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暴打罵教育造成的不良后果
受罰最重的兒童,長大了很少有成為最好的成人的。他們大多態(tài)度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郁的,很不容易振作起來,很難做什么事業(yè)。——洛克
什么行為稱為“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
1. 說謊耍滑
孩子的說謊行為,都是為了逃避責任,掩飾錯誤,騙取好感。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孩子說謊的主要原因是家長的粗暴教育。“怕挨打”是多數(shù)說謊者找到的理由。這些孩子所害怕的,不是自己所犯下的錯誤,而是家長手中的棍棒。這些孩子還常常會想出一些“鬼點子”來對付家長,如避重就輕、嫁禍于人、瞞天過海、惡人先告狀等。
2. 怯懦、恐懼
一些孩子經(jīng)常挨打被嚇,被打服了,嚇怕了,以至失去了應(yīng)有的自尊和勇氣。遇事不敢出頭,小心翼翼,總是怕犯錯誤。一旦有錯,或是未達到父母規(guī)定的指標和期望值,就會產(chǎn)生焦慮、恐懼心理。有些孩子輕生,就是懼怕打罵的結(jié)果。因受挫折而施暴力的青少年,大多謹慎、敏感,忍耐力弱,并有明顯的“強迫傾向”,在危機狀態(tài)下為逃避現(xiàn)實而輟學(xué),甚至想自殺。“我這樣完全是雙親不好!”為保護自己把責任轉(zhuǎn)嫁給雙親,使自己的思想、犯罪行為合理化。
3. 逆反心理
由于打罵和嚇唬嚴重地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獨立人格,因此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在挨打時表現(xiàn)出了一種“誓死不屈”的勁頭;有的孩子嘴里不說,心里暗暗地反抗。
4. 雙重人格
長期耳濡目染暴力行為,父親施暴、母親受虐的圖景反復(fù)出現(xiàn),是宣傳“男尊女卑”的活教材。孩子從小接受這種熏陶極易形成暴力傾向。孩子世界中的暴力傾向很大程度上是現(xiàn)實世界的投影。
5. 懷疑與仇視
有研究表明,家庭暴力中,孩子受的傷害隱蔽而持久,男孩成年后虐待女性的可能性要比正常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大,犯罪率高;女孩則容易性犯罪。一些經(jīng)常被打罵的孩子,他們的心靈往往會被扭曲,他們用變態(tài)的目光看待社會和周圍的人。他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似乎也就是如此。
粗暴打罵式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心理創(chuàng)傷?
打罵和嚇唬是最不民主、最不科學(xué)的施教方式。用打罵和嚇唬的方式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不僅是嚴重的,更會扭曲孩子的心靈。如使孩子:說謊?;⑶优澈涂謶?、雙重人格、懷疑與仇視等等。
孩子就是在與父母的交往中學(xué)會與人相處和交往。因此,父母的打罵還會使這種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孩子心中固定下來。影響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到了青春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就會特別叛逆。造成親子關(guān)系的緊張。
對于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正確的態(tài)度應(yīng)該是:
第一,防打于前。認真反思自己,是什么原因?qū)е赂改覆粷M意。是自己的學(xué)習(xí)效果距離父母的期望值太遠,還是自己的缺點太多?是愛撒謊、愛犟嘴、愛惹禍,還是太懦弱、太貪玩?
第二,學(xué)會順從。父母在火頭上時,不必為“堅持真理”而“誓不低頭”。只要不是父母故意虐待,一般也不必“拿起法律武器”。這時,學(xué)會“順從”,善于“轉(zhuǎn)移”,則是化解矛盾,保持家庭平靜的明智之舉。
(摘自講義)
相鄰博客
- 孩子理財?shù)姆椒?/a> [2007-11-12 15:22:00]
- 把握分寸對教育成敗的理解 [2007-11-12 15:33:00]
- 家庭心理教育 [2007-11-12 17:06:00]
- 家庭心理教育的作用 [2007-11-12 17:0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