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
說到“死亡”,國人總覺得“不吉利”,因此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不對孩子談及,而且更將其堅決地拒之于兒童教育門外。然而,相比之下,美國人在這方面卻開通很多。作為家長或教師,他們樂于在孩子3~4歲時就向他們做關于“死亡”的詮釋,當然這種詮釋十分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發(fā)現(xiàn),由于傳媒的興旺發(fā)達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實際上,3周歲的幼童大多已接觸到“死亡”此詞。他們可能會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對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懼。他們或許還會若有所思地向大人們提出許多相關的具體問題,如:難道我們每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死嗎?我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不死行嗎?我的小朋友和我以后也非得死嗎?不過孩子一般要長到10歲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復活)這樣深奧、抽象的道理。而在此之前,他們往往不會如成人那樣,為親人的死亡帶來的哀傷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他們只是想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而已。 對于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總是做出最為直截了當、簡單明了的回答,并盡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們也較少利用神話或宗教中的諸如天堂、地獄之類的傳說來對死亡做出解釋。這是因為他們認定,盡管做出這樣的解釋也許最為簡單輕松,但要是孩子長大了并不相信這些,那他就必然會陷入更深的無所適從之中難以自拔。 當然,美國人更不贊成將“人死后都會變鬼”這樣的“黑色迷信”作為知識,來傳授給天真的孩子。他們認為:要是同時還把“鬼”描繪成面目猙獰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會更大——這樣的“解釋”除了可能誤導孩子外,無疑還會增加孩子做噩夢的可能,并人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懼感等其他種種心理壓力,以至于當家里真的死了人時,驚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參加親人的追悼會。 更確切地說,絕大多數(shù)美國家長是將“死亡”視為一種“情感知識”存入孩子的“知識庫”的。他們斷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貓或家庭成員真的歸西時,孩子便能動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識”,來理解他將面臨的深深悲傷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美國的一些小學校里甚至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yè)從業(yè)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當起教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fā)生什么事,并且讓他們輪流通過演劇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死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凄涼感覺,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甚至設計或參加一臺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盡管也有人認為這么做可能會給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但大多數(shù)教育專家和家長卻對此表示支持。孩子們還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來到郊外專為絕癥患者提供善終服務的寧養(yǎng)院,把準備好的五彩繽紛的花瓣輕輕撒向臨終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話語,微笑著目送他告別人世。 文章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
相鄰博客
- 當前中國兒童閱讀能力的反思 [2008-05-26 09:19:00]
- 影響兒童閱讀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2008-05-26 09:21:00]
- 用孩子的方法和他一起閱讀 [2008-05-26 09:23:00]
- 發(fā)展孩子社會性技能 [2008-05-26 09:2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