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號上課,早走一天的目的就是有時間去轉轉,與程姐商量好,我們去游蘇州園林。
早上9點的動車,到10點多我們就到了蘇州,剛一下車就有導游要帶我們去游玩,而且向我們推薦了要游的幾個景點,并一再告訴我們現在是冬季,拙政園里沒什么。多虧我們兩個主意定,一定要去拙政園(因為拙政園是蘇州園林的代表園林)。(現在回想,導游之所以說拙政園不好玩最主要的是拙政園是統一售票,導游沒有利潤空間。)
常讀葉圣陶的《蘇州園林》,今天才真正走進蘇州園林。到了拙政園,邊聽導游的講解,邊和《蘇州園林》一文中描繪的景致相對照,真切的體會到葉圣陶老先生真是一界語言大師,把蘇州園林的景致特點描繪的太到位了。
園林中的一山、一水、一舟、一木、一亭、一閣都有其獨特之意。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為中部拙政園主景區(qū)的主體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粉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云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里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的水院。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2.5畝,其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的風格占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qū)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的三十六鴛鴦館,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據說閣中女主人彈琴施才,男主人欣賞,體現出男主人對女主人的珍愛之情,但從三十六鴛鴦中的擺設有可充分的體現出古代男尊女卑的情形。館中分男廳和女廳,男廳的桌子寬厚大氣,女廳的桌子就顯得薄氣窄小些。
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鴛鴦館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裝飾華麗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扇面兩側實墻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倒影樓”,另一個對著“三十六鴛鴦館”,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與誰同坐”取自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一見匾額,就會想起蘇東坡,并立時頓感到這里可欣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之爽。西部其它建筑還有留聽閣、宜兩亭、倒影樓、水廊等。
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筑風格。拙政園形成的湖、池、澗等不同的景區(qū),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實境再現于園中,富有詩情畫意。淼淼池水以閑適、曠遠、雅逸和平靜氛圍見長,曲岸灣頭,來去無盡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勝;通過平橋小徑為其脈絡,長廊逶迤填虛空,島嶼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園林建筑各具神韻。整個園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產生不同的藝術情趣,如春日繁花麗日,夏日蕉廊,冬日梅影雪月,,秋日紅蓼蘆塘,冬日梅影雪月,無不四時宜人,創(chuàng)造出處處有情,面面生詩,含蓄曲折,余味無盡,不愧為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
同時園林中的竹子也很多,據說多種竹子,代表男主人的氣節(jié),留聽閣中主人孤單寂寞心境不好時,可在此傾聽風吹竹子聲,其中還有個我不知名亭子,坐在亭中不同的方向就可欣賞到四季的景色,南面內可看到春天的勃勃生機,北面可欣賞風吹竹子的蕭蕭之情,西面可看到夏季荷葉蓮池的景象,東面青磚碧瓦,冬季下雪時可看到瓦面的層層白雪。
游完園林,再去古城轉轉,蘇州古城的特點:街道窄窄、房屋矮矮、飛檐蹺腳、粉墻黛瓦。蘇州整個古城都是青磚碧瓦白墻。據說蘇州是文人才子聚集之地,白墻代表白紙,黑瓦代表墨跡,象征著對才子佳人,對文化的珍視。
蘇州有如此的美景,且有詩意,真是一人間天堂。
相鄰博客
- 怎樣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轉) [2008-12-29 19:14:00]
- 我要去上海了(上海講師培訓之行一) [2009-01-25 16:21:00]
- 上海第一天(上海講師培訓之行二) [2009-01-25 16:23:00]
- 手巧方顯心靈(上海講師培訓之行四) [2009-01-26 22:1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