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有個家長QQ上給我留言,內容如下:
我兒子總是說我不公平,比如:我同學的孩子到我家來,因為才2周歲,所以總是說他“真乖!”“真能干!”他就一臉不高興,說小弟弟不乖!亂扔玩具什么的,還說我對別人好,對他不好。再如昨天有朋友來寧波,我們出去玩,突然兩個孩子摔倒了,女孩仰面朝天,我以為摔到了后腦勺,很擔心,就走過去,關心地問了。對我兒子(開始以為是他在欺負他)就很生氣地質問他:怎么回事?后來我也只是說,還好吧,自己柔柔。他就很生氣地跑開,說我不公平,對他不好,對人家那么關心,對我就不關心。好長一段時間,一直賭氣。今天早上,對我說哥哥說這個女孩很煩的,一點都不乖,我也覺得是很煩的。
看了這段留言,我覺得家長可能覺得很為難,一邊是朋友的孩子,一邊是自己的兒子,但家長應該禮貌對待別人的孩子,而應該改變的孩子的觀念,孩子存在早期的兒童自私心理,至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幫助孩子擺脫自我意識發(fā)展中的“自我中心”現(xiàn)象
在兒童自我意識萌芽、發(fā)展的過程中,家長應注意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孩子與同齡伙伴交往,讓孩子在交往中逐步學會體諒別人,關心別人,為別人著想。
(二)、擺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
雖然是獨生子女,孩子年齡較小,父母對孩子進行一定的照顧是應該的,也是合乎情理的,但必須是適度的,不能一家人圍著孩子轉,在滿足孩子基本吃、穿、玩、學習等需要的同時,還應鼓勵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使孩子明白自己也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員,也應為家人盡點義務。
(三)、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榜樣
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父母及長輩的行為就是他們效仿的對象。因此,在家里,成人間要關系融洽,對老人要尊重,有好吃的要先讓給老人,誰有病就給予誰特別的照顧,與鄰里要和睦相處;帶孩子外出乘車時,不要搶占座位,主動將座位讓給老人等,家長的這些言行舉動,無疑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在耳濡目染中,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學會關心別人,克服自私的心理。
(四)、有意識地訓練、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防止和矯正孩子的自私光靠說教是不夠的,必須對孩子良好行為反復訓練強化。如:吃飯時,先讓孩子請老人;家里有了好吃的,引導孩子將東西分給大家吃。當孩子將自己心愛的玩具拿給小伙伴玩,當外出乘車孩子將座位讓給老爺爺、老奶奶時,家長都要及時表揚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對的,激發(fā)他們繼續(xù)行動的愿望。
家長可以從這些方面加以引導和感化,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相鄰博客
- 父母潛意識幻想與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相互關系 [2007-10-27 17:08:00]
- "打"出來的兒童心理偏差 [2007-10-28 10:33:00]
- 對離異家庭兒童的思考及教育對策 [2007-10-29 12:44:00]
-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2007-11-10 17:3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