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前預習的習慣
張磊和安小娟現(xiàn)在是北京市一所小學五年級的同班同學。
張磊的數(shù)學成績好,而英語成績不大好;安小娟恰好相反,她英語成績好,數(shù)學成績差。
班里召開學習經(jīng)驗交流會,張磊和安小娟都被選為代表介紹他們各自的學習經(jīng)驗。
張磊性格靦腆,不好說話,但是他的發(fā)言還是引起了老師和同學的注意。
張磊說:"我的學習經(jīng)驗其實也沒什么,無非就是提前看看書。"
老師說:"提前看書?那么請你說具體點,你是如何提前看書的?"
張磊說:"每個周末,做完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后,我都會拿出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瀏覽數(shù)學課本后面沒有講過的內(nèi)容。"
有同學按捺不住地問:"后面的內(nèi)
張磊說:"不懂就對了!其實許多問題是似懂非懂。每次,我都把不懂的問題提前勾劃出來,這樣下
安小娟也似有所悟,且會心地笑了。原來她的英語學習經(jīng)驗與張磊的學習經(jīng)驗不謀而合,她說:"我學習英語的方法,與張磊學習數(shù)學的方法,有相似的地方。我也是每周末把下周要講的英語課文和練習提前看一遍,把不熟悉的單詞查出來,把陌生的課文提前大聲讀兩遍。如果哪個地方發(fā)音不太準確,就標記個符號。"
老師總結(jié)他們共同的經(jīng)驗就是:提前預習,心中有數(shù)。
培養(yǎng)方法
預習可以有學期預習、周預習、日預習。一般是對三四年級以上的學生來說的。
學期預習,是在發(fā)下新書后,孩子們對新書感到特別新鮮好奇的情況下進行,必須由父母來指導。針對課本(主要是英語、數(shù)學、語文)目錄做一個大體的瀏覽。
周預習,則需要孩子獨立進行,需要特別細致。讓孩子往后看書,那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筆特別標記出來。如果周預習特別細致,那么一般不需要進行日預習。
如果周預習比較粗,或者沒有進行周預習,則需要進行日預習,一般20分鐘即可。
(2)細心觀察的習慣
下面是一個叫胡永菁的小學生的一篇作文《小白鴿》中的片斷:
小白鴿的頭部兩側(cè)長著一對圓圓的紅色小眼睛,淺灰色的眼皮像一層薄紗,隨著眨眼睛的動作極快地拉下,又極快地掀起來。小白鴿的嘴巴是淡粉色的,上面的一半長,下面的一半短。嘴巴的上頭是隆起的兩朵花鼻,上面各有一個小洞,那就是鼻孔。小白鴿全身的羽毛都是白色的,仔細觀察,各處的羽毛并不相同。頭上的羽毛又細又短,摸一摸,滑溜溜的。背上的羽毛厚厚實實、層層疊疊,整整齊齊排列著。肚上的羽毛蓬松柔軟,像剛彈過的棉絮,要是摸一摸,還熱乎乎的!翅膀上長著又長又硬的翎毛,能象折扇一樣打開,真好看!
這個作文片斷,勝人處在哪里?是文字好嗎?文字當然好,但是,這不是關鍵和根本,關鍵和根本是,這位胡永菁同學有著非凡的觀察能力。非凡的觀察能力,是學好作文、學好數(shù)學和其他學科的基礎。好多父母以為作文都是語言文字問題,其實,孩子平時太粗心,不善于觀察,是寫不好作文的一個重要原因。設想一下,如果這位同學在生活中沒有仔細觀察小白鴿,能夠單憑一些美好的形容詞兒來寫出上面的文章嗎?所以,功夫在"詩"外,功夫在觀察。
培養(yǎng)方法
觀察習慣的培養(yǎng),首先生活中處處留心,處處留心皆學問。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動物園看動物,出去旅游看風景等,大人在孩子歡呼興奮、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到好處地提醒、引導他,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jié),不要只是籠統(tǒng)地看大概。
觀察要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shù)量等方面入手。
引導孩子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比如看到鴨,就讓他同鵝進行對比。吃杏時,讓孩子說說杏與桃有何異同。
其次,課堂的學習中同樣需要細心觀察,比如,讓孩子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接著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同時讓孩子邊觀察邊思考:1.你能找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和三角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嗎?2.平行四邊形的高與三角形的高之間有什么關系?3.你能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其實,這些都是非常良好的觀察訓練。
(3)勤于動筆的習慣
陳小斌一家要出門旅游,車已經(jīng)來到家門口,小斌卻往家里跑。
爸爸問他干什么去?
陳小斌說:"我要帶上我的筆記本!"
一會兒,小斌拿著一個硬皮的小筆記本跑下樓來。陳小斌這樣的筆記本已經(jīng)積攢了五個,卡片也積攢了不少,全都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字。
陳小斌有一個習慣,就是善于動筆。讀書要動筆。如果是自己的書,他會在書的邊沿批閱文字,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如果是借閱的書,他會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批閱或者摘抄。如果出門瀏覽,他兜里總要裝個小本本或者卡片,把看到的新奇的風物、景致、自己的感想,都用三言兩語一一記錄下來。
即使看電視、讀報,陳小斌都不會忘記,把一些新奇的詞句、事情摘錄下來。學校里開運動會,小斌是宣傳員,他兜兜里揣著一個小本本,空閑時間,他把一些精彩的瞬間,觀眾各種各樣的反應,都"攝"進了他的筆記本。
作文課上,陳小斌的文章往往最豐富;班會上發(fā)言,小斌的話最有說服力;出墻報,小斌是最好的編輯。
培養(yǎng)方法
平時讀自己的課外書時,讓孩子拿一支筆,擺開一個本,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是做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
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選擇,選擇孩子特別感興趣的片斷。
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不對"之類,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后,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傊?,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外出時,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記錄下來,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簡單,都要記錄,假以時日,就養(yǎng)成習慣了。
養(yǎng)成寫日記、記隨筆的習慣。開頭時可以非常簡單,幾個字,不會的字可以用拼音甚至符號,之后是一句話,再之后可以逐漸復雜,寫成片斷,甚至寫成完整的文章。關鍵是培養(yǎng)習慣。日記、隨筆,仍然是以片斷為主。
(4)質(zhì)疑發(fā)問的習慣
據(jù)報載,某年,中國中學生到國外參加一項奧林匹克競賽,成績十分喜人,獲得的金牌數(shù)量和獎牌數(shù)量,都名列參賽各國首位。
賽后,競賽組織者請出了出題的專家、教授,跟這些參賽的各國中學生們見面,希望選手們向?qū)<?、教授提問題。
除中國選手外,其他國家的選手都十分踴躍。有國家的中學生指出,出題者在某題上的思路不對,沒有現(xiàn)實意義,如果改造一下會更好;有的咨詢某方面問題的最新科研成果、發(fā)展方向;有的拿出自己的題目讓教授專家來解答。
獲得金牌和獎牌最多的中國學生,提問非常不積極。并不是他們英語過不了關,其實他們參賽前都經(jīng)過英語的強化、都有非常好的口語。實際是中國學生平時的注意力以及競賽時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解答專家們的題目上了,沒有膽量、沒有心思去想,專家的題目還會存在什么問題,于是提不出問題,就干脆不開口。
現(xiàn)在在我們的中小學課堂上,普遍的情況也大體如此,學生不提問題或者提問極少。大多數(shù)課的狀況是,不是由學生的發(fā)問牽引著走,而
善于質(zhì)疑問難的學生不是沒有,而是太少。
培養(yǎng)方法
給孩子講一些著名人物不迷信權(quán)威、不迷信書本的生動故事,啟發(fā)孩子大膽質(zhì)疑、發(fā)問。
可以找一些書刊當中的錯誤,鼓勵孩子找出它來。比如一些名人的書中有不少文字、語法、典故、常識方面的錯誤,引導孩子把它們找出來,給名人寫封信,指出他們的錯誤。
引導孩子仔細看電視、讀報刊,找出他們在發(fā)音、用字方面的錯誤。
一段時間后,提醒孩子,不要濫問一氣,要深思熟慮,胸有成竹。
(5)勤查工具書的習慣
方嘉是西北某市一所小學的學生,他最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就是中央電視臺的《幸運52》和《開心辭典》。他最高興的一件事情就是隨爸爸來京參加了一回《開心辭典》的現(xiàn)場錄制活動。
他爸爸之所以能夠被選中進京參加《開心辭典》的現(xiàn)場競賽,是因為方嘉幫助爸爸解答了許多題。而方嘉的幫手,其實就是他的那些工具書。
方嘉的爸爸,給方嘉買了許多工具書,什么《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辭?!?、《華夏文化辭典》、《數(shù)學詞典》、《歷史辭典》、《軍事百科辭典》、《藝術百科全書》等等。
方嘉上學前喜歡問問題,他問的許多問題太尖端,讓研究生畢業(yè)的父母都沒法給出正確答案,于是就買來許多工具書來查閱。漸漸地,方嘉就喜歡上了工具書。
上學后,他最喜歡看的書還是工具書。因為他發(fā)現(xiàn),無論哪門課上的知識,他的工具書上都有,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工具書上也有;老師講的所有知識,工具書上都有,老師沒有講或者老師一時不明白的知識,工具書上也有。
方嘉平時在班上知識面最廣泛。有時甚至教師一時不明白的問題,也會請他去查閱。工具書其實"是一種小型圖書館"。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工具書的習慣,一直沒有引起我們中國基礎教育界足夠的重視。
培養(yǎng)方法
家中常備一些工具書。
設法調(diào)動孩子對工具書的興趣,比如,討論一些讓孩子特別感興趣的問題,得不出答案時,不必去請教專家,到相關的工具書里查找。孩子就會對工具書的巨大威力感興趣。
許多工具書查閱方法都有所不同,要教給孩子基本的查閱方法。
遇到問題時,先不要去問老師或者專家,先到工具書里去查找。
如果家中有電腦,盡量安裝一些工具書軟件如《金山詞霸》、《中國百科全書》等。
(6)背誦的習慣
林達,是初中一年級學生,他現(xiàn)在所在的英語重點班,是清華大學的英語一條龍試驗班。就是在這個重點班里,林達的英語成績一直領先。他的數(shù)學成績也十分突出。他為什么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先說他的英語學習。林達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英語,一直到現(xiàn)在,他一共學了四本英語課本(三年級的那本英語課本,是以字母為主,不計入在內(nèi))。這四本英語課本,少的有七八篇課文,多的有15篇課文,加起來大約有近40篇。
這40篇課文,林達都能夠全文背誦,而且背得滾瓜爛熟。
林達已經(jīng)深刻體會到,學英語的最好辦法,也是最笨的辦法,就是滾瓜爛熟的背誦。
有時,課文還沒有學,林達在家中預習時就已經(jīng)提前背誦過了。他經(jīng)常給全家或者朋友表演背誦英文的節(jié)目。
不但背誦英文,由于他熱愛文學,喜好歷史、地理,因此他還自覺背誦了大量中國古典詩文、歷史典故、地理數(shù)據(jù)。因此,林達是班上知識面最寬的學生,同學們遇到一些文學、歷史、地理、數(shù)學公式等方面的問題,都會問他。他寫的作文,由于能夠恰當運用相當多的歷史典故、精彩詩句、地理數(shù)據(jù)等,所以文章一直比較充實,有內(nèi)容,有新意。
培養(yǎng)方法
我們不贊成死記硬背,但是記誦確實是少年兒童在記憶的黃金時期的一個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英語,不一定細摳語法和句式等等,最好讓孩子在讀準音的前提下,把英文課文全文背誦過。這是許多英語專家的教誨,更是一個學英語的好習慣。
對于中小學語文課本所選的中國古典詩文,讓孩子盡量都記誦過。孩子如果能夠記誦大量的古典詩文,將會受益終身。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一個良好教學方法。
對于一些常見常聞的歷史典故、藝術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記,而是熟悉即可。
一些常用的數(shù)學、物理、化學公式和數(shù)據(jù),還是能夠達到開口就能說得上來為好。當然用到時可以去查閱工具書,但如果是處于記憶的黃金時期的少年兒童力所能及,那么把一些常用公式、數(shù)據(jù)背過,儲存在自己的大腦中,不是受益終身嗎?
(7)仔細審題的習慣
孫玉林,現(xiàn)在就讀三年級,是學校足球隊的隊員。他球踢得好,可是,他卻是一個讓老師和父母都頭疼的孩子。因為他的學習成績總是不太好。
他父母說,從小學一年級起,就從來沒有記得孫玉林考過一個100分。許多同學不是100分就是90分以上,而孫玉林卻很少上去90分。
每次試卷發(fā)下來,拿回家,孫玉林在爹媽的監(jiān)督下,把試卷上的題重做一遍時,所有的題目他幾乎都會做。他只是在考試時太粗心,尤其審題不仔細。
現(xiàn)在,許多孩子都有粗心大意的毛病。不少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并不是聽不懂課,也不是不會做習題,更不是智力差,而是審題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題意還沒有讀明白就想當然,急忙地去解題。
我們不贊成單純以分數(shù)來評價孩子,更不贊成逼迫每個孩子都得考100分不可。我們主要是強調(diào),讓孩子養(yǎng)成一種凡事細心的習慣。
培養(yǎng)方法
教給孩子讀題時,聲音輕,心情平靜,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斷句,逐字逐句、逐符號地讀。當讀到"花貓6只,比白貓少2只,問白貓有多少只"時,能夠在關鍵句處反過來想,就是"白貓比花貓多2只"。
邊讀邊劃。用---(虛線)劃出表示條件的句子,用--(實線)劃出問題的句子,用著重號標出關鍵句子。
同時,能夠用線段畫圖,圖示出相應的數(shù)量關系。比如,"一個班內(nèi),女生占3分之二,而男生是12人,問有女生多少人?"能夠用相應的圖畫表示出來。
能夠讓孩子復述出題意。比如,"兩種機器,甲種機器12臺,乙種機器10臺,甲種機器每臺每小時生產(chǎn)產(chǎn)品50件,乙種機器每臺每小時生產(chǎn)70件,問所有兩種機器一小時共生產(chǎn)多少件?"如果孩子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甲種機器12臺,每小時每臺生產(chǎn)產(chǎn)品50件,乙種機器10臺,乙種機器每臺每小時生產(chǎn)70件,問所有兩種機器一小時共生產(chǎn)多少件"就表明孩子已經(jīng)懂了題意。
(8)定期復習整理的習慣
丁立陽是某中學理科實驗班的學生,他曾經(jīng)獲得全省數(shù)學競賽一等獎,全國物理競賽一等獎。
他的學習經(jīng)驗是:不斷復習,定期整理。他這種習慣已經(jīng)從小學時就形成了。例如,在讀小學時,他就曾經(jīng)通過自己的復習、整理,弄清了"比"、"分數(shù)"、"除法"三種數(shù)學概念的關系。
請看他的歸納與整理:
除法:被除數(shù)、除數(shù)和商相當于分數(shù)中的分子、分母和分數(shù)值。
分數(shù):分子、分母和分數(shù)值相當于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
比:前項、后項和比值相當于除法的被除數(shù)、除數(shù)和商。
丁立陽說,他9歲時的這種復習整理,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老師還讓他到講臺上把自己的復習整理講給同學們聽。他非常得意。
定期整理復習有許多好處:
第一,可以溫故知新,舊的知識中包含著新知識的許多線索。將舊知識系統(tǒng)化,可以非常容易理解新知識。
第二,可以避免遺忘。根據(jù)遺忘曲線,如果一周后再復習,那么,學到的知識只能剩下25%。所以,及時非常重要。
第三,可以把種種表面不相關的知識形成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使眾多知識相互貫通,甚至可以做到觸類旁通。
培養(yǎng)方法
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業(yè)前,將當天學過的知識及時瀏覽一遍。
學會運用表格來復習整理。每周末,及時將所有知識進行一次系統(tǒng)整理。運用表格的過程,實際就是重新消化知識,梳理成體系的過程。
學會對著教材的目錄、章節(jié)題目,進行回憶整理。目錄、章節(jié)就是知識的提綱。
復習整理不要超過半小時。
(9)認真書寫文字的習慣
趙豐寰現(xiàn)在是北京某著名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生,今年只有22歲。她不但學習成績好,寫的字也十分漂亮,曾經(jīng)多次獲得市級、區(qū)級、校級書法比賽的獎勵。
她17歲時考入大學,19歲時讀完本科,接著被破格錄取為碩士研究生,22歲又被免試保送攻讀博士研究生。她讀小學、中學時的試卷、作業(yè)一直被她的母校保留著。她的中學母校,在每年新生入學時,都要讓新生參觀她的試卷、作業(yè)。新生們面對趙豐寰那內(nèi)容正確,字跡漂亮、整潔的試卷,都嘖嘖稱贊。
記者訪問她時,她說:"我覺得,寫好中國字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教養(yǎng)。把字寫漂亮,培養(yǎng)了我的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品格,使我對學業(yè)上任何問題都不敢馬虎。同時,我覺得,把一份手寫體的、工工整整的作業(yè)、文件交出去,也是對師長、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記者問:"如果每份作業(yè)、文件都那么仔細、工整,不耽誤時間嗎?"
趙豐寰說:"關鍵是要從小養(yǎng)成習慣,如果從小學入學時起就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既能寫好,又能寫快,就不會耽誤時間了。"
記者又問:"現(xiàn)在已經(jīng)都用電腦來處理文件了,寫好字還有必要嗎?"
趙豐寰說:"我覺得越使用電腦,就越應該養(yǎng)成這種習慣。我看到許多中學生寫的字十分憂心,我也看到許多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盡管論文寫得漂亮,但是寫的字卻十分難看。許多部門在招聘人才時,特別申明,應聘者的簡歷和應聘書必須手寫,不能用電腦打,就是想通過應聘者親手寫的字,來審視一個人的一些內(nèi)在品格"。
培養(yǎng)方法
從最基本處著手,讓孩子從剛開始學著寫字時,就把每個字的筆畫、筆順寫準確。
讓孩子學習一點書法,不是為了讓他去參加書法比賽,而是讓他懂得什么樣的字,是漂亮、美觀、大方的。給孩子買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掛在孩子的房間里。
檢查孩子作業(yè)、試卷時,不要只注意內(nèi)容的對否,還要檢查他們的字寫得是否工整、漂亮。
讀書、看報時,不只注意欣賞書報文字的內(nèi)容,還要注意審視字體、書法是否美觀,上街時,注意欣賞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
帶孩子去參觀書法展覽。
生活中,即使寫一個留言條,字體也要工整,不能隨意。父母要以身示范。
作者:趙紅霞 韓軍
資料來源:《少年兒童研究》
相鄰博客
- 中學生勵志故事:感謝兩棵樹 [2009-02-25 12:13:00]
- 男孩教育的金典(讀書偶得) [2009-02-25 15:38:00]
- 男孩一生,最重要的13個引導(1-2)(轉(zhuǎn)) [2009-02-25 16:13:00]
- 男孩一生,最重要的13個引導(3—4) [2009-02-25 16:1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