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某縣被人稱為“天才少年”的嚴永明,8歲上中學,13歲以高分考進大學,17歲又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但是,他的母親為了實現(xiàn)“望子成龍”的愿望,,為了讓小永明在高考中一鳴驚人,李臘梅把他生活上的事全部包辦了,甚至連吃飯也喂。兒子稍微不服,就“武力”制服,丈夫干預也無濟于事。終于,造成嚴永明的生活自理能力連10歲的孩子都不如.學習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集于一身的嚴永明,20歲肄業(yè)回家。
在嚴永明的生活中,母愛像掘井機一般沒日沒夜地挖掘著他的潛力,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沒有伙伴,沒有玩具,也沒有交際,甚至沒有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最基本了解和認識。當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如“稀有動物”般與外界格格不入時,明顯違反了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又怎么能保證其成長不偏離正常的軌道呢?
回家后的嚴永明開始逃避自己的母親———母親進房間給他抹席子、點蚊香,他幾步就沖了出來;母親出來,他又馬上回房把門鎖上。嚴永明從北京回來一年,這對母子間的間隙越來越大,一天難得說上一句話。
這事又讓我想起了浙江金華徐力殺母事件,徐力的母親跟嚴永明母親的教育方式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徐力的成績沒有嚴永明好,他在班級里倒數(shù)第四名,據徐力自訴他在家里是沒有一點的個人空間的,媽媽隨時可以翻看他的日記,有次在日記里寫了和同學打籃球的事,被媽媽看了后,竟對他大打出手.在學校的課間運動時間他媽媽都不讓他出去,必須要在教室學習。在家就更不用說了,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連心情不好,想發(fā)泄一下的機會都沒有,最多只能喊兩聲.與同學的交往他媽媽也管得很嚴,一個電話都不讓他接,他的生活圈很小,性格也很內向,最后導致殺母事件的發(fā)生.
我國這樣的母親不在少數(shù),她們是何其的可憐,她們?yōu)楹⒆訝奚撕芏?,可結果換來的是什么呢?孩子就更可憐了,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空間,沒有娛樂,沒有朋友,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而生活.
這些偶然中蘊涵著必然的事件,真的需要我們好好反思。對孩子的成長,我們總是熱衷于“培養(yǎng)”。有多少父母在孩子還未出生時,就雄心勃勃地謀劃著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類型人才的“宏偉藍圖”?又有多少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獨斷地安排孩子的成長路徑,一廂情愿地對其苦心“培養(yǎng)”,不給其任何選擇的自由?過分強調“培養(yǎng)”的痛處在于:一味強調外界的干預和強制,而忽略了接受主體的自身發(fā)展要求,勢必導致受教育者在強制教育和自我需求中搖擺不定、動蕩不安。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觀日本教育之反思 [2007-08-09 22:51:00]
- 承認錯誤也是一種教育 [2007-08-12 20:56:00]
- 今天的孩子有選擇權嗎? [2007-08-14 22:06:00]
- 無題 [2007-08-14 22:1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