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師家教能力之二:解決問題能力(醉梅)
一、指導師的職能是指導家庭教育
互相提問:
那么,在你給家長的指導過程中,有沒有效果?有多少家長能按指導師的要求來做的?家長有按你的去做了嗎?經(jīng)過你的指導,你認為家長改變了沒有?
指導師的任務是指導家庭教育,指導家長怎么解決家庭教育問題,包括幫助家長解決自身問題和孩子問題。
二、影響家長解決問題的原因
A:家長原因:
(1) 固守自己的價值觀
(2)家長只想改變孩子,不改變自己。
(3)家長沒有學習概念,懶惰。
(4)孩子問題嚴重,家長教育有難度。
(5)沒有信心,不堅持去做。
(6)功利心強,心態(tài)浮躁,沒有耐心。
(7)理解不透,不會教育。
(8)缺少變通,不會教育。
B:指導師的原因:
(1)了解不深,無的放矢。
(2)指導師沒有了解家長感受。
(3)方向不對,指導不當。
(4)指導簡單,不夠具體。
(5)沒有反饋,不去跟蹤。
三、指導師需要思考的三個問題
思考之一:代替家長解決問題,還是指導家長解決問題
依賴指導師,家長永遠長不大。這是治標不治本。就算在指導師的幫助下,家長暫時解決了孩子的一些問題,可是因為他自己在家庭教育上不能獨立,需要依靠指導師這個拐杖,只要指導師不在他身邊,又不知所措了。或者,又繼續(xù)用以前錯誤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拿孩子冒險,孩子的問題或許有一天又死灰復燃了。
他只想走捷徑,可是結果他走的是卻是一條永遠找不到答案的路。他因為只想依賴指導師,喪失了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永遠不是合格的父母。
幫助家長成長而不是代替家長成長. 讓家長自己成長起來.
我們不是代替家長解決問題,而是指導家長自己解決問題,教會他如何解決問題;
我們不是抱著家長走,而是給他一雙鞋子,讓他自己穿上走路。
就是引導家長提高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自身素養(yǎng),教會家長如何指導孩子,指導家長自己去解決自身的和孩子的問題。自救,才是真正的武器,學習,才是改變命運的武器..
思考之二:注重方法技巧還是注重觀念改變
1、什么是觀念,什么是方法
觀念,簡單地說,就是指人們對一些事物的觀點,看法。對于家庭教育而言,就是對家庭教育所持的觀點,看法。方法,通俗地說,是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詳細方案,采取的措施。
2、觀念和方法的關系——觀念決定方法
那么,觀念和方法是什么關系呢?
觀念是思想層面上的,方法是行為方面的。觀念是頭腦中存在東西,方法是行為上要采取的措施。
思想決定行為,觀念決定行動。行動是在觀念和思想的指引下發(fā)生的。有好觀念,就有好方法;有不好的觀念,就會有不好的方法。
故事:
有個推銷員到一個島上推銷鞋。他發(fā)現(xiàn)這個島上的每個人都光著 腳走,沒有穿鞋,于是認為,這里的人都不穿鞋,誰買鞋呀?馬上通知廠里“不要運鞋來了,這個島上沒有鞋的銷路”;第二個推銷員來到同一個島上一看,哇!每一個人都沒穿鞋啊,如果每個人買一雙鞋,會有多大的銷路呀?馬上打電報回廠:這個島嶼上鞋的銷售市場太大了,趕快運鞋來。當然,第二個推銷員要想讓島上的人都買他的鞋,肯定要做一番宣傳、說服工作,還要請人家試穿一下。結果,就會因他的行為改變了島上人的生活質(zhì)量而大開銷路。
啟示:
觀念決定方法,有什么樣的觀念,就會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觀念對行為有指導作用。
家長有什么樣的觀念,就會用什么樣的眼光看孩子,也會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看問題。
觀念變了,看孩子的眼光也變了。
觀念是方向,觀念是前提。觀念對,方法也對,保證了教育的正確性;觀念錯,方法也不對,容易走入教育誤區(qū)。
起決定作用的是觀念,觀念正確了,就可以使每個家庭找到正確的教育方法。
3、觀念和方法,哪個更重要?——觀念高于方法
畫家和畫工的區(qū)別,大師和教書匠的不同:
畫工學的是技能,畫家掌握的是藝術之魂。大師是研究型的人,有研究精神,有創(chuàng)新意識,而教書匠只會一遍遍重復教科書,把書本的上的一切復制給學生。說到家庭教育上,就是,家庭教育研究者和家庭教育操作者的區(qū)別。研究者會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寬泛的視角去研究家庭教育,研究這是什么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問題,該采取什么方法,他會根據(jù)問題去查找原因,選擇方法,而如果方法不適合孩子,他就會立即進行調(diào)整,根據(jù)孩子的腳的大小,找到適合孩子穿的鞋子。而操作者,則是不去思考,不會思考,只知道從別人那兒打聽藥方,不考慮孩子的具體情況,不考慮孩子的個體差異,只管給孩子抓藥吃,而教育過程中,可變性因素,不可控制的因素是很多的,他不會處理,也處理不了。
總之,觀念比方法更重要,觀念高于方法。觀念讓我們高瞻遠矚,能站在更高的山峰,俯瞰家庭教育,從整個家庭教育體系出發(fā),思考家庭教育的問題。也好比,觀念是燈塔,指引著方向,方法是道路,告訴你怎么走。方向如果錯了,路走得再穩(wěn),也是南轅北轍。
思考之三:解決孩子問題還是解決家長問題
(1)不斷咨詢求助本身就是個問題。
在指導師看來,更需要解決的正是他自身的問題——他的觀念問題和方法問題。特別是觀念問題。因為孩子的很多問題都能在家長身上找到根源。問題孩子出自問題家長。
孩子生病,病根在家長身上。
他們錯誤想法就是,求得靈丹妙藥。不斷咨詢求助本身就是個問題。當然,并不是說,不能讓家長來咨詢,有了問題當然要請教,問題是,有類家長不斷問問題,不斷找方法,做過頭了,本身就是個問題。
(2)孩子的問題多還是家長的問題多?
父母的出路在哪兒?就是實現(xiàn)自身的成長
我們的家長缺少家庭教育的專業(yè)知識,學習力,缺少思考力,缺少經(jīng)驗,缺少解決問題的能力。缺少教育的智慧。因為欠缺,所以產(chǎn)生出來的問題多,看孩子的問題多。
案例:
所以,遇到問題,要看我們會不會解決問題,有沒有育人的智慧。
教育專家李中瑩說:凡事至少有三種解決辦法. 有智慧,就能解決好不少問題,有智慧,它就不會成為問題。
所以,指導師的責任是把重點放在指導家長身上,先解決家長自身的問題。包
四、如何提高家長解決問題能力
教育專家孫云曉說,做父母要有上崗證。所以,指導師指導家長時,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家長觀念改變上,要優(yōu)先解決家長的問題。包括觀念問題,心理問題,方法問題。
要幫助家長找到家庭教育中的育人核心位置,發(fā)揮他個人的教育主體意識,激發(fā)他的潛能,提升他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1、鼓勵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
鼓勵家長全面地系統(tǒng)地去學習理論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概念。去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和身心特點,用知識武裝頭腦,強大自己。鼓勵他自己當醫(yī)生,而不是每次向醫(yī)生開藥方。
告訴他學習的重要性。知識可以帶給他心靈的變革,促進個人的成長。
2、給家長心理斷乳
指導師幫得越多,家長依賴性越強。教育的最終權和行使權在家長手里,只有自己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天然屏障。
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搖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
指導師只是幫助,而不是代替。只有指導師慢慢放手,家長才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水平。
3、學會育人智慧
有時,是懂得多少知識的問題,而是一個人的思維局限的問題,是缺少教育的智慧和機智的育人頭腦。這就要家長擁有變通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聯(lián)想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舉一反三能力,情境設計能力,等等。那么,要擁有這些智慧,就要突破固有思維,要多聽多看,多思考,多反省,多積累,針對自己孩子自身的特點,一種方法不行,再換用另一種方法,一種場景不行,再改換另一種場景。
4、多啟發(fā)引導
指導師有必要采用啟發(fā)引導的方式,幫助他理清思路,向他多問幾個為什么,讓他在為什么的思考中,找到歸因,找到問題癥結。
有時,在交流上的整個過程中,指導師的啟發(fā)引導過程中,本身就是給家長一個思考機會,分析機會,解決問題機會。本身就是給家長一個示范。。盡量多啟發(fā),讓引導他去思考,以鍛煉他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育水平。
5、提供選擇
指導師在給家長提供方法時,盡量提供多種方案,供家長選擇,由他決定?;蚪o個大方向,讓家長自己去把握。要注意經(jīng)常跟進,詢問了解。
7、給自己充電
我們要給別人一杯水,就要自己有一桶水。作為指導師,最基本的就是有一顆如饑似渴的學習之心,多學多看大量的理論知識,了解和研究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只有我們自己懂得多了,面對家長的問題時,我們才能幫助家長分析原因,找出癥結,指導家長。只有我們自己多實踐,才能提高自己的洞察力,觀察力,分析能力,診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u/fjlld/archives/2009/200954201848.html曉巖整理
相鄰博客
- 婚禮的祝福(林高龍) [2009-05-04 12:55:00]
- 見聞(陶道武) [2009-05-04 12:57:00]
- 家長給孩子以“真”愛(于俊卿) [2009-05-05 10:01:00]
- 我是誰(徐佳英) [2009-05-05 10:0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