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相信孩子是營造良好交流氛圍的重要保障
孩子的成長是他(她)必須自己完成的事,無論多么偉大的父母都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如果你真的想代替孩子成長,那你是在不遺余力地害孩子。
大家知道美麗的蝴蝶破繭而出的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但是,這個過程卻是必須的,這是大自然的造化。如果有好事者用剪刀幫蝴蝶完成這個本應由蝴蝶自己完成的任務,蝴蝶從繭里出來時也是它生命結束的時候。所以,父母要相信孩子有成長的能力,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在成長中學會更好的成長,在選擇中學會更好的選擇。做父母的千萬不能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聰明的父母對孩子的愛要“藏起一半”, 聰明的父母要學會做“剛剛好的父母”。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對夫妻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由一個小縣城來到大城市,夫婦都是知識分子,他們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孩子也沒有辜負他們的厚望,在學校一直品學兼優(yōu)。但是,孩子初三的時候,和父母的交流減少、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父母很是著急,問孩子原因,孩子也不說。孩子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書房里。父親為了觀察孩子房間的情況,竟然站在椅子上通過兒子房間的窗戶觀察兒子的舉動,兒子發(fā)現(xiàn)后干脆把窗戶用報紙糊住。后來一件事情使親子關系爆發(fā)。原來兒子喜歡上同班一位女同學,有一次兒子用父親的手機給女同學發(fā)短信,父親發(fā)現(xiàn)后模仿兒子的口氣給該女同學發(fā)短信,說:為了學習、為了我們各自的前途,我們應該以學習為重等等。第二天,當兒子知道事情真相后,憤然離家出走,至今未歸。
這個真實的故事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發(fā)呢?
第二、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量要“適度”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不“適度”是孩子不愿和父母溝通的重要原因。很多孩子在學校里最不喜歡的人是班主任,在家里最不喜歡的人是媽媽,而這兩個人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難道她們不真心愛孩子?不是。就是因為她們太愛孩子了,所以她們說的太多,聽的太少。而青春期的孩子最不喜歡喋喋不休的說教。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講過他的一個親身經(jīng)歷:有一次他在同事將要下班時,他請同事幫他買10只藍色的圓珠筆,他反復告訴同事,他只喜歡藍色的圓珠筆,他最討厭黑色的圓珠筆。第二天,當他的同事把10支黑色的圓珠筆交給他時,他很納悶:我不是明明告訴你我要10支藍色的筆嗎?他的同事是這樣回答他的:昨天你給我說這事時,我已經(jīng)非常疲勞了,你說那么多的話,我只記得兩個信息:10支圓珠筆、黑色。如果他這樣告訴同事,“請你明天幫我買10支藍色的圓珠筆,藍色的”。我想結果也許會不一樣。
西方經(jīng)濟學中的邊際效應遞減規(guī)律也能很好地解釋這個現(xiàn)象。用一個例子簡單介紹如下:
假如你在沙漠里斷了水,渴得奄奄一息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如果給你一杯水,你會覺得它非常珍貴,你可能會銘記我一輩子,此所謂“雪中送炭”。
假如你站在甘泉邊,我給你喝第一杯泉水,第二杯、第三杯……你喝的水越多會越不珍惜我給你的水,你對我的感謝可能會隨著我給你水的增加而遞減,甚至會懷疑我的動機。這里“提供”和“需求”之間形成一個奇特的反比關系。需求越大,提供越小,提供的價值也越大;反之,提供超過了需求,它的價值會逐漸下降,甚至下降到負值。這就是一個“度”的問題,“適度”就是“提供”和“需求”之間恰到好處,恰如其分。 http://www.jiangsuedu.net/Docs/News/html/20090428124943439/20090428124943439.html【曉巖轉】
相鄰博客
- 父母如何和孩子有效交流(上) [2010-05-25 13:42:00]
- 父母如何和孩子有效交流(下) [2010-05-25 13:47:00]
- 如何處理孩子對家長的厭煩情緒 [2010-05-25 13:48:00]
- 孩子的性教育可以如此幽默 [2010-06-01 14:10:00]
最近訪客