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學賞識教育 后面附有海倫·凱勒簡介
如果你是一位家長,你能說出孩子的十大優(yōu)點嗎?
周弘說,賞識教育就是不僅僅給孩子以關愛和期望,還要給他自信,要對孩子說:“你行!”
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本該富有人情味的家庭教育被異化了,做家長的忘記了對子女作為一個人、一個有著精神情感的人的應有尊重和信任,更忽略了孩子之間所存在的差異。
周婷婷說:“賞識教育讓我懂得熱愛生命、珍視生命,追求快樂的人生價值。”
這個神奇女孩于是從全聾全啞,到今天赴美攻讀研究生。所有望子成龍的家長們、老師們和教育界乃至渴望成功的成年人們,能夠從中獲得什么啟示呢?
幾天前,21歲的周婷婷把美國加勞德特大學寄來的錄取通知書捧在懷里,幸福的淚水無聲地劃過面頰……從萌生出推動更多聾人融入主流社會理想的那一刻起,能考進世界上對聾人心理研究最多、最新的美國加勞德特大學攻讀心理咨詢專業(yè)碩士,就成了她最大的夢想。
靜心傾聽這個漂亮、聰穎而又充滿了靈氣的女孩的世界,你會發(fā)現(xiàn),生命的奇跡竟然如此難以預測。
一老一少僵持著,一個淚眼模糊,一個淚流滿面。終于,婷婷模糊不清吐出:“布旦”。
婷婷從出生起就不曾聽過這世界的聲音,三歲半時父母親發(fā)現(xiàn)女兒已是全聾全啞。然而,5歲時她就認識2000多個漢字,8歲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1000位,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上小學,她不僅與正常孩子坐在一起讀書,竟還連跳兩級。10歲她又與父親合寫出版了12萬字的《從啞女到神童》一書。11歲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16歲被遼寧師范大學破格錄取,成為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17歲被評為全國最年輕的自強模范,在人民大會堂7000人大會上做了精彩發(fā)言,受到江澤民總書記的接見。18歲,她又在以自己和另一位殘疾女孩為原型改編的電影《不能沒有你》中擔任女主角……講到周婷婷的燦爛,不能不提她的父親周弘。周弘是老三屆,曾是南京一家工廠的普通技術工人。面對女兒全聾的殘酷事實時,他惟一的信念就是:即便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萬分之萬的努力。他與妻子一道背著女兒走上了大江南北尋醫(yī)問診的漫長道路,即便對方是江湖游醫(yī)。聽說針灸能醫(yī)耳聾,周弘數不清女兒小小的耳朵上被扎了多少萬針,每一次針灸,都是父親緊緊地握住女兒的小手,女兒趴在爸爸的頭頂上哭,爸爸在下邊流淚。
針灸并沒有挽救回婷婷的聽力,但磨煉了婷婷的毅力。正如父親后來對她說的:人一生中要經歷許多痛苦,如樹開杈一般,第一個杈總是最大的,以后,杈上分杈,痛苦會越來越小。
婷婷三歲半時,父母不得不放棄治聾,轉為治啞。
奇跡發(fā)生在一個下午。那天午睡起來,婷婷指著床頭的餅干盒子向奶奶比劃。奶奶抱起餅干盒子,引導她:“餅干!餅干!”
婷婷由于喪失聽力,對語言沒有任何概念,只伸著小手要,奶奶鐵了心就是不給。婷婷“哇”的一聲大哭起來,五分鐘過去了,半個小時過去了,一老一少僵持著,一個淚眼模糊,一個淚流滿面。奶奶的嗓子啞了,但依然抱著餅干盒子,不懈地重復著“餅干”二字。
終于,婷婷停止哭泣,嘴唇蠕動了半天,模糊不清吐出了兩個字:“布旦”。這“布旦”兩字,開啟的不僅僅是周婷婷語言的心門,也改寫了一個父親今后的人生。
婷婷能叫出“爸爸、媽媽、奶奶”時,一家人幸福地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爸爸的大拇指豎得都有點抽筋了:“你不是天才誰是天才?”
激動過后,一看鄰家三四歲的孩子,早已會說會唱,能背唐詩講故事了。周弘想,讓女兒從口語能力開始起步趕上或超越正常孩子永遠不可能。但書面語言不同,婷婷有眼睛,她可以盡情地看。于是他從漢字入手,開發(fā)女兒的智力。女兒哭,他就在手上寫個“哭”字;女兒笑就寫“笑”。女兒指著星星,寫“星星”;指月亮,寫“月亮”。常常是帶女兒出去時周弘身上清清爽爽,回到家則“披文帶字”。
這種周弘發(fā)明的“母語玩字法”,使婷婷5歲多就認識了2000多漢字。一天,他偶然看到一本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撰寫的《幼兒才能開發(fā)》一書。鈴木認為,培養(yǎng)神童“最正確的、人世間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教孩子學說話的教育方法。”因為它充滿了人情味,充滿了生命力。鈴木每年為日本培養(yǎng)出800個達到莫扎特同等水平的小提琴神童。
周弘眼前一亮,體會鈴木所講的教育方法,貫穿了一個字:愛。從那時起,他暗下決心:鈴木能把正常孩子培養(yǎng)成小提琴神童,我為什么不能把聾女兒培養(yǎng)成天才。他辭去了工作,在家專心教育女兒。
一張《美國天才兒童行為表》壓在婷婷的寫字臺下。當婷婷看書不肯吃飯時,周弘指著行為表上“看起書來廢寢忘食”一條對女兒說:“婷婷,你完全符合,你不是天才誰是天才?”
為了給女兒找天才的感覺,周弘買來美國著名殘疾女作家海倫·凱勒的書,興奮地對女兒喊:“婷婷,爸爸一直奇怪你怎么那么聰明,那么有靈性,原來你是海倫·凱勒的轉世??!”
又盲又聾又啞的海倫·凱勒是婷婷一直仰慕的人。周弘說:“海倫·凱勒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你的生日是1980年6月27日,剛好相差100年。”婷婷剛要歡呼,忽然發(fā)現(xiàn)不對勁:“我好像是29日生的。”周弘不慌不忙地說:“你出生時是難產,正好耽誤了兩天。”
在婷婷的腦海里,父親對她的評價永遠是棒極了,周弘開玩笑:我的大拇指豎得都有點抽筋了。婷婷第一次做應用題時,十道題做錯了九道,很是沮喪。誰知周弘看了,錯的題目沒有打叉,對的題目打了個大大的勾,真誠地說:“真是了不起,第一次做應用題就做對了一道。爸爸像你這么大的時候,碰都不敢碰它呢。”
既不膨脹,也不壓抑,做個快樂舒展的“人中人”
周婷婷出名以后,數不清多少聾兒的家長懷揣周婷婷和周弘合著的《從啞女到神童》,帶著孩子從遙遠的新疆、山西、內蒙古等地來到南京找周弘,都羨慕地說:“你真?zhèn)ゴ?,生了個天才,你女兒是個神童。”
周弘明白,女兒根本就不是神童。只是他用愛和信心讓女兒成為今天的婷婷。
他發(fā)現(xiàn),踏入學校的女兒有些飄飄然了,驕傲得像個小公主。因為她的傲慢和聽力問題,同學們都遠離了她,不肯和她做朋友,婷婷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她的學習成績下滑,有時甚至不及格。婷婷的情緒一下子降到冰點,第一次正視自己是個聾人的事實,第一次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神童。
女兒的挫折讓周弘突然醒悟:人的生命是那么脆弱,因為脆弱才需要有人欣賞,需要得到別人肯定。這些年來,他只注重對女兒智力的開發(fā),卻忽略了對女兒心態(tài)的調整,差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驕傲會令人膨脹,膨脹的人處于一種“人上人”狀態(tài),自認為天下第一;而自卑又令人壓抑,壓抑的人處于一種“人下人”狀態(tài),世上誰都比自己強。周弘決心要讓女兒做一個快樂的“人中人”,既不膨脹,又不壓抑,心中始終處于一種舒展狀態(tài),開開心心,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
以后,無論哪一天,婷婷一跨進家門,父親都會說:“婷婷,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好消息可能很小,但婷婷的心情總是為之一爽。不管發(fā)生了什么困難,父親總設法找出好消息與女兒共享。直到現(xiàn)在,婷婷最喜歡談心的對象仍是爸爸。婷婷說:“父親這種積極的思維方式一直都影響著我,這也許是父親給我的一生都享用不盡的寶藏。”
當笑容和自信重新寫在女兒臉上,周弘感到對女兒的教育方式也進入新的境界。他由對女兒的研究,轉入對教育的研究,對人的研究。他啃下了一本本心理學、教育學,他悟出,過去光是一個“愛”字,現(xiàn)在還得加上一個“行”字。這個“行”,滿足了孩子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無論是自己的孩子,還是所有孩子再到所有的成年人,人性中最本質的渴求———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社會的肯定。
周弘這樣詮釋賞識教育:“賞識教育,是每位家長都用過,無意中又遺忘的教育;是讓家長回歸到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的教育心態(tài)。賞識教育讓人熱愛生命,善待生命,少了它,一個人的自信就會營養(yǎng)不良,甚至枯萎。”
他決心用這套理論,向人們揭示周婷婷的成功培養(yǎng)不是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的教育規(guī)律。他與賞識教育志愿者們一道創(chuàng)辦了南京婷婷聾童學校、婷婷聾童幼兒園,面向全國招生。經過這幾年的發(fā)展,人們已欣喜地看到,已有一批像婷婷小時一樣、甚至比婷婷小時更出色的早慧聾童。
從對“快樂天使”的仰慕,打開賞識教育這扇窗
婷婷16歲那年被遼寧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專業(yè)破格錄取,成為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
盡管是第一次遠離父母,婷婷的大學生活卻適應得很快。平日與人交流,婷婷一般是看口型,但南方人口型與北方人口型不一樣。剛進校時也鬧了不少笑話……但很快同學們就開始喜歡上這個純真善良、活潑開朗的小同學。同宿舍的姐姐都稱她為“陽光女孩”、“快樂天使”。
婷婷與班上另一位雙目失明的女孩子王崢關系最好。她們相互關照,相互促進,組成了“‘海倫·凱勒’號聯(lián)合艦隊”。
大學四年里,婷婷不僅學會了英語的書面語言,還掌握了口語。一位從國外回來的朋友說:也許婷婷是第一個能說一口英語的聾人。至于計算機,婷婷更如魚得水,她是學校網吧里的小明星,還開設了自己的個人主頁。
伴隨著女兒的成長過程,周弘逐步將賞識教育的研究視角從聾障兒童轉入正常兒童。幾年間,他深入到全國各地的學校、社區(qū),為家長、教師、學生做了近2000場認識推廣賞識教育方法的報告。
一次演講報告結束后,周弘要求家長們在紙條上寫出自己孩子的十大優(yōu)點,結果100多位家長中竟有一半人寫不出。他大聲疾呼: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本該富有人情味的家庭教育被異化了,做家長的完全忘記了對子女作為一個人、一個有著精神生命的人的應有的尊重和信任,更忽略了孩子之間所存在的差異,都視自己孩子是“神童”,一味地相互攀比,甚至不惜拔苗助長,最終導致家庭教育的徹底失敗。
我國青少年研究專家孫云曉說,賞識教育給人的是一個法寶,讓你由失敗走向成功,由痛苦走向幸福。豈止兒童,夫妻之間、朋友之間、上下級之間、單位之間甚至國家之間,都渴望賞識與成功。賞識猶如陽光滋養(yǎng)萬物生長,而賞識教育是生存教育、發(fā)展教育和成功教育,它是一把打開希望之門的金鑰匙。
賞識教育的理論研究也得到了中國青少年中心的高度重視,并專門成立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賞識教育研究室,周弘出任主任。
婷婷笑著說:“我想說,爸爸你真是個偉大的爸爸,了不起的爸爸!”
記者問婷婷,這次被加勞德特大學錄取,父親有沒有幫忙?她認真地說,從托??荚嚭细窈螅筒粩嗟赝ㄟ^互聯(lián)網向加勞德特大學推銷自己,最終引起該校聾教系主任理查德博士的重視,才被錄取進心理咨詢專業(yè)的研究生。
作女兒的是怎樣評價父親和他的事業(yè)?婷婷笑著說:“我想說,爸爸你真是個偉大的爸爸,了不起的爸爸。小時候并沒有覺得賞識教育有特別之處。長大以后,當我遇到許多事時,再回頭想想,賞識教育讓我懂得熱愛生命、珍視生命,追求快樂的人生價值。”
想為聾人做一點事,這是周婷婷一心想考進美國加勞德特大學的原因。因為,她深知聾人的不易。她在大學畢業(yè)論文《聾人如何適應主流社會》中這樣寫道:“獨自一人的孤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群中的孤獨……久而久之,深深的強烈的孤獨感就不知不覺地深埋心中。最可怕的就是自己已經麻木不仁到了全然不知。”
出國深造臨走前,婷婷自信地說,要完成她的另一個夢想,就是像海倫·凱勒一樣,寫一部自己的自傳。目前,這部自傳定名為《無言的歌》,已與江蘇文藝出版社簽約,預計今年9月正式出版。我們期待著一個中國的“海倫·凱勒”的誕生。
海倫·凱勒(簡介)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zhàn)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后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并不存在。后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fā)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zhàn)期間,又訪問多所醫(y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tǒng)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杰出婦女之一。
海倫、凱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yōu)等成績大學畢業(yè)。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墻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lián)合國發(fā)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tǒng)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1968年6月1日下午,海倫·凱勒在睡夢中去世了,享年87歲。凱勒小姐在出生后18個月的時候就失聰失明成了個聾啞人,然而卻奇跡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倫·凱勒1880年出生于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zhèn)。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yè)。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并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一個聾盲人要脫離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認字讀書。而從學會認字到學會閱讀,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倫是靠手指來觀察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觸覺來領會她喉嚨的顫動、嘴的運動和面部表情,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她為了使自己能夠發(fā)好一個詞或句子,要反復的練習,海倫從不在失敗面前屈服。
從海倫7歲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學院的14年間,她給親人、朋友和同學寫了大量的信,這些書信,或者描繪旅途所見所聞,或者傾訴自己的情懷,有的則是復述剛剛聽說的一個故事,內容十分豐富。在大學學習時,許多教材都沒有盲文本,要靠別人把書的內容拼寫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預習功課的時間上要比別的同學多得多。當別的同學在外面嬉戲、唱歌的時候,她卻在花費很多時間努力備課。
海倫能夠走出黑暗,達到那么高的學術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頑強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循循教導是分不開的。她說“我的老師安妮·曼斯菲爾德·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獲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師教她認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個名字,也是老師教她知道什么是“愛”這樣抽象的名詞。海倫幼年得病致殘后,變得愚昧而乖戾,幾乎成了無可救藥的廢物,但后來她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yǎng)的大學生,這確實是個奇跡。可以說這個奇跡有一半是海倫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她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倫什么,總是用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或是一首詩來講清楚,她的教育經驗十分豐富,教育方法也與眾不同,她從不把海倫關在房間里進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課堂教育。
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還喜歡戲劇演出,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并從中得到知識。她21歲時,和老師合作發(fā)表了她的處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她共寫下了14部著作。
http://zh.askmore.net/%E6%B5%B7%E5%80%AB%C2%B7%E5%87%B1%E5%8B%92.htm
海倫·亞當斯·凱勒 (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高燒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后來籍著她的導師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說話,并開始和其他人溝通。并且畢業(yè)于哈佛大學。
命運改變
海倫·凱勒出生時十分健康,但是在她19個月大時卻患了急性腦充血而引起高燒,結果這場病使她變成了失明和失聰。這命運的厄困使海倫·凱勒變得異常暴躁,她的父親和母親十分擔憂,結果在她6歲時,在其家庭醫(yī)生的協(xié)助下,他們找來了柏金斯盲人學校的沙利文老師作為海倫·凱勒的啟蒙導師。
得遇良師
沙利文老師十分有愛心,他首先了解海倫·凱勒的脾性,與她建立互信的關系,再耐心的教導海倫·凱勒手語,讓她能與別人溝通。其后再教導海倫·凱勒用手指點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禮儀。在經過一番訓練后,她父母在她10歲時聘請了霍勒斯曼學校的莎拉·傅樂瓦老師教導其說話,而海倫·凱勒最終亦學會了說話。對于一個 失明和失聰的人來說,這是十分艱巨的事情。結果就在父母和沙利文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海倫·凱勒改對世界改觀,開始努力向學,認真做人。
進入學校
1898年,海倫·凱勒考入了哈佛大學附屬劍橋女子學校。1900年秋,再考進哈佛大學的雷地克里夫學院,這對于一個失明和失聰的人而言,可說是教人難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倫·凱勒成功取得文學學士學位,而且成績優(yōu)異。而這么多年來沙利文老師則一直留在海倫·凱勒身邊,并將教科書與上課內容寫在海倫·凱勒的手掌上,讓凱勒能了解其內容,可說是對海倫·凱勒不離不棄,因此海倫·凱勒一生均十分感激她。
教育大眾
海倫·凱勒于1924年組成了海倫·凱勒基金會,并加入了美國盲人基金會,作為其全國和國際的關系顧問。其后她在國際獅子的年會上發(fā)表演說,她要求獅子會成為“協(xié)助失明人戰(zhàn)勝黑暗的武士”。并說:“我為你們開啟機會的窗,我正敲著你的大門。”1946年,海倫·凱勒擔任美國全球盲人基金會的國際關系顧問,并開始周游世界,并游歷了35個國家。她盡力爭取在世界各地興建盲人學校,并常去醫(yī)院探望病人,與他們分享她的經歷,以給予他們生存意志。她同時亦為貧民及黑人爭取權益,以及提倡世界和平。
名留青史
海倫·凱勒享年87歲,而在她死后,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而有人曾如此評價她∶“海倫·凱勒人類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相信眾多的有疾病而聾·啞·盲的人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相鄰博客
- 感恩的心 [2008-02-17 22:55:00]
- 感恩的心 珍惜機遇 [2008-02-17 23:03:00]
- 【原創(chuàng)】失敗了從頭再來 [2008-02-26 23:28:00]
- 【原創(chuàng)】我的幸福時刻 [2008-03-03 00:1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