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家長因語言使用、批評方法的不當造成親子沖突、對立,做父母的大動肝火,孩子“寧死不屈”,最后也解決不了問題。不少父母感到困惑難解:自己盡心盡責的教育孩子,一門心思為孩子好,為什么他們就不懂父母的心呢?難道孩子犯錯后就不該批評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美國總統(tǒng)柯立芝的女秘書長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經常出現差錯。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女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年輕漂亮的小姐。”女秘書受寵若驚,柯立芝接著說,“但你不要驕傲,我相信你處理的公文也能和你一樣漂亮?!惫唬瑥哪翘炱?,女秘書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一位朋友好奇地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來的?”柯立芝說:“這很簡單,你看過理發(fā)師給人刮胡子要先涂肥皂水么。這是為什么呢?就是為他刮起來使人不疼?!?
許多做父母的在批評教育孩子時,總是抱著這樣一個觀念;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殊不知,良藥若是苦得讓人難以入口,功效從何而來?忠言若是逆得進不了耳朵,何來作用?上述事例中,美國總統(tǒng)柯立芝的批評方法反映了他的另外一種觀念:良藥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而且更利于行。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人的心理容易接受肯定、贊美、欣賞的信息,排斥否定、批評、諷刺、挖苦的信號。教育必須遵循人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確實,父母賞識、愛護、體貼孩子,孩子就會把人性中最美、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反之,一味地批評、責怪甚至打罵孩子,逆反心理驅使他們把身上最丑陋的東西暴露無遺,這與家長抑惡揚善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無不出于愛的目的,只有讓孩子得到被愛的體驗時,才能從心里真正接受批評,進而改正不足。
來源:新浪網 【曉巖轉】
相鄰博客
- 通向子女心靈世界的捷徑(下) [2010-05-24 13:55:00]
- “90后”父母家庭教育的8個策略 [2010-05-24 13:56:00]
- 批評孩子也可以很藝術(下) [2010-05-24 13:58:00]
-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知覺能力 [2010-05-24 14:1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