心。”

    “當你嘗試著走一步的時候,是什么動力推動你?當你掙脫的時候,那份感覺是什么?你從中學到了什么?”

    “就覺得反正長大了,總得向前走,踏出去的時候反正也能走,讓這些束縛松了以后也非常輕松。我覺得很多父母的愛,就是對孩子的這種束縛。由于我家孩子周六、周日的時候也去學英語,我就看到,好多家長領著孩子,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像孩子的作業(yè),甚至孩子的書翻到第幾頁等。那孩子就擱那兒,跟一個旁觀者似的,孩子只是去上課,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做。我就想,這是孩子來學英語還是父母來學英語?父母特別的辛苦,而孩子什么也沒有學到,因為不給孩子任何嘗試的機會。哪怕在我們允許的環(huán)境里,讓孩子嘗試一下,犯點小的錯誤,他也就有經(jīng)驗了,否則,等他大了再讓他去做,他哪能去做這些事情?其結(jié)果就是被壓力壓死?!?

      從吳文君老師與“被試者”的談話中,我們了解到,“被試者”感覺從小父母什么也不讓自己做到長大后什么都讓自己去做,簡直就像布置好的一場騙局、一場陷阱,其目的就是讓自己跳下懸崖。孩子的這種感覺肯定與父母愛的初衷相反,但客觀效果確實如此。

    2019—5—26

    岳升杰每日分享:愛的名義

    “我的感覺就是這樣一層一層的愛太沉重了,壓得孩子透不過氣來。其實我就有這種感受,因為在我們家里,我爸爸就根本不想讓我們看到外面的東西。比如,玩麻將,他不會教我們外面是怎么玩的。他給我們一個很簡單的規(guī)矩,我們家就這么一直玩,玩了幾十年。等到外面去玩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不會跟他們玩麻將。我從來不看外面,我媽媽說:‘不要去看瓊瑤的小說!”我很聽話,但最后突然發(fā)現(xiàn),我不會跟男人交往,我不知道該怎么跟他們交朋友,我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想的,也不會跟他們聊天。腦中全是空白的,我就跟媽媽說:‘我現(xiàn)在好像才到18歲,甚至還不如18歲的女孩兒,我沒有她們那樣的能力去跟人家溝通?!?

    “這個練習很形象,我一直想到我姐姐。我們自己呢,好像很多做法不會那么形象、那么極端,但我姐姐真的就那么極端。她基本上從孩子出生就沒去工作,天天在家?guī)Ш⒆?,現(xiàn)在孩子也不去上學了。上次我孩子說不上學,可能就是受我姐姐孩子的影響。我姐姐就像老師說的話,她像極了,整天就是什么‘不安全啊,不能搞’之類的。我們覺得很困惑,可是一家人都沒辦法去說服她,也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我姐拒絕看書、學習?!?

    “我看這個練習時心里非常難受,眼淚控制不住地想流下來。不是說怨誰,就是這種場景非常讓人難受。我覺得這個場景就只有母親一個人的意志,這個孩子是沒有生命的,他是母親的私有財產(chǎn)。雖然孩子的生命是父母帶來的,但父母是不是就有這樣的權(quán)利可以這樣對孩子?這個孩子是我的,是我的一個財產(chǎn),他不是一個獨立的、值得被尊重的生命。這是很殘忍的一件事情,這種殘忍是以愛的名義,是對生命的一種摧殘,真的非??植??!?

    愛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可以說“成也愛,敗也愛”。如何讓父母理解愛的真諦,而不以愛的名義束縛孩子成長,這將成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點。

    2019—5—27

    岳升杰每日分享:愛的枷鎖

    “那種愛的表現(xiàn)方式非常恐怖,這個母親非常自私又非??蓱z。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與剛才練習一樣的故事。我們農(nóng)村有一個孩子,他父母在沒有出事以前,這個孩子在家就是少爺級的‘小皇帝’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什么活都不用干,連洗澡、干嘛都有專職的保姆給他做。當他父母出了狀況以后,這個孩子被送到我們兒童村,他兩年沒有洗過一次澡,雖然這個孩子已經(jīng)16歲了,但他不會洗澡。他不會干任何16歲孩子能干的那些事情,除了吃飯和睡覺,剩下的都要別人去幫他做。我們現(xiàn)在只能從他能干什么開始來讓他進行練習,來教他怎么做?!?

    “這種愛其實像枷鎖一樣,它不僅表現(xiàn)在孩子的青少年時期,而且還會影響到他的一生。這個枷鎖雖然是看不見的、無形的,但是它已經(jīng)埋入孩子的心里。毫不夸張地說,這個孩子到老包括他的下一代都會有這種枷鎖的影子。為什么很多人過著痛苦的生活,為什么總像欠債的樣子?其實都是這種教育周而復始帶過來的。”

    “我們一直在說一個詞:愛、愛、愛,實際上如果看透了,我們這個不是愛,是把愛理解錯了。如果剛開始的時候以為是愛,或者蒙眼睛的時候還覺得是愛,似乎還情有可愿,但當綁住腳的時候就肯定不是愛了,再當成愛就是麻木、愚昧了。如果我們把愛字弄明白,弄清什么是愛,那么我們就會選擇正確的做法,選擇正確的愛。這個愛實際上到后來就不是愛,就變成害了,現(xiàn)在就需要我們看到和理解愛的真正含義了。”

    愛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父母不能只憑好心“瞎愛”,應該問問孩子感受如何,想想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以上三位學員的分享非常深刻,第一位用16歲孩子的事例讓我們看到包辦的可怕;第二位分析了枷鎖之愛流毒之深,它不僅影響孩子的現(xiàn)在,還影響孩子的一生甚至后代;第三位提示父母要時常警醒、覺醒哪是愛、哪是害?!

     

    2019—5—28

    岳升杰每日分享:因果報應

    “當他把蒙眼布拿開的時候,他會想‘這個世界怎么這么骯臟’;當他把蒙嘴布拿開的時候他不會說話;當他掙脫枷鎖之后他不會走路,而這個時候他更容易摔跤。”

    “我覺得愛本身真的是很美好的,但這個愛是為誰?我們在那里‘我愛你,我愛你’其實是在滿足自己,根本沒有考慮孩子,或者說不懂得如何考慮。”

    “當孩子18歲的時候,你讓他出去,就像他所想的一樣,在懸崖上面。如果他邁出一步,把那個枷鎖掙脫了,很好;如果他萬一掙脫不了,他就會倒下,一不小心就會摔死。我當時就覺得特別危險,母親可能會失去這個孩子?!?

    “我跟別人不一樣,我一直在笑,笑什么呢?笑我們這些傻得可愛的媽媽。全都傻,沒有一個不傻,都被那個愛搞成了傻子。然后,害了孩子,害了自己。”

    “剛才我做為母親,真的很無奈。我的孩子就不肯動,他不想有任何嘗試,我當時真的不知道可以怎么辦。我深深地體驗到做母親的那份無奈,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做——軟的不行,硬的不行,訓也不行,打也不行。我真的不知道這個孩子將來怎么樣?這不廢掉了嗎?我有很大的一份焦慮?!?

    正如電影、電視一樣,這則“蒙眼、蒙耳、蒙嘴、綁胳膊、綁腿”的練習在短時間內(nèi)再現(xiàn)了因果關系。母親由于付出沒有得到回報,由愛變恨;孩子由于看到正是母親的愛毀了自己的人生,由于看到母親不再愛自己,也由愛變恨;而這一切都是母親錯愛的因造成了親子恨的果。

    為什么這樣的“小兒科”、“笑話”、惡作劇、悲劇還在不斷上演呢?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現(xiàn)實中并不是昨天有了因今天就有了果,很多父母看不清他現(xiàn)在言行與以后結(jié)果之間的聯(lián)系,等到看到了為時已晚;二是很多父母誤解了“善有善報”,這個“善”不是要閉著眼“瞎好”,而是要睜著眼“看清’。請相信,因果從來不欺人,開出罌粟花的一定是種了罌粟花的種子。

    2019—5—29

    岳升杰每日分享:十八歲

    “剛才那18歲的孩子,一個很健壯的男孩子,但他沒有任何力量去做事情,因為他大腦一片空白。他不知道外邊如果有沖突該怎么辦?他不知道當生活中有一些東西失去了他該如何處理?他不知道當爸爸媽媽不在了他該如何生活;他不知道當那個寵愛的小動物不在了自己如何做?他不知道他喜歡的某一樣玩具不在了該如何辦?他不知道如果外邊有人挑戰(zhàn)他該如何捍衛(wèi)自己的權(quán)利?他也不知道作為一個男子漢如何承擔責任……

    “做父母的都渴望孩子有能力去處理各種事情,可是父母沒有給他機會讓他形成處理事情的網(wǎng)絡,沒有學習到這些經(jīng)驗。當孩子在面臨一個未知的甚至被家長描摹得很可怕的世界時,他沒有能力去面對。

    “實際上,這是人生必然會遇到的課題,他必須獨自面對。比如,沖突出現(xiàn)了——他跟老師的沖突,他跟同學的沖突,他跟父母的沖突,他要想辦法解決。比如,他身邊那些重要的人、事、物失去了,他該有一個平靜的心態(tài),他該從中學到一些東西,他下一步應該知道如何做。比如,當他面對別人的挑戰(zhàn),有人對他施加暴行,侵襲他的時候,他該有能力保護自己。比如,在工作中,老板把五個人的工作加在他一個人身上,他應該據(jù)理力爭,捍衛(wèi)自己的權(quán)利,他要么拒絕,要么要求增加收入。比如,他要去承擔學習這份責任;他要成家立業(yè),他要有能力作為建立家庭照顧自己的孩子?!?

    十八歲,在法律上這個孩子已成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國外據(jù)說父母就不再撫養(yǎng)孩子就要讓他獨立,在“蒙眼、綁腿”的練習中,這位媽媽也是這樣想的。在孩子十八歲之前,她什么也不讓孩子去做,她用全部的愛將孩子“泡”起來,她無怨無悔;孩子十八歲之后,這位母親完全換了一種姿勢、一種面孔,她恨鐵不成鋼,她對孩子橫眉冷對。難道十八歲真的能像魔術(shù)那樣神奇、像吹糖人那樣快地讓一個寵物立地成佛嗎?

    2019—5—30

    岳升杰每日分享:愛的呼喚

    “很多人常常跟我說一句話‘這孩子那么小,他懂得什么?他還有思想嗎?’這個話不是說剛出生的孩子,而是說三四歲的孩子,甚至十來歲的孩子?!莻€孩子,他怎么懂得?’在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中,父母往往把孩子當成不懂事的寶寶,忽視孩子生命的尊貴和平等。

    “很多父母都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如果孩子在我們的引導下,一路都是順利的,他就不知道什么叫挫折,當然他在面對挫折時是無奈的。現(xiàn)在人們普遍認識到我們的的孩子耐挫能力差,實際上是他們從來沒有受過挫折,他沒有經(jīng)驗去承受挫折。人這一生要面對挫折,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課,是逃不掉的。這個練習讓我們有機會體驗了,被這樣愛著的孩子被這樣對待的孩子,他的狀態(tài)是什么,他的結(jié)果是什么?

    父母認為孩子什么也不懂,它是對孩子生命的不尊重;父母替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它是對孩子生存權(quán)的剝奪。這種觀念和做法是典型的錯愛,是當前家庭教育中最大的毒瘤,它孳生出很多無能、無奈的孩子。

    有句歌詞“這就是愛,說也說不清楚,糊里又糊涂”之所以引起人們的共鳴,我想就是因為它道出了人們對愛的困惑。仔細想來,愛確實是一門學問,它需要與時俱進,過去父母把一塊肉夾給孩子,孩子對這種愛會記憶一生,現(xiàn)在父母仍把一塊肉夾給孩子,孩子可能會表現(xiàn)出不屑的表情。它需要適度,正如水一樣,缺水禾苗會變黃、會干枯,水過多,禾苗同樣會被淹死。它需要火眼金睛,能一眼辯出哪是正確的愛,哪是錯誤的愛,哪是毒品,哪是營養(yǎng)品。它需要自己消化,從老師那里聽來的,從書本上學來的,都需要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深加工,再畫龍點睛、靈活施教,否則,可能會因火候不對弄成一鍋夾生飯,可能會因畫蛇添足而讓親子關系僵化。

    正是因為愛的復雜性、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才更需要父母學習!這是時代對愛的呼喚!

    2019—5—31

    岳升杰每日分享:厭惡數(shù)學

      “我發(fā)現(xiàn)女兒對數(shù)字的興趣遠遠不如她在其他方面的興趣。當我開始教她算術(shù)時,發(fā)現(xiàn)她根本沒有興趣,總是無精打采的樣子。我深深地感到,對于女兒來說,再也沒有比數(shù)學更難使她感興趣的了。當我教她加減乘除時,他甚至感到厭惡。我知道學數(shù)字必須死記硬背一些東西,比如加法表、乘法口訣等,而這些全靠記憶的無趣的東西是女兒最不喜歡的。

    “這時,維尼夫特剛剛五歲,她在文學方面,已經(jīng)達到了初中畢業(yè)生的水平。然而,她由于對數(shù)學沒有興趣,在這方面已經(jīng)顯得很差勁,連乘法口訣都不會。我真的有些擔心了,因為我的理想是讓女兒均衡地發(fā)展,把她培育成為一個各方面都優(yōu)秀的盡量完美的人。由于女兒對數(shù)學不感興趣,這很容易使她變成一個片面發(fā)展的人。我認為片面發(fā)展的人不能成為真正幸福的人,所以面對女兒的這種狀況,我常常陷入苦惱之中。但是,強制地要求女兒學數(shù)學,這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弄不好的話,會讓她更加厭惡數(shù)學。

      斯特娜夫人因五歲女兒對數(shù)學沒興趣而煩惱。她的信念是讓女兒幸福,她的價值觀是讓女兒均衡發(fā)展,她的規(guī)條是要讓女兒對數(shù)學有興趣。她將女兒對數(shù)學沒興趣歸結(jié)為兩點:一是數(shù)學本身——死記硬背,全靠記憶無趣的東西。二是女兒的特點——最討厭背東西。這種錯誤歸結(jié)顯然要走進一個死胡同:不逼吧,女兒不可能對數(shù)學感興趣;逼吧,女兒會更厭惡數(shù)學。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不愧為世界級家庭教育的經(jīng)典,單單它的章節(jié)題目就讓人耳目一新,振聾發(fā)聵。上面這段文字節(jié)選自第五章——“對孩子的訓練必須用游戲的方法進行”第五節(jié)——“有趣的游戲使女兒喜歡上了數(shù)學”。斯特娜夫人不愧為世界級偉大的母親,雖然她也有一般母親的煩惱,她也有犯錯誤的時候,但更多是她具備在短時間內(nèi)覺察問題、找到原因并解決問題的智慧,很快讓女兒由厭惡變?yōu)橄矚g!

    0
    寫得好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習培訓

    最近訪客

    2005~2025 家庭教育網(wǎng)·家庭教育顧問·家庭教育指導師 Copyright by ajm-engineering.com

    本網(wǎng)投訴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機版
    滬ICP備13036094號 家庭教育網(wǎng)

    推薦博客↑返回頂部x

    【真情傳遞】石宣家庭教育書院

    【父母手記】不發(fā)脾氣日

    【家教誤區(qū)】教子感悟

    【】讀書沙龍的人文關懷

    【家教論壇】《每日分享》105(2019年6月)

    【】父親節(jié)

    【】寫給女兒的信

    【】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