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yǎng)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他們會對孩子說:“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日本家庭很重視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他們無時無刻都在教育孩子要獨立,,簡單讓孩子學會照顧好自己并且照顧好生活中需要照顧的人。教他能自己做飯、打掃房間;教他能和同學一起過集體生活;教他能在壓力下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他們覺得這些比學習成績更重要,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訓練。
孩子們欣賞的共同特征可概括為:勤奮、認真、按計劃辦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賴。盡管德國家庭普遍較富裕,但孩子們從小就養(yǎng)成了相對獨立的習慣。與東方的孩子相比,他們較少有依賴他人的意識。大部分孩子在中學階段就有打工掙錢的經歷,特別是在假期。中學畢業(yè)或到一定的年齡后,孩子們會在父母的指導和自己的選擇下離開家庭或家鄉(xiāng)到外面去開創(chuàng)自己的生活道路。
美國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存的適應社會能力,特別規(guī)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yè)。條件似乎苛刻,但卻使學生們獲益非淺。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沒有一位“拖后腿”。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后就會給鄰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做小保姆去賺錢。
相鄰博客
- 教育態(tài)度不一致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2007-08-30 19:57:00]
- 溺愛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2007-08-30 20:09:00]
- 無題 [2007-09-06 21:24:00]
- 打對孩子的傷害 [2007-09-06 22:3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