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打孩子,在大人眼里,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了。雖說是一時沖動,但卻給孩子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嚴重后果———使孩子產生不良的心態(tài)和心理偏差。
那么,經常挨打的孩子,到底會出現哪些不良的心態(tài)和心理偏差呢?
一、撒謊
有的家長,因為自身工作或生活的原因,空余時間不夠,平時對孩子監(jiān)督、教育不足,加上自身脾氣暴躁,一旦發(fā)現孩子做錯事就打。久而久之,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瞞得過就瞞,騙得過就騙,因為他積累的“經驗”告訴他:每騙過大人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災難”的降臨,如果假話說得能亂真了,甚至還有可能得到獎賞。于是,為了逃避挨打,孩子一做錯事就要說謊,這樣慢慢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從而養(yǎng)成了撒謊的不良習慣!
二、懦弱
如果一個心智還不全的孩子經常挨家長的拳打腳踢,時間一久,孩子一見到家長,就會感到恐懼和害怕,這不僅讓他感覺不到親情的溫暖,也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凡事都要父母說了才敢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得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這不僅對孩子本身成長不利, 也有可能患上各種心理、人格障礙,影響到他一生的命運!
三、孤獨
經常挨打的孩子,受了委屈也不敢也不會向誰去訴說,慢慢地就會在屈辱中感到孤獨無援,從而形成內向的“有淚只能往心里流”的性格。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感覺自己“低人一等”,阻礙了思維發(fā)展,在一些問題上就顯得比較壓抑、沉默,內心認為老師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頭來。于是這種孩子往往變得不愿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獨。
四、固執(zhí)
有的家長動不動就打孩子,一開始還能在“嚴刑逼供”下收到自己期望中的結果:孩子會乖乖地認錯,保證不再犯錯??墒?,打孩子本來就是一件損害孩子自尊心的事。別以為他們年紀小,對“面子”不在乎,時間長了,處在心靈受損中的他們會不自覺地產生對立情緒,繼而發(fā)展成為一種逆反心理。于是,在這種心理作用下,有的孩子用故意搗亂來表示“反抗”;有的孩子越打越不愿意認錯;甚至有的孩子用離家出走、逃學等過激行為來與家長對抗,變得越來越固執(zhí)。
五、粗暴
人類做為高等動物,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模仿心理。孩子的模仿性同樣也很強。如果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會以父母的“經典”方式,打別的有錯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從這方面講,父母在教育中打孩子,實際上起了壞“榜樣”的作用。
既然家長打孩子有這么多的弊端,那么,一些家長期望通過“打打罵罵成人才”肯定是錯誤的。在孩子有了錯誤時,最理智的方法是首先要向他說明錯在哪里,讓他明白這件事犯錯所能帶來的嚴重后果;其次就是和他一起提出解決或避免犯錯的方式方法; 最后是叮囑他在今后碰到類似的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這樣,不僅讓孩子明確了錯的因果, 從而也教育了孩子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相鄰博客
- 感受 [2007-10-27 12:46:00]
- 父母潛意識幻想與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相互關系 [2007-10-27 17:08:00]
- 孩子眼中的"不公平"父母 [2007-10-29 18:06:00]
-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2007-11-10 17:3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