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時候,如果家長能夠用心引導,就會事半功倍,如果到孩子有了自己的心眼的時候,或等到孩子出問題的時候,再來引導或教育孩子,已經(jīng)為時已晚或事倍功半,很難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早期教育似乎應(yīng)該含有兩個內(nèi)容,一是指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對孩子進行教育。二是指教育,特別是父母自身的教育素養(yǎng)應(yīng)走在孩子發(fā)展的前面。對此,我們不能產(chǎn)生誤會,我們認為,孩子一出世或未出世的時候,家長就要了解相關(guān)知識,熟悉孩子各階段的成長特點?;蛘哒f,今天的父母要知道明天的孩子會怎樣,小學要畢業(yè)的孩子到了初中會遇到哪些難題?家長通過自己的學習,可以預(yù)設(shè)一下。到時候,問題真的出現(xiàn)的時候,你就不會手忙腳亂了。我認為“早期教育”應(yīng)加上這一認識或理念。
總之,家長的自身成長要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最好走在孩子發(fā)展的前面,這樣才便于引導孩子超越自我,實現(xiàn)自我。
我們再來思考一下教育孩子能不能等的問題。一種說法是不能等,有句話這樣說,當孩子出生三天的時候,再來教育就已經(jīng)晚了兩天了!現(xiàn)在,大家都在提倡胎教,這樣算來晚的更多。另一種說法是要學會等待孩子成長,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要在錯誤中長大,不要期待孩子一口吃個大胖子,一下子就滿腹經(jīng)綸,最好成為博士后。這是不現(xiàn)實的,孩子有自身的成長機制,沒到那個年齡就做許多與他不相稱的事情,是拔苗助長,是急功近利。
這兩種說法看似矛盾,其實都不為錯。前一種說法意思是要對孩子及早進行教育,后一種說法是要為孩子提供一種適合孩子的教育。當然,如果家長既能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又能為孩子提供適合孩子成長的個性化的教育,那是再好不過了,那是孩子一生的福,是整個家庭的福。
對于等不等的問題我還有一種想法,如前所述,教育孩子,父母不能等,你不能等孩子長大了再來教育,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yǎng),越快越好,決不能再等了!可以說,那些出現(xiàn)親子關(guān)系惡劣,甚至造成悲劇的家庭,主要原因就是不能理解孩子,不懂教育。舉個簡單的例子,當親子之間重大沖突出現(xiàn)的時候,你會冷處理嗎?作為家長,你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嗎?你會不會想到自己也曾經(jīng)年輕過?怎么一當了家長,職位一升,輩分一上去,就把自己小時候的事都忘了呢?當然,今天的孩子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已發(fā)生重大變革,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更具時代性、復雜性。但我們只要用心,總能找到孩子成長的蛛絲馬跡的,總會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被孩子所接受的。當然,談到父母被孩子接受認可,我以為家長不能太被動,簡單地等著孩子接受自己。當你去欣賞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欣賞你。當然,家長首先要有家長的樣子,有讓孩子欣賞的地方。自己游手好閑,不干正事,反過來指責孩子或指導孩子,肯定不會太成功,甚至適得其反。
看看今天的教育現(xiàn)實,對孩子來說,家長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保留一顆平常心,適時掌控自己,根據(jù)孩子的成長節(jié)奏,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設(shè)計出個性化成長菜單,不要人云亦云,主要看自己的孩子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做什么。比如,關(guān)于性格問題,關(guān)于偏科問題,不能太強求孩子“全面發(fā)展”。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孩子什么時候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對于我們普通家庭里的普通孩子來說,不要一上幼兒園就學小學知識,上小學學中學的知識,這樣會為孩子增加負擔,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我們不要期盼自己的孩子會成為劉亦婷。事實上,“劉亦婷”一定害了不少孩子、不少家庭。當然,我們不能把責任算在“劉亦婷”頭上,要怪恐怕只能怪家長自己沒有辨別力,對自己的孩子沒有一個現(xiàn)實的把握。這就是說,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等一等孩子自身成長的節(jié)奏,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當孩子有了某一方面的“前奏”或苗頭的時候,我們家長可以盡自己的一臂之力,推波助瀾,因勢利導。
|
相鄰博客
- 被兒子“溺愛”(肖慶蘭) [2010-06-13 10:16:00]
- 只要一個微笑(唐聞) [2010-06-13 10:17:00]
- 三十六年人生路 灑向孩子都是愛(陳應(yīng)俊)+(另件) [2010-06-13 10:26:00]
- 2010.6袁野:個人成長隨筆 [2010-06-13 10:2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